11.26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這是項羽敗給劉邦的原因嗎?

導讀:前兩天寫了《想明白項羽敗給劉邦,你就可以當領導了》,這篇主要從劉邦的角度簡單的說一下項羽失敗的原因。現在從項羽自身解剖他失敗的原因。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這是項羽敗給劉邦的原因嗎?

項羽臨死前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他把自己失敗的主要因素歸給了老天,這是真的嗎?

項羽二十四歲起義反秦,二十五歲在鉅鹿用三萬兵力擊潰二十萬秦軍。二十七歲自封西楚霸王。然而,自從當上西楚霸王后,項羽的人生開始走向下坡路。直到自己自刎於烏江!其實,項羽敗亡是有原因的。分析如下: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這是項羽敗給劉邦的原因嗎?

一、項羽的性格問題

由於項羽少年得志,因此有一種傲視群雄的傲氣。從而變得剛愎自用,不善於聽進別人的建議。因此,在鴻門宴上,項羽不聽了范增的建議而放走劉邦。這才有了後來的楚漢相爭的故事。

韓信因為個人能力比較優秀,所以總有一些心高氣傲的樣子。因而他就更看不上韓信和陳平了,導致了韓信和陳平跑到了劉邦的陣營,那也談不上識人善用。也因為如此,他也變得性格多疑最後中了陳平的計謀,趕走了唯一的謀士范增。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這是項羽敗給劉邦的原因嗎?

然而項羽性格上最大的致命的缺點是殘暴,因為殘暴所以做了很多傷天害理之事,最終導致失去諸侯的擁護,失去百姓的愛戴。項羽打敗秦軍,攻進咸陽後燒燬了秦國的宮城,殺了秦王子殷。而且項羽還屠殺咸陽百姓,坑殺秦國降兵二十萬。

漢元年(前206年),項羽指使人暗害楚懷王。漢二年(前205天)項羽打敗田榮後,燒燬齊國城郭和房屋,他又坑殺齊國降兵,擄掠齊國老幼婦老幼婦儒。項羽的這些暴行導致他在政治上孤立,眾諸侯對他是離心離德,隨時會被背叛。同時,項羽的這些暴行讓他盡失民意,沒有得到天下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這是項羽敗給劉邦的原因嗎?

二、戰略上的失誤

項羽佔據咸陽,把咸陽宮城燒了三個月,然後自己退出咸陽漢中,回到自己的封地——楚地。其實,在戰略上秦國是奪取天下的制高點,進可攻,退可守。就如同當年的秦國一樣,逐一平定各路諸侯,最終達到獲取天下的宏願。然而,項羽卻跑到了自己的封地——楚地。楚地是屬於四戰之地,各路諸侯都把楚地給包圍。假如各路諸侯一起反楚軍,那麼楚地就立馬變成四戰之地,讓項羽首尾不能相顧。因此,項羽退出秦國之地,乃是一個戰略上的一次重大失誤。

項羽自己不在秦地就罷了,為何還讓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分了秦地?因為當年項羽坑殺了二十萬的降兵時,秦國的百姓對這三人恨之入骨。使得這三人在秦國得不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如果漢王要走出巴蜀,那應該不是太難。果然,漢王平定了秦國這三個地方,從此戰略上項羽處於劣勢。而項羽把這三人分封到秦地又是戰略上的一次錯誤安排。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這是項羽敗給劉邦的原因嗎?

因為項羽戰略上的錯誤安排,導致了日後跟漢軍作戰時都處於被動,讓自己時刻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同時,項羽還不懂得戰略上拉攏盟友,就如同當年秦國那些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意圖。項羽都是獨自一人作戰,每次哪裡有危機時,他都親自提槍上馬上陣殺敵。但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總不能什麼事都要自己一個人去處理。項羽應該拉攏各路諸侯,孤立漢軍,這樣才能更好的對付漢軍。顯然,項羽沒有這個戰略意識。

三、軍事上的失誤

當漢軍平定秦國三地時,項羽就開始處於戰略上的劣勢。同時,劉邦還聯絡各路諸侯一起對付項羽,項羽瞬間成為了攻擊的對象,已達到軍事和政治使項羽處於估計狀態。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這是項羽敗給劉邦的原因嗎?

於是,漢二年(前205年),劉邦聯絡五路諸侯討伐項羽,共計五十六萬大軍。項羽以驚人的戰鬥力擊敗了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漢軍損失十幾萬兵力。彭城大敗後,魏王、趙王等諸侯都背叛漢王。漢王下令讓韓信、張耳討伐魏王、趙王、齊王等。

漢四年,韓信、張耳平定了北部魏地、趙地、齊地、河南地、 燕地等。這期間,彭越一直採用游擊戰術騷擾項羽,時常切斷梁地的糧草,讓項羽疲於奔波,糧草逐漸耗盡,項羽的實力也不斷的被削弱。當龍且被韓信擊敗後,項羽瞬間明白自己願意一直都是一個人戰鬥,而劉邦卻拉攏各路諸侯對付自己。

於是,漢五年,劉邦已經對項羽形成了戰略性包圍,這一路劉邦開始對項羽窮追猛打,直到項羽槍盡彈絕,兵少糧盡,這就是傳說中的“四面埋伏”。最後,韓信的“四面楚歌”便是對項羽的最後一擊,把項羽的最後一道防線給擊潰。最終,項羽在烏江自刎,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年僅31歲。

因而,項羽的失敗並非他說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而是他的性格問題,以及沒有戰略規劃,不能識人善用,出現戰略上重大決策的失誤,才導致他失敗的真正原因。

其實,項羽是一名絕佳的將軍,卻不是合格的統帥。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感謝閱讀,希望有機會和大家一起探討和學習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