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文明实践中心传递新时代新“声”

<table> 文明实践中心传递新时代新“声”

斗门将建设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成为斗门乃至珠海建设乡风文明的“大课堂”。图为备受关注的接霞庄。

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table>

平静祥和的珠海市斗门区南澳村一到周末就热闹非凡。此前,在乡村旅游春风的吹拂下,南澳村游人络绎不绝,而在未来,这里不但可以赏花观景,村民还能在此“文化点餐”。原因在于,即将在此建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成为这一水乡古村乃至斗门建设乡风文明的“大课堂”。

4月16日,珠海市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升级揭牌仪式举行,并在现场公布了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标识。这一由“星星、微笑、圆形”等元素构成的标识含义丰富,寓意着党员和群众之间的用心沟通,成为斗门区打通乡风文明建设“最后一公里”的象征。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服务群众,所以光靠‘嘴’不行,要靠‘脚’走到群众中,要靠‘耳’掌握群众需求,还要靠‘手’带着群众干。”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在仪式上表示,斗门将想尽一切可用的办法,有效调动广大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入千家万户,达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的。

南方日报记者 林郁鸿

■“心”筑生活

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升级

2018年11月9日,斗门区被广东省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试点工作以全区为整体,以区、镇、村三级为单元,区一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一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一级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去年11月17日,斗门区举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揭牌仪式并开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第一课,作了建设美丽乡村的专题宣讲,讲师从乡村振兴的现状和愿景说开去,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被吸引而来,讲到精彩之处,他们纷纷以掌声回应。

这样新鲜的乡村课堂,以接地气的“乡音”,传递新时代的新“声”,将成为未来斗门乡村的常态。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升级揭牌仪式,目的是以统一标识为新起点,更好地刻画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斗门形象,更好地讲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斗门故事,更好地打造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斗门样板。”周海金表示。

在揭牌仪式上,斗门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红梅就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标识进行了现场说明。经过八轮的反复修改打磨,一个崭新的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标识——“心筑生活”正式出炉。

在形式上,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标识由“星星、微笑和圆形”构成,其中圆形和椭圆形所构成的抽象心形,象征着“用心与真心”,寓意着文明实践中心将成为党员和群众之间用心沟通的重要场所,成为打通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主阵地。

“我们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在此基础上,走进人民心里。”张红梅表示,这一标识将成为斗门全区上下一心用心付出、真心改变的象征,让群众在文明实践中心中收获微笑、幸福和快乐。

按照计划,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干部、乡贤、能人、党员、群众等各个群体都能面对面交流,把党的创新理论、乡村振兴战略、当前重要政策和重点工作讲给群众听、带着群众干,提升党员群众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

■示范引领

两年内实现区镇村三级全覆盖

在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标识正式发布后,斗门将全面拉开阵地建设的序幕。未来,在村委(社区)会议室里、古榕树下、老祠堂里、田间地头,斗门将通过区、镇、村三级成立文明实践中心、文明实践所、文明实践站,走进村里、走进学校,在群众最常集聚、最方便听讲的地方,用乡音、用最接地气的宣讲方式,传播到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今年,斗门将按照建设1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个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目标要求,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斗门样板。”张红梅表示,斗门将把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为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舞台”,加强基层党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大平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乡风文明的“大课堂”。

其中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分别位于斗门区五镇一街的草朗村、西埔村、南澳村、沙石村、南门村、新乡村、东澳村、网山村、莲江村、福安村和新城社区、群兴社区。

“我们将坚持试点先行,逐步覆盖原则,着力打造1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力争在两年内实现区、镇(街)、村(居)三级全覆盖,建好筑牢精神文化服务阵地,切实做好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斗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实际上,在此之前,斗门区白蕉镇已经率先动了起来。

“今年2月,为打造标志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我们已对白蕉镇新环村新环学校旧址进行概念设计改造。”上述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扎实推进阵地建设工作,重点整合各类场所资源,借助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图书室、村民活动室等现有场所,建设精神文化阵地。”

在斗门镇南门村,村口的古榕树下是村民闲暇时拉家常的集聚地。参天古树下,微风徐徐,甚是惬意。村民陈叔说:“在聊家常的地方学习,轻松舒适,学起来将更轻松自如。”

在宣讲队伍上,斗门明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培育建立涵盖党政机关、国有企事单位、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老”人员、文艺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创业返乡人员以及学生宣讲员在内的志愿宣讲队伍,针对群众需求,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宣讲更接地气、冒热气,让党员、干部、群众乐学、易学、爱学。

■创新形式

“群众点餐我唱戏”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场地有了,宣讲队伍也组建起来了。接下来,文明实践中心要讲什么,怎样讲好?

斗门明确,斗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要打造成为传播好声音、弘扬主旋律、开创新业绩、凝聚干群心的主阵地。

围绕这一目标,“接下来,我们将以群众所需,丰富多彩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基层延伸,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斗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结合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在整合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让文明实践宣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在宣讲方式上,斗门将采取讲座式、演艺式、点餐式、指尖式等形式,充分利用会议室、文化活动中心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场所集中开展课堂式宣讲,与此同时,以“流动宣讲”的形式,在村民聚集休憩场所、祠堂等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

“群众点餐我唱戏”将成为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特色活动。“通过‘理论+文艺’的形式,我们将把宣讲内容融入到歌舞、戏曲、小品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雅俗共赏的文艺样式中,把‘单一教育’为‘生动表达’,让群众在观赏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斗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斗门将分门别类梳理出群众关心关注的主题,制作成“宣讲菜单”,并根据群众“点单”送上“宣讲大餐”,为群众答疑解惑,并以微视频、微电影等网民喜爱的形式,打造通俗易懂、好看耐看“网上宣讲课堂”。

未来,在斗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成为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平台,有助于改变农村的社会风气和不良习俗,并实现农民观念的变革。与此同时,其也将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整合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引进外部资源,进而丰富和拓展农村公共服务内涵的目标。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联合职能部门、专家技师、乡村致富能手,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科学技术、健康保健、传统技艺等实践活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技能本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