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为两弹一星提供重要稀有金属的可可托海与苏联不得不说的故事

斜跨中俄哈蒙四国的阿尔泰山,是新疆“三山夹两盆”地理结构中最北面的一座大山。可可托海就位于阿尔泰山脉中段南麓的一块山间盆地里。大胡斯特河由东向西,把小镇一分为二,当地人称作河南、河北。

为两弹一星提供重要稀有金属的可可托海与苏联不得不说的故事

在蒙古语中,可可托海意为“蓝色的河湾”,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绿色的丛林”。这里以独特的地貌,美丽的山水自然风光,丰富宝贵的矿藏,以及给国家独特巨大的贡献而闻名遐迩。可可托海矿区东起大青格里河以西,西至巴拉额尔齐斯河,北至中蒙边境,南至富蕴县喀拉通克,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是花岗伟晶岩稀有金属矿产丰富地区。地质部门将此区分布的伟晶岩矿脉划分成8个矿田;生产部分设置一、二、三、四矿场。其中一矿规模最大,是著名的三号矿脉所在地。

为两弹一星提供重要稀有金属的可可托海与苏联不得不说的故事

为两弹一星提供重要稀有金属的可可托海与苏联不得不说的故事

为两弹一星提供重要稀有金属的可可托海与苏联不得不说的故事

三号矿坑

一个较少为人注意的事实是,“三山夹两盆”的地理命名并不来自中国,而是来自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1839~1888)。一百多年前,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中亚地图上标注这片地域时,将其特点描述为“三山夹两盆”,即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共同构成了新疆地质形态的主体框架。这一概括简明准确,因而被世界地理学界普遍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额尔齐斯河北岸老镇区,错落分布着许多苏式建筑,一些已为荒草掩埋。翻开富蕴县史志办编辑的《神奇的可可托海》一书,在矿务局厅局级领导名录中,有许多苏联人的名字:什马诺夫、高洛莫勒晋、谢诺夫、米尔查诺夫、德日鲁宁、沃斯克辛斯基、费德夫——三号矿脉的发现以及初期开发,都与苏联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关“地质圣坑”的发现过程,我们在当地听到了这样两个传说:一是很久以前,游牧在当地的牧民就发现三号矿脉上有一些晶体,打磨之后可以做珠宝装饰品。苏联学者从牧民的这些饰品上得到启发,最终找到了三号矿脉;二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学者在化验额尔齐斯河水(鄂毕河)的过程中,发现水中含有稀有金属,于是,他们溯着河水,一路找到了可可托海。

根据只言片语的史料记载,早在200年前,沙俄地质学家就已经知道阿尔泰山里藏着一个宝石大矿。这并不奇怪,“阿尔泰”蒙古语本意就是“金山”,当地人至今还口口相传“阿尔泰山七十二条沟,沟沟有黄金”。从汉代到民国,一直有人在山里淘金。总之,1792年,一个名叫西丝尔丝的俄国学者首先进入阿尔泰山访问,此后持续约100余年的旅游、探险、考察,让俄国人一点一点地画好了中国金山之宝的一张线路图。

1935年,苏联组织阿勒泰特别地质考察团来新疆阿尔泰山考察,其中涅赫洛舍夫和斯托里亚兰在富蕴县库威河中上游建立了工作站。为推动找矿,他们随身带有多种有色及稀有金属矿物标本,动员广大农牧民在阿尔泰山区采集有用矿物,交地质队按质论价收购。正是根据牧民的报矿地点,地质人员首次在阿勒泰地区五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上标出了绿柱石的矿化点八处,其中富蕴县可可托海矿床被阿牙阔孜拜(国籍、族别不详)等人发现,并列为八处绿柱石矿点之一。

1936年,苏联与主政新疆的盛世才签订了《租借新疆锡矿条约》,有效期50年,苏联取得了在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伊犁地区的阿拉套山等地开采锂、钽、铍等有色和稀有金属的权利。并在可可托海矿区以三号矿脉为主进行试采,开采了绿柱石和钽铌铁矿。民国二十七年(1937),阿牙阔孜拜带领一个小分队开始了稀有金属矿的试采,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因此一度被称为“阿牙阔孜拜矿”。

为两弹一星提供重要稀有金属的可可托海与苏联不得不说的故事

三号矿百日誓师大会

1940年,苏联地质学家B·F·巴宁柯、H·A·斯米尔诺夫、M·B·库茨涅佐夫等在富蕴县可可托海进行一万分之一地质测量,绘制可可托海——托依吐什地段10万平方千米地图,还到矿区一号至四号矿脉作地表勘探,开采绿柱石和钽铌矿。据曾任可可托海矿务局党委副书记的莫哈买提汉回忆。1933年,父亲带着他和哥哥来到可可托海附近的铁买克乡定居下来,那时,这里大约有居民700~1000户。苏联人从伊犁、塔城、阿勒泰招来工人挖矿,工人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还有十月革命后逃到阿勒泰的俄罗斯族以及从苏联回国的华侨和一些混血儿。工人们夏天住在帐篷里,冬天不得不住进地窝子,工资在被扣掉膳食费用后,余额以苏联布、糖、鞋、烟、茶叶等抵数。

到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升级,盛世才与苏联关系恶化,苏联人被尽数驱逐。后来不知用了什么办法,他们还是又回来了。尽管特别团团长在进入可可托海的路上被当地人打死了,但接下来苏联人还是彻底弄清了阿尔泰山的矿产家底,40年代中期,开始了更大规模的采掘。新疆解放时,一个叫张大军的人用骡子驮走了好几大箱子迪化官方的档案资料,在台湾写成一本《新疆风暴七十年》,后来经常被用作研究新疆近代历史的史料书籍。在这本书上,记载了当时苏联人用军队一般的管理方法经营可可托海的矿山。按书上的记述,矿山采出的黑的、白的、红的、绿的、发光的矿物,苏联人指挥矿工把它们装上卡车,翻山越岭运往布尔津县额尔齐斯河南岸的一个码头,在那里集中起来,等待河道行洪时节,机器货轮顺河把这些矿物运到苏联去。苏方大约有职员和技术工人百人,有一支过百人的警卫队,有步枪,机关枪,矿区修有坚固的工事和炮台,还有电台。

随着地质勘探的不断深化,苏联发现阿尔泰山矿产品种丰富,其规模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富,层次之分明,为世界罕见。而这里的稀有金属——锂、铍、钽等都是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作为正在研制原子弹的苏联,比谁都清楚这一点。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53年8月,苏联宣布氢弹试验成功。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可可托海是分不开的。

苏联人独营可可托海矿的历史结束于新中国成立。根据《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1950年3月1日,“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阿山矿管处”率先挂牌成立。3月27日,《关于在新疆创办苏中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股份公司的协议书》、《关于在新疆创办苏中石油股份公司的协议书》、《关于创办苏中航空股份公司的协议书》等3个“股份公司协定”由苏方外交部长维辛斯基、中国驻苏大使王稼祥在莫斯科签字。根据周恩来提议,股份公司“按照平权合股的原则组成”,“其目的在协助中国本国工业之发展及加强中苏两国之经济合作”。12月30日,“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在新疆宣告成立。

为两弹一星提供重要稀有金属的可可托海与苏联不得不说的故事

1955年1月1日,中苏金属公司交接仪式,当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还是马林科夫

根据协议,“苏中金属”股份公司的股份资本为2800万卢布,双方份额均等。苏方作为公司资本投入的有房屋、建筑物、设备、运输工具、地质勘探工作的费用、材料及其他商品物资价值,总计1400万卢布;中方作为公司资本投入的有新疆地区为开采和加工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所必需的土地地段以及工业设施和任务所必需的建筑材料,总价值为1400万卢布。协议约定,“向苏方提供按世界市场价格购买公司的50%产品的权利,在向中方购买其份额的产品并运往苏联时,这些产品应根据中国的法律缴纳出口税”。

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中苏有色金属公司”很快走上了正常轨道。生产绿柱石、锂辉石、钽—铌、铅和锌精矿的采矿工业企业很快竣工投产。与此同时,钢铁、发电、水泥、棉纺、面粉、煤矿、机械等十来座现代化的大型厂矿企业的建设也在快速推进,最快的9个月、最长的15个月就迅速建成。新疆历史上第一代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从此诞生。

为两弹一星提供重要稀有金属的可可托海与苏联不得不说的故事

苏联专家和中方工作人员讨论生产事宜

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是新中国诞生以来最早的股份公司之一,也是新中国矿山企业第一家股份合资,被誉为“共和国有色长子”、“新中国有色工业摇篮”。后来,根据苏联和中国政府交换的照会,公司的股份资本增加到10000万卢布,每一方的资本为5000万卢布。据稀有公司矿产劳动服务公司行政处处长王普庆回忆,这一时期,产品全部运往苏联,效益最好的1960年,利润达1346万元。

对两个中苏股份公司的作用和价值问题,至今在中国学术界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合股公司的建立对新疆、对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新疆著名近现代史学者朱培民教授认为:“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是新中国利用外资的有益探索。”

撰文/曹志岩 摄影+翻拍/李诺 制图/薛清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