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單字縣改市(區)的更名方式

單字縣改成市(區)後,一般會變成雙字名,甚至三字名。

其更名方式歸納如下:

一、加州字(多數也同時是駐地名),這種一般在古代都曾經為州。由於明朝曾大量將州直接降為縣,因此造成大量單字縣名。所以變成某州市(某州區)也是復古的一種了。

計有:

冀縣——冀州市  深縣——深州市  定縣——定州市  涿縣——涿州市  霸縣——霸州市

晉縣——晉州市  忻縣——忻州市  朔縣——朔州市(地級,區名則為朔城區)

霍縣——霍州市  蓋縣——蓋州市  邳縣——邳州市  嵊縣——嵊州市  鄞縣——鄞州市

亳縣——亳州市  滁縣——滁州市  滕縣——滕州市  膠縣——膠州市  孟縣——孟州市

禹縣——禹州市  鄧縣——鄧州市  林縣——林州市  化縣——化州市  連縣——連州市  

儋縣——儋州市  欽縣——欽州市  賀縣——賀州市  彭縣——彭州市  商縣——商州市

宿縣——宿州市【先析置宿州市,後撤消宿縣併入】

德縣——德州市【先析置德州市,後撤消德縣併入;後德州市設立德城區】

濱縣——濱州市【先析置濱州市,後撤消濱縣併入;後濱州市設立濱城區】

隨縣——隨州市【先隨縣改隨州市,後析市恢復了隨縣】

通縣——通州區  灤縣——灤州區(後恢復為灤縣)   金縣——金州區  陝縣——陝州區

耀縣——耀州區  華縣——華州區  安縣——安州區  開縣——開州區  薊縣——薊州區

靖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全縣——全州縣【可能是避免'全縣'一詞引發歧義而更名】

二、加城字。其中一部分是在古代沒有州名,或加州字的名字已被用去。計有:

鄒縣——鄒城市

朔縣——朔城區(撤消朔縣同時設立朔州市和朔城區)

陵縣——陵城區

三、加都、邑、港等其他字。計有:

花縣——花都市【今花都區】

戶縣——鄠邑區【戶同時恢復為鄠】

貴縣——貴港市【取有港口而加港字】

巴縣——巴南區【取在重慶主城區南側而加南字】

四、以古代地名,或之前地名取名。計有

掖縣——萊州市【掖縣為萊州府治】

汲縣——衛輝市【汲縣 為衛輝府治】

密縣——新密市【取一度設立的新密區得名,新密區得名於新密煤礦,取密縣煤礦獲得新生之意】

巢縣——巢湖市【與上級政區巢湖地區專名相同,取臨巢湖之意】(先析置巢湖市,後撤消巢縣併入)

鄖縣——鄖陽區【鄖縣為鄖陽府治,鄖縣一度屬鄖陽地區】

達縣——達川區【達縣市一度更名為達川市,後又更名為達州市】

完縣——順平縣【新莽時為順平縣】

五、以駐地或下屬地名取名。計有:

泰縣〔駐姜堰鎮〕——姜堰市【已存在泰州市。今姜堰區】

嶧縣〔駐棗莊鎮〕——棗莊市(1958年遷駐棗莊鎮,後在原縣城設立嶧城區)

黃縣〔轄龍口鎮〕——龍口市【擬同時遷駐龍口鎮,未實施】

崖縣〔駐三亞鎮〕——三亞市【1954年遷駐三亞鎮,後在原縣城設立崖州區】

復縣〔駐瓦房店鎮〕——瓦房店市【1925年遷駐瓦房店】

均縣〔駐丹江口鎮〕——丹江口市【1959年遷駐丹江口之沙陀營】

濰縣〔駐寒亭鎮〕——寒亭區

萬縣〔轄天城鄉〕——天城區【已存在萬縣市。擬同時遷駐天城鄉,未實施】

晃縣〔駐新晃鎮〕——新晃侗族自治縣【1929年遷駐太平坪,取名新晃城】

崞縣〔轄原平鎮〕——原平縣【同時遷駐原平鎮】

象縣〔轄石南鎮〕——石南縣【1953年與武宣縣合併為石南縣並遷駐石南鎮,1960年又更名為象州縣並遷回象州鎮,後又恢復武宣縣】

六、直接就在後面加市(區)字,形成某縣市(某縣區)的地名。計有:

吳縣——吳縣市【今吳中區+相城區】

輝縣——輝縣市

完縣——完縣區(後恢復為完縣,後又更名為順平縣)

梅縣——梅縣區

贛縣——贛縣區

七、改為郊區,這一般是建國初期撤消單字縣改區時的用法,計有:

杭縣——郊區辦事處【具體設立臨平、塘棲、三墩、上泗4個區,與筧橋區一起統一由郊區辦事處管理】

鄭縣——郊區

八、另取新名。計有:

錦縣——凌海市【已存在錦州市。取瀕臨大淩河及渤海之意】

鞏縣——鞏義市【取鞏縣及駐地孝義鎮各一字得名】

灌縣——都江堰市【取境內有都江堰得名】

郴縣——甦仙區【已存在郴州市。取境內有蘇仙嶺得名】

衢縣——衢江區【已存在衢州市。取境內有信安江別稱衢江得名】

遼縣——左權縣【取左權犧牲在境內得名】

酃縣——炎陵縣【取境內有炎帝陵得名】

融縣——融安縣【1951年遷駐長安鎮,1952年因與容縣重音更名,取融縣及駐地長安鎮各一字得名】

追加一個縣級鎮,比同第三種:

泊鎮——泊頭市。有趣的是,泊頭市撤消過,撤消後就恢復為泊鎮,改市時就叫泊頭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