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偽精緻、儀式感”,正在掏空一代大學生!

早前,某高校“仙女寢室”的新聞熱傳。宿舍三位女生每人花費三千元左右,總共花費近萬元,將宿舍裝扮得相當漂亮,置身其中感覺像是進入了“仙境”。前來參觀的同學都被這等驚豔佩服得五體投地,就連宿管阿姨都感嘆不已。然而好景不長,“仙女寢室”由於存在一些隱患被拆除,學校也對相關人員進行了批評教育。有媒體對此事進行了評價,認為“仙女寢室”創意在審美情緒日漸貧乏的社會,顯得彌足珍貴,雖然被拆了,但尋找美、創造美的“小仙女”還在,很期待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創造、設計有個性、有溫度的宿舍。

“偽精緻、儀式感”,正在掏空一代大學生!

除了部分媒體表達出的惋惜和對未來的期許,不少大學生也對這三位“有審美情趣”的女大學生表達了讚賞,還覺得她們精緻的生活被破壞了很可惜。這三位女生公開表示的“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更被一些人追捧,奉為“聖言”。筆者不反對創意和改良,也不反對大學生從自身審美的角度去做一些“驚天動地”的事情,但對於高校校園裡動不動吹捧“精緻”和“儀式感”的現象頗為噁心。這說明大家都在追求表面化和物質化,把外表的好壞當成評判生活的標準。從更深層次來說,這是虛榮的表象化和理想的物質化。而這些儀式感和虛榮,正在掏空一代大學生!

“偽精緻、儀式感”,正在掏空一代大學生!

光鮮之下,有多少人是真正的精緻呢?有些人用著一兩百一張的面膜,卻每天過著啃大饃就鹹菜的日子;有些人集齊各種色調的口紅,不捨得用,就這麼看著當觀賞物;有些人花了一整天燒了幾道漂亮精緻的小菜,就為了拍幾張照片炫耀一下,自己卻根本不吃;有些人花了兩個小時把西瓜切成花一樣,擺在果盤裡,卻不允許被人去品嚐;有些人每天為哪些菜應該放在哪個盤子裡發愁,卻根本不在意自己還有很多重要的工作沒有做;有些人把父母給的參加學習或培訓的費用,用來買名牌商品……

有一位網紅,每天都會拍自己的吃穿住行,她的房間總是裝扮得漂漂亮亮的,每天的食物做得非常精緻,還時不時和朋友聚餐,儀式感可謂爆棚。結果卻發現她家其實特別亂,她每天拍照片或視頻總是把鏡頭對著房間拐角最乾淨的那個地方;她做的非常好看的食物特別難吃,為了讓網友認為是美味,她總是保持著燦爛的笑容把這些根本無法下嚥的食物給吃下去;她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去思考如何讓網友知道她此時此刻非常愉快;她根本沒有那麼多朋友,幾乎不聚餐,到飯店點兩份或三份食物,就是為了在照片裡讓別人看起來有伴……

“偽精緻、儀式感”,正在掏空一代大學生!

這種所謂的“精緻”不就是偽精緻嗎?我們身邊充斥的這種偽精緻正一步步往高校滲透,而且被部分大學生髮揚光大,併成為了一部分學生的“信仰”。這種追求表面的繁華有多大意義?這究竟是審美還是虛榮?一旦所有的泡沫被戳破,就會發現,原來生活竟然是這麼的糟糕。

“偽精緻”與“打腫臉充胖子”有驚人的相似。記得高校校園曾流傳過這麼一句話“吃飯不打菜,省錢談戀愛”。如果說愛情是必須要有儀式感,需要有一定投入的話,那麼一些總喜歡偽裝自己過得很好的大學生,又是何必?幾個人聚餐,明明沒有能力負擔,卻搶著付賬;買不起高檔手機,用不起高檔口紅,辦個分期也把它們買下來。很多人正在不計代價地讓自己看起來很棒。

“偽精緻、儀式感”,正在掏空一代大學生!

這群大學生畢業後走上社會,“偽精緻”再次升級。租兩室一廳或三室一廳的大房子,還要用上等化妝品;上班受不了騎車的風吹雨曬,每天打車去單位;用高檔電子產品,分期購買。三千元的收入,偏偏要過一萬元的生活,表面上光鮮燦爛,背地裡困苦不堪。在沒有人的孤獨夜晚,常常抱怨日子煎熬。

生活真的需要那麼多儀式感嗎?買個名牌難道就是為了讓被人知道自己有購買名牌的經濟實力嗎?過著虛榮的生活真的就感覺到幸福了嗎?

真正的精緻不應該是表象,它是能體現出人的教養的細緻流露,是自然散發出的氣質和淡定磊落,是發自內心的從容,是深入到生活各個角度的非常得體的習慣,是即便脫離了物質,也可以過得美好的人生格局。

若大學生們能體會到這些,就不會被偽精緻和儀式感掏空,也會慢慢地拒絕虛榮、虛假,最終真正把準生活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