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潮汕最老的書院原來是……

潮汕書院濫觴於宋,旺盛於明、清。潮汕書院建置與我國傳統文化關係密切,儘管潮汕書院經過歷代各朝的發展成為府、縣、都的多層次書院網絡。但不管層次高低,建築規模大小。書院建置的物質文明,皆注重“道德以為之地,忠信以為之基,仁以為宅,義以為路,禮以為門,廉恥以為垣牆,六經以為戶牖,四子以為階梯,求之於心而無假於雕飾也”的象徵喻義。這是華夏小分支潮汕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在書院的具體反映。

潮汕最老的書院原來是……

插圖:雍正年間的韓山師院圖 (錄自雍正《海洋縣誌》卷一後語,該圖為雍正十二年刻印補入)

書院建置的分類及其特點

潮汕書院建置的發展受歷史文化人物及其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等因素所決定。大致可分為三種性質。

潮汕最老的書院原來是……

歷史性建置的書院

歷史性建置書院多與歷史人物、創建者或名儒大師的學術活動有關。南宋理學傳入潮汕創辦的書院精舍。鄭國翰,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與朱熹同科。後鄭國翰還鄉,在揭陽藍田飛泉嶺講學。朱熹來遊講學,還為鄭國翰大書“落漢鳴泉”四字,直到今日,這四字摩崖舊跡猶在。這是潮汕名家學術活動的端倪。明代潮汕王學“骨幹”薛侃兄弟子侄、楊驥兄弟、陳明德等人積極不遺餘力地在潮汕傳播陽明學說。此外,還有揭陽縣城南南溪精舍,海陽縣闢望村(後是澄海縣地)的太極精舍。這些書院(精舍)儼然成為當時潮汕乃至閩、粵、贛邊區域的學術中心。

潮汕書院的因人而設還表現出另一種特徵,在那些名師大儒涉足地方,建有一些帶有紀念性的先賢的書院。如宋元祐五年(1090)知州王滌以韓公有造於潮,創辦嶺南較早之一的書院,即韓山書院。嘉泰年間,潮人為紀念曾貶來潮為官的宋名相趙鼎,在潮汕創辦得全書院。這些歷史性建置書院表現出山林化、以人為重、因人而設,也表現出學術性辦學的自由性特點。

潮汕最老的書院原來是……

官學化建置的書院

明中期,由於官辦明倫堂的退廢,潮汕官員於正德、嘉靖年間將原作為儒學輔助機構的韓山書院屢為整修,尤其在嘉靖七年(1528),經被貶為海陽縣教諭、名臣陳察的請求,潮州兩任知府相繼修葺祠宇,清覆被佔田產,新建道堂(講堂),廣開齋舍聚納眾士子。使韓山書院成為潮汕地方儒學(府學)重要的補充與輔助機構。這時各縣普遍設置官方書院。嘉靖二十七年(1548),潮陽知縣劉景韶在縣城北創建該縣第一所書院,“以為諸生講習之所,名曰‘北城書院’,一時名士多藏修其中”。創辦於明隆慶六年(1572)的澄海縣的冠山書院、崇禎二年(1629)的揭陽縣的文起書院等也都由各知縣出面公建起來。這些書院和潮州府韓山書院都作為生員肆業及聆聽長官訓誨之所,有些書院還為士子提供會文及科舉的部分費用。

其次是書院官學化使書院設置出現由山林逐漸向城鎮靠攏的趨勢。本來理學的藍田書莊、王學的巖洞書院追求的是清靜的讀書環境,故多選擇山林勝地,遠離塵囂。若官學化書院也仿其環境位置,這就給官方控制帶來不便。另一方面,府縣治都建於城鎮,使城鎮成為潮州府及府屬各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而城鎮的發展又促進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這兩方面的因素結合起來,書院向城鎮靠攏就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不過城鎮環境畢竟過於嘈雜,且其地有限,故書院往往設在城郊。如揭陽縣的榕江書院、潮陽縣的棉陽書院、饒平縣琴鋒書院等,這是潮汕城郊型的書院建置主導地位的模式。

潮汕最老的書院原來是……

紳士商賈創辦的書院

潮汕紳士是以儒家的修心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為準則,向來重視教育哺育優秀人才。明時潮汕紳士們辦的有薛中離書院、玉華書院、玉林書院、南溪精舍等。這些書院大多是學術研討的書院。

明清時期,資本主義商業經濟在潮汕開始萌芽與發展,後來由於汕頭開埠,經濟發展較快,而汕頭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比較早,給教育帶來經濟上的有力支持。且商人從培養自己子弟的目的出發,也興辦書院。光緒年間,海陽縣幾所新創辦的書院便是由富商們捐款而興辦的。方耀在潮州於光緒三年(1877)興辦金山書院,除了有公款資助外,還得到當地商紳相當多的捐款。由於紳士的捐款,潮州府屬各縣這時候新建很多書院,如海陽有金山、三山、西關、上莆等書院,潮陽有六都、奎光書院,加上普寧、惠來等縣新建書院有十多所。這時潮汕共約有書院54所,平均每縣約有8所。但實際上府治屬邑海陽為最多,有18所,而像饒平、澄海、惠來、普寧等每縣僅有3-5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