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現在教育境遇尷尬!學雷鋒做好事已經成為“標本”了嗎?

原題:《40年前的“現實”咋就成了目前的“不現實”?》

現在教育境遇尷尬!學雷鋒做好事已經成為“標本”了嗎?

2018年11月,某中學語文老師在給學生上作文課。

課堂上,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道當堂口頭“材料作文”題:

40年前的一個下雨天,一箇中年男人,路遇一女人,沒打雨傘,懷裡還抱個小孩,胳膊挎個包,在艱難地行走著。

男子見狀,忙上前把自己的雨傘給女人打,並把孩子從女人懷裡接過來自己抱著,陪女人一同前行。

試問同學們,你們怎樣理解這件事情?

老師話音剛落,班長迅速起來回答:那男人是人販子,把傘給女人打,是給女人制造錯覺,他抱著孩子就會撒腿跑掉。

接著一個調皮鬼發言:肯定是那女的長得漂亮,男的主動套近乎是“想好事”的。

第三個站起來回答的是學習委員:這是一個“職業謀生男人”,這就是他的常態工作。幫抱孩子,給傘打,都是要收費的。

老師見發言的氣氛有些沉默,就進一步啟發說:還有沒有別的說法?

見同學們沒有發言的了。老師給出了正確答案:這是當年一位普通公民學雷鋒做好事的,類似這樣的事,那個年代很多人都做過。

老師話音剛落,班裡一片譁然:怎麼可能?不現實呀!哪有這麼好的人?神經病吧?

看到同學們一張張表情吃驚不理解的臉,老師作了最後總結:這堂課效果很好,同學們熱烈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對事件表達了你們真實的想法,希望以後繼續發揚光大這種暢所欲言的“文風”。

對於同學們的“熱烈發言”,不知怎的,我卻感覺非常冷峻,渾身直起雞皮疙瘩:40年的發展,我們究竟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得”“償失”嗎?

現在教育境遇尷尬!學雷鋒做好事已經成為“標本”了嗎?

毋容置疑,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的物質生活確實大發展了:吃飽了,穿暖了,高樓林立了,火車提速了……但單就教育這一塊而言,原來的“學雷鋒事件”被同學們熱烈“發言”成這個樣子。難道不令人擔心和悲哀嗎?

發展物質的目的是幹什麼的?是在構築人健康“肉體”的同時,塑造人的精神,使吃飽穿暖的人更像“人”,而不是“物質”地養一大批腦滿腸肥的“動物人”“植物人”,思想卻在經濟發展中貧瘠得如清水和黃泥。

而我們眼前的這批“祖國的花朵”,卻不假思索地把“學雷鋒”自然地理解成“人販子”“耍流氓”“有償服務”等,這是誰教的?當然教科書沒教。是我們整個社會唯利是圖的物質和精神環境當了“孃老子”,潛移默化地教會了孩子們。

現在教育境遇尷尬!學雷鋒做好事已經成為“標本”了嗎?

人類追求物質文明是必須的,但精神文明不能同步跟上,社會再“物質”又有什麼意義呢?

現在的社會風氣是怎麼了?40年前的學雷鋒已經成為“標本”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