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小陽春|中企赴美IPO緣何迎來小高潮

小陽春|中企赴美IPO緣何迎來小高潮

今年以來,中企赴美IPO(首次公開募股)迎來“小陽春”。據調查公司Dealogic統計,截至8月17日中國企業在美IPO融資額達59億美元,已超過2017年全年的水平(38億美元)。而在8月17日之後,又有蔚來汽車、趣頭條、小贏科技、雲米科技、英語流利說等多家中企成功從美國資本市場融資10多億美元。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新經濟企業處於階段性上市高峰、美國證券市場IPO盈利等門檻要求較低、美股行情下企業IPO熱情普遍較高等原因,共同催生了中企赴美IPO的小高潮。

小阳春|中企赴美IPO缘何迎来小高潮

中企赴美IPO 融資額創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來新高

從今年在美上市中企的行業分佈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行業:一是教育行業,包括樸新教育、尚德機構、精銳教育、英語流利說等;二是視頻行業,主要包括被一些媒體稱為中國“視頻三傑”的愛奇藝、嗶哩嗶哩、虎牙;三是汽車行業,包括被稱為“中國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車企業蔚來汽車,二手車平臺優信,以及汽車金融服務平臺燦谷等;四是互聯網金融,包括點牛金融、小贏科技等;五是互聯網零售行業,包括拼多多、1藥網母公司111集團等。

從更廣義的範圍來看,今年在美國上市大部分企業都是具有一定互聯網基因的中國新經濟企業,從美國的標準來看,大部分都屬於科技類企業。從上市方式看,2018年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絕大部分是通過紅籌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可變利益實體)架構實現上市的。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今年中企在美融資金額,將創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來新高。

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因香港證券交易所修改了“同股不同權”等規定,今年中企赴中國香港上市也呈爆發之勢,近期包括小米、美團、海底撈等中企均已成功登陸港交所。

多原因令中企海外IPO明顯增多

一是中國新經濟企業處於階段性上市高峰。受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驅動,加之受中國政府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業”的政策導向鼓舞,近些年中國湧現出一批創新型科技企業。

而從企業的成長週期看,4-8年是創投資本退出的密集期,而IPO是創投資本最青睞的方式之一,這令創投企業有較強的上市衝動。比如,今年在美上市的企業中,虎牙、極光科技、蔚來汽車、雲米科技均成立於2014年,拼多多成立於2015年,趣頭條成立於2016年。

二是美國上市對企業盈利門檻要求較低,允許同股不同權以及通過VIE結構上市。中國A股主板及中小板上市企業需“連續三年盈利”一條標準,便擋住了大量難以達到盈利要求的創新型企業,創業板雖然放寬了相關要求,但上市前要實現盈利仍是必要條件之一。而因創新型企業前期大都需要持續較高投入,絕大部分在美上市中企上市前都處於虧損狀態,像蔚來汽車這種三年多虧損上百億元的企業,在國內上市幾乎是無法想象的。

此外,許多創新型公司創始人在經歷上市前多輪融資造成的股權稀釋後,通過“同股不同權”方式保證創始團隊對公司控制權,也是很多中企管理層上市時的重要考量。同時,VIE結構企業目前在國內仍面臨較多不確定性,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企業在內地上市。

三是美股牛市行情提高了企業上市意願。因特朗普政府提出減稅、放鬆監管等舉措,美國股市近兩年漲勢較好,企業選擇在此時上市會有較高的估值,有利於企業融資。

事實上,今年以來,不僅是中企在美上市數量明顯增多,美國本土以及其他國家企業在美上市數量及融資額也均有明顯增加。投資顧問公司Renaissance Capital LLC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24日,今年已經有145家企業在美上市,較去年上漲45%;募資總額達386億美元,已超過去年全年,並創2014年以來新高。

此外,也有分析人士認為,許多在美上市的中企都是採取的VIE結構,很多創投企業的初始投資都是以美元形式進入的,因此在退出時也更願意選擇直接實現美元兌現的美國資本市場。

中企赴美融資熱折射國內資本市場完善緊迫性

不容否認的是,國內創新型、科技型企業赴美乃至赴中國香港上市,對緩解初創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具有重要積極意義,但中企海外上市的熱情背後折射出中國加快完善資本市場的緊迫性。

新經濟企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當前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企業,將這些企業留在國內上市,既可以更好地提升中國經濟活力、促進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也可以讓中國廣大投資者直接“擁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型企業,共同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紅利。

對中企而言,在美上市其實較難享受合理估值。美國證券市場雖然因沒有盈利性的強制性要求而上市門檻相對較低,但中企在美國資本市場很難有估值優勢,甚至要得到合理估值都很困難。近幾年在美上市中概股頻頻破發,股價“腰斬”也並不鮮見。

從今年上市情況看,絕大部分今年在美上市中企融資規模均較之前詢價有明顯縮水,IPO定價普遍偏低。

從在美上市中概股的整體表現也可見一斑。數據顯示,截至9月26日,今年以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分別上漲6.74%、8.69%、15.75%,但同期涵蓋大量中國知名公司的標普美國中概股50指數卻下跌9.75%。

美國羅森布拉特證券公司董事總經理、中國區研究主管張俊認為,在盈利財務指標要求、上市流程、VIE結構的法律障礙等方面,中國證券市場應儘快結合中國實際推出切實可行方案。

張俊說,雖然這些年中國證券市場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散戶為主的投資結構特徵,令股市投機氛圍仍較濃,在降低上市企業盈利要求等標準之前,加強法制化建設,進一步完善市場監管水平,應是題中應有之意。

除此之外,美國耶希瓦大學商學院教授、華爾街誠智資本聯合創始人黃河認為,在企業發審上市機制、交易機制、投資者保護等方面,中國證券市場也應加快完善與提升。

黃河特別強調了做空機制的重要性。他認為,應通過引入做空機制,讓市場化的承銷商承擔與收益相對應的責任風險,“旱澇保收的情況下承銷商很難有動力去做盡職調查。”同時,在交易機制上也應加大市場化力度,逐步建立做空、對沖等機制,讓市場在股票發行交易定價中發揮更加關鍵作用,從而可以讓股票價格能夠更合理反映其內在價值,避免過度投機與波動對市場、對投資者的傷害。

同時,還可考慮引入美國式集體訴訟機制,強化企業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威懾欺詐等非法行為,更好保護投資者利益。(王乃水)

新華金融客戶端:權威財訊盡在“掌握”,掃碼或長按二維碼下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