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進醫院後一些醫生會讓你做各種檢查?

手機用戶52424581618



這個問題也確實問出了西醫的無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醫目前看病診斷的現實情況。

西醫是循證醫學,雖然很多西醫從業多年,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經驗和理論基礎,但實際情況上依舊離不開相關檢測和設備的幫助,以此來佐證自己的推測與判斷。

通俗的說,醫生在猜患者得什麼病,儀器的診斷讓他這個“猜測“變成“確認“。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也不能簡單說醫生離不開儀器,或者說醫生離開儀器就不能看病了。儀器的作用是幫助醫生確診,減少誤診的幾率。

事實上,即便有儀器診斷的協助,加上醫生專業的經驗,很多疾病在不同醫院和不同醫生的經手下,還存在著很多結果的偏差,也就是說誤診在理論上還是可能出現的。

比如在胎兒排除畸形的檢查上,很多產婦經歷的多次的繁瑣的檢查之後,準備迎接嬰兒的降生。但是新生兒出現了畸形!!!家屬不免質疑,為什麼醫生提供的檢查報告上,都寫著無異常呢。這就說明儀器檢測也存在著誤診的可能,醫生也有犯錯的可能。


舉個例子,一個乳腺疾病的患者在地區醫院檢查,做的是彩超,結果並不是很放心。

到了省城的醫院,三甲,腫瘤專科醫院,被提示說需要做磁共振。

緊張隨之而來,焦慮隨之而來。

但是結果怎樣呢?磁共振的結果報告單上顯示的結論,要遠遠比地區醫院的結論清晰,而且症狀也變得簡單,患者的一顆心也放下了。


同樣是在這所三甲的醫院,在徵詢另一位主任級別的醫生的意見時,這名醫生甚至對同事的診療意見提出了質疑,“誰讓你做的磁共振呢?這怎麼能做磁共振呢?(沒必要磁共振的意思)。“

其實作為患者,在這個時候真的是百思不得其解,恨不得也學醫了。

總而言之,醫生讓患者去做檢查,大多數時候都是必要的;一些在患者看來沒有必要的檢查,在醫生的角度看來,只是為了排除一種可能;當然也存在著一部分的檢查有過度醫療的情況,本不必檢查也要去做,藉此來創收,這是我們在文明社會不希望看到的。


希望我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遼瀋名醫


醫生是個高度緊張的職業,不敢有半點鬆懈。很多疾病早期症狀很輕,如果醫生和病人想法一樣:“沒什麼大毛病,吃點藥休息一下就好了”,很可能就會掉進坑裡。

醫學檢查是醫生的“透視眼”

比如一個病人來掛號,頭痛,可能是單純的血管神經性頭痛,休息調理一下就好!

但也可能是蛛網膜下腔出血、鼻竇炎、甚至腦腫瘤等。

就像這位病人,腦動脈瘤破裂,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箭頭區白色為出血),如果不做檢查,只是回去休息,會有生命危險的。

並且這個疾病在不能動手術的古代,基本上都會死亡。

慶幸的是時代不同了,醫學進步了,醫生通過造影觀察,在介入下找到了破裂的動脈瘤,放置支架修復破裂口,就治癒了:

從這個角度上,醫學檢查提升了醫術,造福了病人。

我們再反思一下,如果這位接診醫生輕視了頭疼症狀,沒有讓病人做腦部CT,導致病人延誤治療,他能否挽救這個生命呢?這位醫生會不會被停職檢查?會不會捱打呢?

現實中,這種例子是屢見不鮮的。

那有沒有做過了檢查,一切正常呢?

當然有!不可能進了醫院大門,都是有大毛病的。

但有一種觀點比較奇怪:有人花錢做了檢查,一切正常,反而不高興,認為花冤枉錢了。

難道說,非要檢查出毛病才滿意嗎?

醫學診斷經常是一個由淺入深的辯證過程,其中鑑別診斷、排查異常是重要環節。

比如這位3歲的小朋友,肚子疼半天,以為是吃了不乾淨食物壞肚子了。

孩子的奶奶不放心,非要讓家裡人開車把孩子送到醫院檢查,結果是腸套疊。

來得很及時,通過鋇灌腸,僅用40秒就整覆成功。

如果不是孩子的奶奶,如果拖延超過24小時,孩子開始發燒,可能就有腸壞死的風險了。

為什麼有些時候需要反覆做同一種檢查?

有些疾病變化快,醫生需要及時瞭解病情轉歸。

就像這位小夥子,騎電動車摔傷頭部,頭痛得比較厲害,腦CT沒有看到明顯異常。

但醫生建議留院觀察,3天后複查腦CT,左側顳葉腦挫裂傷:

如果醫生沒有讓患者住院複查,又是比較嚴重的事故。

所以,很多時候醫生讓檢查,一方面是醫生見得越多膽子越小,唯恐出現意外;另一方面,醫學檢查也的確減少了漏診,提高了診斷正確率。

如果沒有這些檢查,單憑經驗來看病,也不是不可以,但漏診、誤診率肯定是比較高的,上述病例就是證明。

這裡是影像科豪大夫,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影像科豪大夫


首先,我是醫院上班的,我非常中肯的說一句,的確是有些醫生是為了提成而去讓病人做檢查,但是大部分不是!現在衛生部門早就有規定,做大型檢查對症!包括用藥在內。並不是隨便讓你查!是有針對性的。

你要知道,很多疾病,不能靠醫生的主觀的判斷去治療。這又不是在做試卷,錯了就扣分就行了,醫生也得為病人負責的!人的身體除了表面的皮外傷,很多很多的東西是無法肉眼觀察的。胸腹內部的臟器,血管,神經,乃至於血液裡的各種元素的含量!這些不借助於儀器,顯影劑一類的東西,誰也看不見,不能直接的觀察到。

打個比方說吧,一個人出了車禍胸部疼,腿疼難道到了醫院,醫生就直接給你上石膏了,你是病人你願意嗎?肯定會查一下平片,CT,看看骨折程度,部位,適合如何處理,有沒有傷及其他組織,有沒有碎掉的骨頭在裡面需要手術拿出來的。還有胸痛,是不是CT看看肋骨沒有,有沒有傷到肺部,萬一骨折的骨頭刺破肺部,那個問題會比本身的骨折更嚴重,需要急事處理,還有心臟,有沒有被擠壓或者其他的問題。沒有症狀就只需要做個心電圖,如果有症狀也是需要及時處理的,而且都不能拖時間。這些就是一個病症或會併發的其他問題,病人或者家屬可能會不理解,但是不論如何醫生也一定會想到的,並且不能因為你們的不理解,檢查就不做了,應該向病人和家屬解釋原因和目的,以及不配合可能會產生的惡劣結果。

所以別害怕醫生讓你檢查是坑你,既然去了就相信醫生,不然去幹嘛呢?

而且怎麼說呢,現在國家政策好,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比例高,又有特困戶扶助政策,五保戶和低保戶的特別扶助政策,即便得病住院,也花不了多少錢的。我媽媽是獨居老人,沒有工作,沒有耕地的低保戶,前幾天因為腰椎間盤突出症住院,住院一共花了2900多元,農村合作醫療報銷了1500多元,低保又報銷900元,自己根本就沒有花多少錢。這樣作為兒女的我們負擔也輕了很多。

還可以根據父母的疾病類型辦理慢性病本,慢性病用藥,報銷比例更高。有這些國家的好政策,其實真的蠻好的。具體辦理如果是農村可以去村幹部那裡問問。城市裡可以去社區或者街道那裡。謝謝!如果還有想問的,我會盡我所知的相告!


好一個魑魅魍魎


現代醫學診斷疾病的方法就是這樣。

要不您反過來想。

如果都不做檢查,醫生怎麼確診您是什麼疾病?不能確診疾病有如何治療呢?



當然您可以說望聞問切就不需要檢查,可是您去的不是望聞問切的地方。

因為疾病太多,我就拿胸痛來舉個例子。

比如到醫院,您說胸痛,按照現代醫學的診療流程,胸痛右可能是很多疾病,因為世界上沒有人能根據描述給出一個準確診斷。

胸痛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可能是主動脈夾層,可能是肺栓塞……

還可能是急性皮炎、皮下蜂窩織炎、帶狀皰疹、肌炎、肋間神經炎、肋骨骨折、急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心肌炎、心包炎、胸膜炎、胸膜腫瘤、自發性氣胸、肺炎、肺癌、縱隔炎、縱隔膿腫、縱隔腫瘤、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癌等等等等。

最少我們先得做個心電圖,如果是心肌梗死,那還得趕緊準備造影,趕緊溶栓,趕緊服用好多藥物。

可是如果不查血,您如果有貧血有血小板降低,油肝腎功問題,有電解質問題,有凝血功能問題……

我們沒有查,到時候出現問題,您更是會反過來問:SX醫生,連血都沒給我們查。

如果不是心肌梗死,我們還得去做比如胸部CT及其他檢查,來排除其他胸痛疾病等等。

總之,我們先得查清楚,才能用藥,才能治療,才能解決您的病痛。查除了問診,視診,觸診,叩診,聽診等等,必須依靠現代檢查手段,這樣更加客觀準確,也算是一份客觀證據。

醫生的問、視、聽、觸、扣都是主觀證據,主觀的證據在一定程度是誤差更大。

或許您覺得醫生笨的要死,那隻能怨人類的渺小!

可是我覺得人類在不斷進步,才認清了好多疾病,您在罵科學家,在罵醫生的時候,難道不想想如果您是醫生您怎麼辦?

為了更加準確及時的診治,為了不耽誤您的病情,做很多檢查是非常必要的。


心血管王醫生


選擇權威科普,選擇健康生活,歡迎關注醫學博士團隊!


作為在臨床工作了近10年,關注醫患關係多年的醫生給你一個客觀公正的回答。

從問題的字裡行間多少透露出對檢查的質疑,甚至認為醫院為了掙錢,就會開各種大檢查,其實這不能怪你,現在社會的大環境就是醫患缺乏信任。首先糾正一個錯誤,就是“望,聞,問,切”是中醫的說法,西醫講究視觸叩聽-------這也是查體的基本功。隨著檢查技術的不斷進步,給老百姓的感覺就是醫生過分依賴於儀器。其實圈外人根本不知道圈內的情況。雖然視觸叩聽是臨床基本功,但通過檢查可以明顯提高疾病的診斷正確率,比如無論心臟聽診如何厲害,是聽不出來室間隔增厚的。很多疾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都必須依靠相應的檢查。

有人說古代沒有檢查,就是靠“望,聞,問,切”,古代的誤診率是多少,你知道嗎?而且中醫現在傳的只有治病如何如何神,沒有傳治病如何如何差,這種過濾式傳播對大眾造成了嚴重的誤解。

現代醫學診療技術的發展,使誤診率和漏診率明顯下降,而且治療手段的進步也離不開檢查技術的發展。試問古代七十古來稀,現在壽命是多少?醫學的發展起到很大作用,這裡面有檢查進步的功勞。

一、有些醫院存在大檢查,請相信那是少數,而且以後就沒有了

雖然說公立醫院有公益性,但其實絕大部分醫院都是自負盈虧,為了維持醫院正常運轉,醫院必須掙錢。俗話說,安身方可立命,如果醫生連溫飽都解決不了,誰還願意當醫生?醫生在國外都是收入最高的,醫生收入高無可厚非,只是醫生的收入該誰來出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在解放初期,百業待興,公共醫療投入不足,國家允許醫院加價15%來銷售的,俗稱“以藥養醫”,檢查也存在類似的想象。所以大檢查、大藥方確實存在,這也是被老百姓深惡痛絕的事情。然而醫生們也很無奈,世界上也只有中國的醫生靠賣藥掙錢,自己的技術的價值絲毫得不到體現。

好在國家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目前全國範圍內逐漸取消藥品加價,降低檢查費,提高診療費,體現醫務人員的技術價值。

然而,還是有一些噴子不滿意,說診療費太貴。總之呢,無論國家怎麼改,噴子們總會噴,不噴就符合他們的特質了。一方面吃著碗裡的飯,一方面吃完就摔碗,還噴這噴那。更是有一批精緻利己主義者煽風點火。

二、醫患溝通不暢

就像你的問題當中提到的,有的檢查做了,為什麼還要做。一來可能是因為醫院之間檢查技術水平不等,高一級的醫院不相信低一級醫院的結果。比如CT,有薄掃、普通掃描,而且臨床醫生為了確診,會需要特殊的CT檢查。二來有的疾病會發生變化,檢查結果可能也會改變,如果按照以前的檢查結果治療可能會發生錯誤,“刻舟求劍”是會出人命的。比如判斷心肌梗死及其嚴重程度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連續監測心電圖和心肌酶,而且中間病情變化,隨時加做心電圖,你能說是為了檢查而檢查嗎?

當然對一些比較穩定的檢查,現在國家也在這方面努力實行各大醫院之間互認。

再補充一下,因醫學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專業壁壘性,老百姓經常對醫生產生誤會。比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時常表現為腹痛、嘔吐。在一些小醫院,甚至大醫院都有漏診和誤診。

如果醫生懷疑腹部不適的患者可能有心肌梗死,就會讓查心電圖:查出了問題,人家說你技術精湛;如果沒有問題,人家說你過度檢查,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理解。這裡面存在醫患溝通不暢的問題,也是患者不信任醫生的表現。

有人還說,一個小小的感冒,我在小診所不用檢查,幾十塊錢就搞定了,來到大醫院,又是化驗,又是檢查,幾百塊錢都搞不定。

首先,一些小診所感冒是常規用激素的,便宜效果快,老百姓滿意,但是對身體的危害你是看不到的。

其次,前幾天,刷爆朋友圈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深刻說明了,你不以為然的感冒/流感一樣可能是致命的,像感冒導致的肺炎、心肌炎等等。而且很多疾病的表現早期和感冒症狀類似,比如白血病。所以大醫院才完善檢查,減少漏診誤診,否則大醫院存在的就沒有意義了,小診所看不好的病去大醫院也沒有意義了!!

三、醫生自我保護

大家都知道,現在醫患關係緊張是不爭的事實,狀告醫生,打醫生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醫生為了保護自己,也會開檢查,沒辦法,這是被現實的殘酷性被逼的。這也是我以前說的,醫患關係緊張最後倒黴的還是患者。舉兩個典型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一中年人鼻塞、流鼻涕2天,晚上喝酒後,感到頭疼,去急診科要求開感冒藥,醫生查體後建議做頭顱CT排除其他的疾病,招來患者一頓臭罵:缺德醫生做檢查就是為了掙錢!堅決拒絕任何檢查,總認為做CT,醫生為了拿回扣。

最後患者拿著感冒藥回家了,不幸的是當天晚上患者死亡,家屬立刻狀告醫院:醫生把患者治死了。最後經屍檢確定該患者合併腦出血,醫院賠償。在心內科住院的患者,出院後發現卵巢腫瘤。患者家屬狀告醫院為什麼沒有在住院的時候查出來。

如果你是醫生,見到、聽到,甚至遇到這樣的病例,你以後會怎麼做呢?在中國,做一名純粹的醫生太難!!

好在國家將逐步全面取消藥品加價,降低檢查費,醫生的價值總將會得到體現!!

請理解信任您的醫生!醫患同心,健康同行!


歡迎關注天壇醫院、阜外醫院、兒研所、北大口腔醫院、中科院腫瘤醫院醫學博士團隊!

祝您生活愉快,身體健康!


良醫濟世


結合我的臨床工作經歷來談一談這個問題吧。

首先聲明,在實習、規培和現在工作的醫院,沒聽說過“檢查開的多、醫生提成高”這種說法,所以做多少檢查,和醫生的收入沒有直接金錢關係。

醫生開的檢查多少和醫生還是有點關係,而且很有可能,同一個病人看不同的醫生開的檢查單也會不一樣。

不同層級的醫生,對於同一個病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臨床判斷,因而所開的檢查也就不一樣,因為著重點不同。



(昂貴的輔助檢查)

舉個例子,一個月經不調的少女去看婦產科,說月經三個月沒有來潮了。

a醫生可能會開驗個尿hcg排除妊娠,然後做個彩超,排除器質性疾病,如果這兩個檢查都沒有問題,可能會開讓月經來潮的藥,然後囑少女繼續觀察月經情況,這就算看完病了。

b醫生也會開驗個尿hcg排除妊娠,然後做個彩超排除器質性疾病,如果這兩個檢查都沒有問題,他可能會進一步追究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月經不調,可能會繼續查性激素和甲功,甚至需要檢查腎上腺、腦垂體等等,不檢查清楚不罷休。

各位判斷一下哪個醫生做的檢查多,哪個醫生的水平比較高,如果看病,你更想找哪個醫生?

有的檢查做出來確實沒有問題,但是對於排除疾病有重要意義。

最後聲明醫生的體格檢查依然非常重要,這是永遠放在輔助檢查之前的。

必須要有對病人望聞問切,具體瞭解病史、仔細查體,再開具檢查會更有針對性。

個人也不建議盲目開具檢查,增加患者就醫負擔,同時也浪費醫療資源!


婦產科小超人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向大家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許多患者向我們反應過,一般都是說我為什麼只是一個感冒,你又是心電圖又是抽血化驗的,為什麼我只是肚子不舒服你就ct,B超,開了一大堆。我解釋一下原因,首先,如果你經常閱讀一些醫學雜誌或者是論文你就會發現,有些疾病做哪些檢查都是有一定的套路的,一般情況下做完這些檢查都能夠直接確診病因,然後對症下藥,進而使治療一步到位,換句話說,你這中間浪費的不管是時間也好,金錢也罷都是為了最後一次性治癒做鋪墊。這時候你可能就覺得不是這麼難以接受。

接下來是解釋為什麼有“頭疼醫腳”這樣的問題,我們人體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比如說腎臟不好,最開始可能是眼瞼先水腫,足部出現感染,可能表現出來的是神經系統,也就是腦部的症狀,所以,醫生再開某些化驗單的時候都會把可能出現的原因先排查一遍,我覺得這也可以說是對病人的負責。而且,現在社會人們的維權意識都相當高,我們很難保證每個病人的人品,在醫院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真有那種翻臉不認人的,這時候一張檢查單可能就是我們身家性命的保證,由不得我們不謹慎。

最後,其實也是一句大實話,有的時候我們都是聽上級領導的。


晨風流雲


我是小影大夫,一名影像科醫生。為什麼進醫院就要做各種檢查呀?是醫院坑錢嗎?目前,在這樣緊張的醫患關係中,很多老百姓都有這樣的疑問。我想說的是,這並不是醫院坑錢!由於各種檢查越來越精準,醫生為了更好的診斷病情,做檢查的目的是為了診斷和排除一些可疑的診斷。

為什麼要做這麼多檢查?

1.為了診斷病情和排除可疑診斷

有朋友會說,以前的中醫望、聞、問、切就能治病,而現在的醫生不做檢查就治不了病了,是醫術越來越倒退了嗎?肯定不是,醫療的發展,醫學在進步,很多疾病在不斷的被認識,被治癒。

以前的治病,有很大的猜測可能,存在著極大的漏診和誤診。開點藥,好了就傳開了。不好,也不會有人去鬧。

但是現在不一樣,現在的西醫,一切的診斷都要講究證據、依據,為什麼要診斷這個病?要有足夠的診斷依據,才能更好的用藥,那怎麼來的依據呢,就是通過檢查來證實醫生的推測,或者通過檢查來排除醫生的猜想。

比如,很常見的頭痛頭暈就診,醫生會問一些基本的病史,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疼痛有沒有伴隨手麻。如果有高血壓,出現頭暈頭痛,最危險的就是腦出血,這時候需要馬上做一個頭顱CT掃描看看有沒有腦出血。因為聽診,觸診和望聞問切都沒有辦法診斷腦出血,只有做CT檢查。

當一個患者來診斷,醫生腦子出現了有可疑的診斷,要通過檢查去證實自己的診斷,或者通過檢查要排除最危險的情況。一個醫生看到患者的病症,想到最危險的情況,並能做出預防的措施,這就是優秀的醫生。

曾經我上夜班,遇到一個患者因為頭痛就診,醫生開了CT檢查,是浪費錢嗎?他做完檢查,看到我,在候診室還問我要結果,精神狀態很好。但是當我打開他的片子的時候,我馬上打電話給急診科推床來把他先接走,送入搶救室。因為我看到他腦子蛛網膜下腔出血,很多血,像這種情況最常見的就是動脈瘤破裂出血,幸運的是他還沒出現昏迷,但是隨時都有可能昏迷。別看著現在精神狀態很好,他可能隨時倒在你面前。


2.醫療環境的緊張,醫生更謹慎

目前醫患關係的緊張,醫生在診治過程變得更加小心翼翼,更加謹慎,在診斷病情中,要有更多的證據去支持,儘量做到不漏診,不誤診。

比如一個車禍受傷的人就診,醫生會把受傷的部位都做一遍X光檢查。醫生生怕哪個部位有細微的骨折,沒拍到片子,沒處理到,會被患者投訴。所以在開檢查單的時候,儘量顧及受傷的部位。當然,開了檢查單,要有患者的同意,如果不同意做,沒有哪個醫生會強迫去做,如果醫生覺得很重要,非做不可,不做有可能會出現生命危險的檢查,醫生會盡量詳細的告知,如果真的不想做,要簽署同意書。

醫生的檢查單不是想開就能開

很多人覺得醫生濫開檢查單,其實現在醫生開檢查的規定很嚴格,一定要患者有這方面的指徵,才能開這個檢查,不然會被醫保查,要扣醫生的錢。比如一個人腹痛就診,可以做腹部CT檢查,但是如果沒有頭顱的症狀,做了頭顱的CT,就是沒有指徵,不能開這個檢查單。除非患者也有頭部的症狀,才能做。有些醫生為了讓患者省錢,經常來影像科跟技術員說,能不能加多一點點的範圍,看多一點,當然這是不合規矩的哈。



目前,醫療越來越精細,每種疾病的診斷都要有依據,相比以前,診斷率明顯提高,壽命也不斷的延長,得益於檢查設備的不斷髮展,檢查手段的不斷更新越來越成為醫療過程中無可取代的工具。醫生的檢查確實開的比以前多,但是也不是說想怎麼開就怎麼開,一切以病人的利益出發。希望醫患雙方能共同理解和溝通,減少誤會。


小影大夫


一、醫學科技進步是人類的福音

以前沒有先進的檢查設備病死率非常高,很多病早期沒有任何症狀,之後很多人不明不白就死了,比如癌症,心腦血管病急性發作等。過去的媒體、網絡、社交不發達,傳播力度很小加上普通大眾認識有限,給我們的感覺就好像以前得病死的人少,其實這是假象。所以先進的檢查設備和血液檢查都是科技的進步,是人類的福音,科技發展使醫學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一點絕對不可以否認的。

二、醫學檢查的適用度

聊過度檢查之前還是先聊一聊目前的醫療制度吧

為啥要說醫療制度問題呢?假設醫學的檢查都是免費的,給你做檢查你是高興呢還是不高興呢?結果不用想,絕大多數人都是很樂意的,而且希望查的越仔細越好。

所以是不是過度檢查癥結還是在於看病貴這個問題的上。

因為現在的醫院的經營不是國家全部負擔,而是自負盈虧,自己掙錢養活自己,不盈利只有關門。看病的價格是由改委和物價局制定的,醫院不能自己定價,要說治病貴還真不該把帽子扣到醫生頭上。

那為啥醫院要做那麼多檢查呢?主要以下幾點

第一 就是舉證倒置 比如以前有病人出院以後檢查發現得了梅毒,起訴醫院認為自己在醫院住院感染所致,而醫院在住院期間沒有查梅毒血清。拿不出證據,說不清楚是治病過程感染還是住院以前或是出院後感染的。舉證倒置就是你說你沒有錯誤,那麼請你拿出自己沒有錯誤的證據來。最後伏法進行賠償。現在你發現只要住院看病,梅毒,艾滋病,乙肝這幾個檢查成了必須檢查的項目。醫院不管你是啥問題住院都要檢查這幾個。

第二 創收問題 上面也說了現在的醫院都是自負盈虧,自己掙錢養活自己。所以難免有些效益差或者待遇差的單位存在過度檢查或者開單拿提成的情況存在。但是絕大多數醫院的檢查都是為了診斷清楚病情。

這一點我想好好說一下。往往很多疑難雜症並不是某一個科室可以搞定的,需要很多科室有經驗的醫生聯合起來才能在早期不做全面的檢查而診斷清楚。也許你肚子疼是闌尾,卵巢,胃,肝膽,胰腺,心臟,腎臟,甚至是肺癌和腦出血引起的。但是真正要多個科室聯合起來一次性診斷清楚可以說難上加難,幾乎在病情的剛開始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診斷需要的人力腦力耗費太大,而診斷卻收不到任何費用,這也是現在中國醫療制度一個最大的弊端,醫生的診斷收不到費用,難以鼓勵醫生在診斷學上多下功夫,一個幾十年經驗的教授一兩句話可以診斷清楚的病得不到回報,比不過查一次血的費用,還有多少人願意努力去研究疾病的腦力診斷?既然儀器和血液檢查能給自負盈虧的醫院創造效益,何樂而不為?所以這個忽視知識和腦力勞動的畸形醫療制度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過度檢查。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無論醫患都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態。 沒人願意等待,無論醫生還是患者不想因為看病耗太久,大家都耗不起。病人等不起,等久了會耽誤治療。醫院看病人多,醫生也不想在一個病人身上花費太多的時間。為了早點搞清楚病情,於是先開檢查再說。

還有循證醫學的證據問題 很多網友覺得,明明根據描述可以判斷出來了為啥還要檢查?因為需要證據,沒有證據的治療是不受法律和醫學同行認可的。比如小孩感冒發燒咳嗽,多半就是肺炎了,但還是需要做影像檢查看到肺上確實有炎症才能進行肺炎的治療。

三 、最後給大家做一點點科普

急性外傷類 例如高處墜落傷,車禍傷等,這一類急性外傷一般都需要做全身的檢查,從頭到腳,多檢查絕對比少檢查好。看看有沒有顱骨骨折,有沒有腦出血或者腦血腫,有沒有內臟損傷,有沒有手腳的骨頭問題這些。

心腦血管類 需要查血壓,血脂,血糖,心電圖心臟彩超,腦CT看有沒有腦梗。甚至頸部血管彩超有沒有血管狹窄等等。所以常規的檢查並不能算過度檢查。

慢性病 比如風溼性關節炎,糖尿病,腫瘤性疾病。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重新檢查判斷分期等有利於對症下藥。

有些症狀涉及範圍太大,搞不清楚需要很多排除性檢查

例如劇烈的肚子疼,可能是闌尾炎,青年女性可能卵巢問題,中老年人可能是心臟問題,有些人可能是膽道或者腸道問題,還有喝酒吃飯後引起胰腺炎潰瘍等。

胸痛可能是肺,胸膜,心臟,食管,胃,大動脈等有問題,難以確定的時候需要做很多排除性的檢查。


萬象顯微鏡


我乳腺癌晚期,3月14號住院,十天時間做了檢查也化療第一期,24號出院,相隔21天再次回去第二次化療,化療前做了乳腺彩超和驗血,個人感覺腫瘤大了,醫生說不能憑藉眼睛定斷,乳腺彩超報告也說大了,然後醫生說這是癌細胞和化療藥在鬥爭,繼續化療第二次,四天後出院,21天再次化療,個人也感覺沒效果,可醫生第三次直接紅藥水更改白藥水化療,5月27號第四次化療出院,現在打死不去了,每化療兩次做小白鼠,身體承受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