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戰時期,燃燒瓶是通過什麼方式來破壞坦克的?

顧拜蛋蛋


主要就是通過殺傷設備或者乘員來破壞坦克的戰鬥力的,這樣一來坦克就如同一堆廢鐵,沒有任何戰鬥力。

燃燒瓶一般是用的是酒精、汽油等這些易燃液體,所以在攻擊坦克等這些裝備時,很容易滲入一些機械部件中,從而產生高溫將其燒燬,進而導致其喪失戰鬥力。比如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攻擊坦克的發動機,燃燒瓶扔在坦克尾部之後,燃燒瓶破裂,流出的液體會透過過濾網、縫隙等滲入發動機燃燒,最終導致發動機過熱並被燒成廢鐵,而坦克也就喪失戰鬥力了。

此外就是毀傷人員了。坦克有很多部位是和外界連通的,比如駕駛員的觀察窗、車長周視鏡等,攻擊這些位置往往會產生高溫或者直接滲入車體內部,將人員燒傷或者燒死,即使乘員沒有被燒住,也會由於高溫而導致其作戰效率下降,同樣可以削弱坦克的戰鬥力。

至於影片中常見的打開艙門,往車內投擲手榴彈或者燃燒彈,其實是不現實的,坦克的艙門一般都是可以從裡面鎖住的,避免敵方步兵接近而摧毀坦克。不過對於一些敞開式戰鬥室的裝甲車輛,比如自行火炮,一個燃燒瓶就能解決掉這個車組的乘員。


戰壕


動力艙吧,如果坦克真的能被你靠近到足夠扔燃燒彈的距離,那麼能在實際上對坦克造成傷害的應該就是發動機部分了,因為這些內燃機想要正常工作,就必須要和外界進行氣/熱交換,即獲得燃料燃燒所需的氧氣、排出燃燒生成的廢氣以及散熱,所以,如果發動機缺少足夠的氧氣或者是熱負荷已經超出了極限,那麼就會出現“罷工”情況,從而使坦克失去動力來源,接著再讓拆遷隊上就行了,下圖為坦克後部發動機艙的進氣/散熱百葉窗:

▲坦克發動機艙的進氣/散熱窗(引擎蓋)

至於燃燒瓶,其原理無非就是利用一些易燃物質來製造的,比如汽油、白磷等,有些為了增大瓶內燃料的附著性,還會加上一些橡膠、麵粉之類的物質,所以,如果有機會能把燃燒瓶丟到坦克的引擎蓋那裡,那麼燃燒瓶碎裂后里面的燃料就會順著百葉窗、格柵的縫隙流進動力艙內部,甚至是直接覆蓋在發動機上燃燒,而燃燒後引發的高溫以及對周圍氧氣的消耗,是都可以讓發動機直接“罷工”的,而坦克的動力系統一旦遭到破壞,那麼其實也就跟活靶子沒什麼區別了,留給拆遷隊點名而已!


除了直接破壞坦克的動力系統之外,燃燒瓶還可以往觀瞄設備或者是觀察孔扔,因為二戰時期的坦克很多就是直接在車體和炮塔上開個孔用於觀察的,或者是弄一個全方位的觀察圈,比如下圖中的虎式坦克,在炮塔頂部就有一個360度全方位的觀察圈,如果能用燃燒瓶往這些觀察孔、觀察窗等地方砸的話,那麼燃燒液是有可能滲透進去的直接殺傷裡面的成員的,即使殺傷效果一般,但那燃燒的火焰也會直接影響到觀察手的視野,從而達到影響坦克攻擊的目的,接著同樣是讓拆遷隊的同志上!

▲虎式坦克觀察孔

▲觀察孔的視角

因此,燃燒瓶對付坦克不是不行,只要你能把瓶子砸到坦克的動力艙改或者是觀察孔的位置,那麼對坦克還是能造成一定程度影響的,但前提是,你要有機會投擲燃燒瓶,二戰時期那些炮塔轉動都還慢吞吞的老古董還好,如果遇上今天的坦克,不說步坦協同,單是上面的並列機槍就同樣可以把你打成篩子,或者直接就用主炮給你來一發!


哨兵ZH


簡單來說,燃燒瓶就是瓶子裡面裝汽油,然後封口點燃,一摔碎,就立馬所有汽油都燃燒了。

燃燒瓶並不只是燒坦克,其實什麼都能打。不過,燃燒瓶對坦克的殺傷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大,這個能不能破壞坦克,還是看臉的。並不是每個燃燒瓶都能對坦克起到作用,很多時候,拎著燃燒瓶上去,就是送個人頭。

燃燒瓶如何傷害坦克

燃燒瓶燒坦克,主要是把燃燒瓶扔在坦克的發動機上,發動機上面是有散熱片的,這個位置並不是密封的。然後發動機上起火,這個時候,坦克基本就是廢了。而燃燒瓶如果是僅僅在坦克表面燃焼,那麼對於坦克的傷害就基本沒有了,不痛不癢,甚至裡面的人都不會感覺到熱。

二戰前的蘇芬戰爭中,燃燒瓶是大量運用的時候,芬蘭軍隊就是用這麼一瓶子汽油,把蘇聯很多坦克弄成了廢鐵。當時的坦克和現在不一樣,當時的坦克密封性不好,做工非常粗糙。汽油滲透也是非常正常,燒壞個別零部件,還是比較容易的。

不過對於一些敞開的裝甲車、步戰車、自行火炮這些,投擲上去主要是對人員進行殺傷,而不僅僅是毀掉戰車了。這樣的情況下,可供選擇的攻擊方式更多,更容易進行襲擊。


軍武文齋


聽說過“莫洛托夫雞尾酒”嗎?這是個知名度非常高的武器,就是裝滿包括汽油在內混合燃料的燃燒瓶,其實就是土造的燃燒彈。搞笑的是,這一發明原本是蘇聯人在西班牙內戰中最先創造出來的,結果它的發揚光大卻是在“蘇芬戰爭”中,被芬蘭人大規模用來對付蘇軍坦克。

(莫洛托夫)

這玩意配方全世界都知道,材料簡單、製作容易卻威力巨大,其兇猛的火焰連水都澆不滅,成為最便宜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只需將其投進坦克脆弱的發動機排氣口裡,笨重的坦克立馬就起火趴窩了, 搞不好還會引燃車載彈藥爆炸,它對坦克的殺傷力甚至超過集束手榴彈。

在蘇聯入侵芬蘭的戰爭中,蘇聯紅軍出動了大批坦克和裝甲車輛,而芬蘭方面幾乎沒有坦克,難以匹敵。於是便大批製作燃燒瓶,用手擲或投石機等最原始的方式,大批焚燬蘇軍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因為坦克內部有些帆布之類的易燃品,一旦燃燒瓶投入會迅速引發火災,在狹小的坦克密閉空間裡很容易將乘員燒死燒傷;同時,坦克的很多零件需要潤滑油,這些油脂也會在坦克表面有所滲漏和附著,一旦燃料瓶落上仍然會起火,因此,即便不能個個準確地投進氣孔裡,仍然會對坦克造成破壞。是一款老少皆宜、婦幼可用的“尖端”殺器。

這款燃料瓶的名字由來也很有意思,莫洛托夫當時是蘇聯外交部長,是蘇芬談判的蘇方代表,在蘇聯撕毀談判協定開始轟炸芬蘭首都等城市時,莫洛托夫代表蘇聯政府發佈聲明時,居然稱炸彈是“為芬蘭工人階級投下的救濟糧”,引起了芬蘭人的極大憤怒,譏稱蘇軍轟炸機是“莫洛托夫麵包藍”,並將那些投向蘇軍坦克的燃料瓶戲稱為“致莫洛托夫的雞尾酒”。

結果負責宣傳戰事的西方記者的芬蘭語是“二把刀”,錯將名字翻譯成“莫洛托夫的雞尾酒”,於是這個名字也就流傳開來。

(老少皆宜)

在後來的蘇德戰爭中,面對納粹德國的裝甲洪流,飽受芬蘭人燃燒瓶襲擊的蘇軍也回過味來,大批製作和使用“莫洛托夫雞尾酒”攻擊德軍坦克,尤其是使用汽油的坦克,非常具備殺傷效果。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戰中,幾乎一小半的德軍坦克被這東西燒燬,損失慘重。

不僅蘇軍,在二戰中南斯拉夫游擊隊和波蘭華沙起義軍,都廣泛使用這一武器對付德軍坦克,屬於性價比非常高的實用武器。時至今日,在很多地區衝突的巷戰中,“莫洛托夫雞尾酒”都是趁手的反裝甲利器。

(坦克中招)


度度狼gg


主要攻擊兩個地方,一個是發動機口,一個是乘員艙。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燃燒瓶這玩意的作用機理,我們以英軍在二戰中使用的軍用版的燃燒瓶為例。英國軍用版的燃燒瓶稱之為“76號特種燃燒彈”,就是在一品託容量的玻璃瓶裡裝滿汽油,加上苯和生橡膠稠化,增加粘性,然後用白磷引燃,為了保證安全性還要在裡面灌水密封隔絕氧氣,避免白磷自燃。使用的時候,摔到目標上,摔碎了之後白磷就會暴露在空氣中自燃,引燃稠化汽油。而蘇聯用的一般是KS燃燒液或者是BGS燃燒液,稠化劑改為環烷酸鋁,增加燃燒時的溫度。

英國人的76號特種燃燒彈,其實就是英國版的軍用燃燒瓶

這些燃燒液一般都裝的是粘性比較強的稠化汽油,流動性較差,但是沾上就很難扯下來,因此可以做到持續燃燒。而一些加了環烷酸鋁的燃燒液溫度甚至能超過800到900度,燒坦克裝甲是別指望了,他能攻擊到的地方主要是兩個,一個是發動機部分,一個是車長觀察口或者是駕駛員觀察口。

其實燃燒液要是能滲彈藥架的位置,就能直接引爆彈藥,圖為匈牙利起義期間蘇軍被燒中彈藥架造成彈藥殉爆的倒黴T-34-85

第一個部分,一方面是通過汽油的粘性和流動性堵在發動機進氣口的位置,消耗掉進入發動機的氧氣,導致發動機停車,另一方面是直接滲入到散熱器,將散熱器燒燬,從而導致發動機積熱過多而停車,也就是說對車輛的損傷主要是以動力部分為主,至於停車之後,坦克就成了固定的靶子,對付起來就容易一些了。

同樣是1956年匈牙利起義裡中了燃燒瓶的ISU-152,車輛基本完好,裡面一個人不剩,都跑光了

第二部分自然不必解釋,直接對準車長觀察口和駕駛員觀察口扔進去,破碎之後燃燒產生的高溫直接殺傷到車輛成員,而且摻了白磷和環烷酸鋁的燃燒劑並不容易熄滅,即便用滅火器滅火也是一樣,這樣造成的持續殺傷足以直接導致車輛和車組成員報廢。


鐵匠工坊


使用啤酒、白酒等易碎瓶子裝滿汽油,口部用棉布塞嚴並使汽油充滿整個棉布,這就是一枚最簡易的反坦克、裝甲兵的武器,俗稱“汽油彈或者燃燒瓶”。


別小看了這一個造價極低的燃燒瓶,其破壞力還是很大的,輕者另坦克趴窩,重者能引起坦克爆炸和造成駕乘人員的死亡。

但是電視上有時看到神劇裡的鏡頭只要是燃燒瓶扔到坦克哪裡都能殲滅坦克,這是不符合真實的。坦克發動機裝甲是其最薄弱的一個部位,由於散熱的需要,在坦克發動機周圍會有類似於散熱片的縫隙,而這就是用燃燒瓶攻擊的最佳位置。

燃燒瓶易碎在接觸到坦克裝甲的瞬間碎裂,口部燃燒的棉布迅速將飛濺的汽油引燃,汽油液體的性質會使它不放過任何的空隙,燒燬發動機,接著繼續的高溫會引爆坦克內部的易燃物品,此時坦克已趴窩,駕乘員只能棄車逃命,這是運氣好;燃爆情況也會出現,此時坦克內部就真的成了人間煉獄了。



冰雹藍天


上世紀四十年代,氣勢洶洶的法西斯鐵騎攜敦克爾刻大勝之威,轉身撲向了新生的紅色蘇維埃政權。在旁人看來,即使是當時歐陸一霸的法蘭西都無法抵擋納粹德國的大軍,更別提這個在人們看來和當初的沙俄一樣薄弱的蘇聯了。事實上,當初的蘇聯確實沒有做好防禦德國的準備,無數紅軍戰士被迫用血肉之軀對抗法西斯鋼鐵坦克,如果蘇聯失敗,那英美將失去一位強力盟友,納粹德國將得到西伯利亞富饒的資源,日德可能會師,後果不堪設想。但是蘇聯還是挺過來了,靠著士兵用集束雷,燃燒瓶和炸藥包等自制ANTI-TANK武器,頂住了德國引以為豪的坦克閃擊戰。可以說,蘇聯戰爭的勝利,和這些就地取材,原料廣泛製作簡單的反坦克利器不無關係。

有人可能覺得有些疑惑:燃燒瓶不是隻能燃燒嗎?那麼點溫度無法燃燒坦克的裝甲鋼板,又如何能破壞坦克呢?實際上,燃燒瓶在坦克車身上撞碎之後,瓶口的點燃的布條引燃瓶內燃燒劑,點燃的燃料就這樣在坦克表面流動,燃燒。如果這些燃料順著坦克露在外面的散熱口流進了發動機或油箱,就會將其引燃,造成坦克爆炸或癱瘓,即使後期坦克一般都有防引燃處理,燃燒瓶燃燒時的火焰和黑煙也能遮蔽坦克的觀察孔,讓其"雙目失明"。

燃燒瓶的破壞力只能說是一般,攻擊距離也近到投擲手需要冒著生命危險來投擲出去。之所以稱其為反坦克利器,是因為

燃燒瓶是所有反坦克武器中製作最為簡單的,甚至你在自己的廚房中就可以製作。而當時沒有普及任何制式反坦克武器的蘇聯士兵,正是靠著這種大量自制的燃燒瓶,才抵擋住了法西斯匪徒的坦克大軍。


思遠防務


最早使用燃燒瓶作為反坦克武器,還是蘇聯在西班牙內戰時,後來被芬蘭人廣泛使用,這種土製燃燒彈被稱為莫洛托夫雞尾酒,這種方式我們也經常在影視劇中見到,點燃酒瓶口後,直接投擲出去,這種東西製作成本很低,而且配方几乎人盡皆知,雖然簡單,但是威力很大,燒起來連水都澆不滅。



雖然叫雞尾酒,但是它的原料卻並不是什麼酒,因為酒是無法燃燒到這種程度的,原來“莫洛托夫雞尾酒”是一種裝滿混合燃料的燃燒瓶,在西班牙戰爭中,一個叫弗朗哥的地方,一個士兵用這種簡易燃燒瓶擊退了共和軍的坦克攻擊,這是它在人類戰爭史上的首次亮相,自此之後,一發而不可收拾,被應用到更多的戰爭中去。

在二戰東線戰役中,莫諾托夫雞尾酒的使用達到頂峰,作為成本低廉又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其效能超過集束手榴彈,只要將它投入坦克脆弱的發動機排氣口裡,那些德國鋼鐵巨獸就馬上起火趴窩了。




在蘇聯和芬蘭的戰爭中,芬蘭人喜歡用燃燒瓶對付蘇聯坦克,並且效果顯著,莫諾托夫雞尾酒戰功卓越。因為對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莫洛托夫的仇恨,芬蘭士兵便隨口就把這種燃燒瓶稱為“敬莫洛托夫的雞尾酒”。後來因為語言問題,芬蘭語在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走了樣,燃燒瓶就以訛傳訛地變成了“莫洛托夫雞尾酒”。


風雲一點通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2, "thumb_url": "bc690000c4291d3309a4\

薩沙


標準破壞坦克的辦法就是往發動機散熱片那邊扔

然後燃燒的汽油或者伏特加就會順著散熱格柵流到發動機艙,燒起來讓發動機罷工。燃燒的煙霧還會把人從坦克裡逼出來。

另一種是不算是破壞坦克,而是丟在坦克的觀察窗,火焰讓裡面的乘員一臉懵逼的不知道自己在哪,也看不到外面在幹啥。然後給扛反坦克雷,炸藥的拆遷隊創造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