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历史上加九锡的人几乎都篡位,他做梦都想称帝,却至死未能加九锡

历史上加九锡的人几乎都篡位,他做梦都想称帝,却至死未能加九锡

九锡的锡在古代通“赐”字,是皇帝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chàng)。是最高礼遇。加九锡在中国古代是权臣的标志,也是篡位的预演。在赵匡胤直接黄袍加身之前,权臣篡位者必加九锡。通过加九锡一来提醒皇帝该让位了,二来可以试探天下人心,为正式篡位留出缓冲时间以及提早发现、清除反对力量。

最早加九锡的事西汉末年的王莽。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在公卿大臣九百人请求下,朝廷赐予王莽象征至高无上礼遇的九锡之命。四年后,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王莽之后,加九锡曹操、司马昭虽未明着篡夺皇位,但篡位之心已是路人皆知。到东晋时,权臣桓温也打算加九锡篡位,但却缕缕失算,至死也未能如愿。

桓温,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苏峻之乱时,其父桓彝为叛军所杀,当时桓温仅十五岁,枕戈泣血,誓报父仇。咸和六年(331年),曾参与谋划攻杀其父的江播去世,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为父守丧。桓温假扮吊客,混入丧庐,手刃江彪,并追杀其二弟,终报父仇,由此为时人所称许。后娶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

永和元年(345年),荆州刺史庾翼病逝,临终前请求让儿子庾爰之接掌荆州。荆州位于都城健康上游,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朝廷头上。东晋以及之后的南朝,权臣起兵,大多数都是从荆州顺流而下,直取建康。因而荆州刺史的任命关乎东晋存亡的大事。当时庾氏已专权多年,辅政的侍中何充有意打压庾氏,就推荐桓温。

丹杨尹刘惔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桓温确有奇才,但亦有野心,不能让其掌握荆州形胜之地。他建议会稽王司马昱自领荆州,但司马昱却不肯采纳。同年八月,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历史上加九锡的人几乎都篡位,他做梦都想称帝,却至死未能加九锡

桓温确有大才,有野心也不假,只不过才能稍逊于野心。桓温出镇荆州后就想着建立功勋。荆州紧邻蜀中的成汉政权,成汉国君李势昏庸无道,骄奢淫逸,成汉国势江河日下,使桓温看到了伐蜀的机会。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温上疏朝廷,请求伐蜀,但朝廷迟迟不回复,桓温便不再等,直接出兵。次年二月,桓温兵至青衣(今四川名山北),李势慌忙命将领李福、昝(zǎn)坚率大军赶赴合水,以抵御晋军。

成汉诸将欲在江南设伏,然而不知怎么搞的,昝坚从江北鸳鸯琦渡江后向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开进,竟与晋军异道而行。桓温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打到了成都城下。这时昝坚才回过神来,急忙从沙头津(今四川新津南)渡江还军,得知晋军已攻至成都城外,不战自溃。

晋军进至成都东南的笮(zuó)桥,成汉作殊死一搏。在成汉猛烈的进攻下,晋军死伤惨重,蜀军的乱箭射来,一直落到桓温的马前,晋军人心动摇,万分危急。桓温无奈之下只得下令鸣金收兵,但戏剧性的是,传令官稀里糊涂的传错了命令——不是鸣金收兵,而是击鼓进军。战鼓声隆隆响起,响彻山林。晋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不清楚战况。以为敌人已败,晋军取胜,大总攻开始了。个个精神振奋,疯狂地发起攻击,喊杀声冲天。前锋袁乔听到鼓声,勒马回身,冲进敌阵,士兵们个个视死如归。蜀军也被对手的拼命吓呆了,军心大乱,转身就逃。走投无路的李势最终选择投降,成汉灭亡。

永和四年(348年),朝廷封赏平蜀之功,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初尝甜头以后,桓温的野心也随之膨胀,要北伐建功,篡位称帝。

永和五年(349),桓温上疏朝廷,请求北伐。朝廷认为桓温已势大难制,不愿意让桓温借北伐之机再次扩大势力。改派国丈褚裒(póu)率军北伐。褚国丈名气很大,但打仗不行,北伐失利,褚裒惭恨病死。

褚裒死后,朝廷搬出名士殷浩担任扬州刺史,制衡桓温主持北伐。殷浩是当时的清谈大师,玄学界的一哥。年轻时的桓温也喜好清谈,是殷浩的迷弟一枚,常到殷浩家旁听,但一直入不了门。桓温曾与殷浩清谈,总是被殷浩碾压,气的桓温上马持矛作势欲刺殷浩。但殷浩也就是嘴上功夫,没什么实际才能。在扬州刺史任上,殷浩先后发动两次北伐,却连遭败绩,在荆州幸灾乐祸的桓温立即上书指责殷浩,又挖苦殷浩为狡说诡辩之人。朝廷迫不得已,将殷浩流放。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桓温率军北伐前秦,亲率步骑四万自江陵出发北上,梁州刺史司马勋从汉中进军关中。晋军一度攻入关中,关中百姓牵牛担酒沿路迎接,许多老人更是疼哭失声:“没想过今天还能再次见到官军!”但最终因粮秣不继,桓温被迫撤返江陵,并将关中三千多户百姓一同迁走。秦军随后趁势追击,晋军大败,伤亡甚众。

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二次北伐,行经金城,看见自己年轻时栽种的柳树都已十围了,感叹地说:“树尚且如此,人哪能不老!”手握枝条,泪流满面。此次北伐一度收复洛阳,但桓温意在夺取健康的皇位,无意固守洛阳。朝廷也不发兵支持。不久,桓温班师南回,中原大地各州又陷于胡虏。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目标是前燕。北伐之前,桓温不听亲信郗超之言,既不速战速决,直扑邺城。又未能预置粮草,以备后用。前燕大将慕容垂、傅末波等人率八万大军前来抵抗晋军,两军对峙于枋头,晋军因军粮耗尽而退兵。慕容垂率八千骑军追赶,与晋军战于襄邑。桓温大败,死伤三万人。

历史上加九锡的人几乎都篡位,他做梦都想称帝,却至死未能加九锡

第三次北伐惨败使桓温大为沮丧,此时桓温已年近花甲,时不我待。原本桓温希望先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夺取政权。但美好计划一再落空,桓温开始焦躁起来。宁康元年(373年),桓温领兵入京朝见孝武帝司马曜,意图以武力胁迫急朝廷给自己加九锡。然而桓温又失算了,因为他遇到了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谢安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升平三年(359年),谢安之弟、豫州刺史谢万与北中郎将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前燕,结果谢万大败而回,使得豫州大部沦陷,最终被废为庶人。谢万被废,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谢安始出仕。

桓温入京,太后褚蒜子命谢安及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此前桓温已尽诛颍川庾氏,因而当时建康城里有人传言桓温要杀王、谢,晋室的天下要转落他人之手。王坦之非常害怕,谢安却神色不变,说:“晋室的存亡,就取决于此行。”

桓温部署重兵守卫接待百官,百官都惊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浃背,连手板都拿倒了。只有谢安从容就座。入座后,谢安不卑不亢,与桓温笑谈良久,桓温始终没敢对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同年三月,桓温病重,篡位之心更加急迫。让属下袁宏起草奏表,要朝廷给自己加九锡。

谢安见奏表后,就说这奏表写的不行啊,这句有语病,那句用词不当。然后就挽起袖子动手修改原稿,十多天还未改好,一直拖到桓温病死。三十年后,桓温幼子桓玄自封楚王、加九锡,接受晋安帝禅让建立桓楚政权,这才完成了桓温遗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