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橄欖壩農場,位於景洪市境東南部,場區跨勐罕鎮和景哈鄉,場部設在勐罕鎮。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中原蒙古族

勐罕鎮

  • 隸屬雲南省景洪市,位於景洪市東南部,距市府所在地27公里,離西雙版納機場32公里,東接勐臘縣勐侖鎮,西、南與景哈鄉隔江相望,北臨基諾鄉,是瀾滄江黃金水道和西雙版納旅遊東環線的重鎮。
  • 總面積321.91平方公里,素有“東方明珠”、“孔雀羽翎”、“魚米之鄉”的美譽。
  • 截至2016年,勐罕鎮全鎮28761人,其中農業人口26860人,佔93.3%,主要以傣族、哈尼族為主,其中傣族74.6%。截至2016年,勐罕鎮下轄九個村,86個自然村。2016年,勐罕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1.14億元。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歷史沿革

  • 勐罕鎮,傣語古名“勐達沙納管”,後稱“勐罕”,意為“鋪卷白布供行走的地方”,別名“橄欖壩”。歷為勐罕土司駐地。元屬徹裡府,明、清屬車裡宣慰使司。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1927年置勐罕區,又稱橄欖壩區,屬車裡縣。
  • 1953年為勐罕辦事處,屬版納景洪。
  • 1958年為勐罕區,屬景洪縣。
  • 1969年建勐罕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置鎮。
  • 2014年,勐罕鎮轄區曼景匡、曼聽、曼法、曼嘎儉、曼景、曼麼、勐波、曼搭、曼累訥9個村,86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曼景匡村。
  • 勐罕鎮地處東經100°52′-101°10′,北緯21°41′-21°57′,位於景洪市東南方向,東接勐臘縣勐侖鎮,西、南與景哈鄉隔江相望,北臨基諾鄉,是瀾滄江黃金水道和西雙版納旅遊東環線的重鎮。總面積321.91平方公里。
  • 勐罕鎮境內地勢平坦,壩區面積57平方公里(8.497萬畝),佔17.8%;山區面積264平方公里,佔82.2%。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勐罕鎮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最高海拔1438米,最低海拔480米,年平均氣溫21.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67.9毫米,雨季集中在6-9月,陽光充足,年均日照1800.2小時。
  • 勐罕鎮轄區內有瀾滄江、龍德湖、南哈河、南些河、南肯河、南迴井河、溫泉河等河流。
  • 截至2016年,勐罕鎮耕地面積43204畝,其中水田37802畝,旱地5402畝。
  • 截至2016年,勐罕鎮森林面積16.5萬畝,森林覆蓋率75%。
  • 勐罕鎮轄區內有小一型水庫4座,小二型水庫10座,小壩塘3個,總蓄水量1778萬立方米,轄區內有自來水廠兩個,日均供水量約2500立方米以上。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 中原蒙古族

景哈哈尼族鄉

  • 景哈哈尼族鄉是景洪市兩個民族鄉之一,1984年5月從勐罕公社劃分出來成立曼洪區,1988年2月區鄉體改成立曼洪哈哈尼族鄉,1990年鄉政府搬遷至景哈村所在地,同時更名為景哈哈尼族鄉。

歷史沿革

  • 景哈鄉原稱為徹里路地。
  • 明隆慶四年(1570)名景哈,是土司制度下的一個勐級行政單位,屬版納景洪。
  • 清沿明制,設團正,歸普思沿邊行政總局之第四分局。
  • 民國18年(1992)屬車裡縣之勐罕區轄。
  • 1953年1月,屬版納景洪勐罕辦事處轄。
  • 1984年5月7日,從勐罕公社劃出一、七兩個大隊和二、六、八等三個大隊的部分生產隊建立曼洪區。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1988年2月,曼洪區改為曼洪哈尼族鄉。1990年政府遷至景哈村附近,並更名為景哈哈尼族鄉。
  • 至2005年,全鄉轄6個村民委員會,5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4706人,其中哈尼族佔62%,傣族佔27%,布朗族佔1.4%,其他民族佔9.6%,人口自然增長率6‰。
  • 景哈哈尼族鄉是1984年5月從勐罕公社劃分出來成立曼洪區,1988年2月區鄉體改成立曼洪哈哈尼族鄉,1990年鄉政府搬遷至景哈村所在地,同時更名為景哈哈尼族鄉。全鄉轄景哈、莫南、壩那、戈牛、搭亥、土魯6個村委會,49個村寨,駐有橄欖壩農場第三、第四作業區和10個市直屬單位。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是景洪市唯一的哈尼族鄉。地處市境東南部,距市府允景洪城陸路、水路分別為29公里和42公里。東隔瀾滄江與勐臘縣關累鎮相望,西與勐龍、嘎灑兩鎮相連,南至南阿河中心河道為界與緬甸一衣帶水,國境線長達34公里,北與勐罕鎮毗鄰,東南北三面被瀾滄江、南阿河環抱形成狹長的葫蘆島狀。
  • 轄區總面積398.8平方公里,山區面積達392.6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98.5%,僅有鄉政府所在地周圍面積為6平方公里平壩,佔總面積的1.5%;是典型的山區鄉。轄區境內平均海拔600餘米,最高峰為臥馬漢峰,海拔1470米,最低海拔為243號國界樁處(瀾滄江與南阿匯流處),海拔為485米。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2.5℃,最高氣溫39.7℃,最低氣溫5.4℃;年均日照1692.7小時;年均降雨量1336.6毫米;溼度80.82%,全年形成明顯的乾溼兩季(5~10月為溼季)。
  • 已利用土地面積30萬畝,佔總面積的50%。森林覆蓋率達77%。
  • 屬瀾滄江水系。全鄉水資源擁有量為1.9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億立方米。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 中原蒙古族

橄欖壩農場

  • 場部坐落在瀾滄江北岸,海拔519米。所屬各單位分佈在平壩和丘陵山地。年平均氣溫22.4℃,年降雨量1311毫米,年均日照1692.7小時。場區植被以熱帶雨林、竹林和混交林為主。
  • 橄欖壩農場,位於景洪市境東南部,場區跨勐罕鎮和景哈鄉,東連基諾鄉,南接緬甸,西鄰南聯山,北靠勐養鎮,瀾滄江穿壩而過,將場區分為南北兩塊。場部設在勐罕鎮,背靠瀾滄江,距州府允景洪鎮30公里。
  • 總面積101528畝,已開墾利用76683畝,其中橡膠園69822畝,耕地2388畝,果園1106畝,水面1960畝,建築面積266771平方米。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歷史沿革

  • 農場組建於1957年1月。
  • 早在民國37年(1948)旅泰華僑錢仿周、李宗周等6人就在這裡建立了暹華膠園,從泰國引進膠苗2萬餘株。
  • 1953年9月,雲南省特林指導所應請接管了暹華膠園,改稱特林試驗分場。
  • 1954年9月更名為試驗小組。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1956年10月,省熱作局派張建清、劉殿富等組建了橄欖壩墾殖場,1958年6月改稱橄欖壩農場。
  • 1963年成立橄欖壩總場,轄曼洪、春滿、曼法、曼卡、滄江5個農場。
  • 1968年更名為國營紅旗總場。
  • 1969年新建紅星、靜華兩個農場,1970年組建“兵團”,改稱一師四團,轄7個營。
  • 1974年撤銷兵團恢復農墾建制,稱橄欖壩農場,下轄7個分場。
  • 1974年8月,水利三團併入橄欖壩農場,組建為8分場下轄8個生產隊。
  • 1978年為安置越南難民又組建9分場。
  • 1979年知青返城,撤銷8、9兩個分場。
  • 1993年農場共轄7個分場和直屬分場、中學、醫院、商業服務公司、果品廠等5個分場級單位。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農場機關設有黨辦、行辦、生產、經營、勞資、財務、供銷、教育、機務、基建、民族、衛生、宣傳、組於、保衛、青年、法庭、紀委、工會等19個科室部門。
  • 1993年全場有3863戶、11059人,其中女性5248人,佔47.5%,少數民族838人,佔7.6%,人口自然增長率4.4‰。。職工總人數5858人,佔47.9%,少數民族職工557人,佔9.5%,離退休職工1101人,佔36.5%。
  • 農場以種植橡膠為主。1993年有膠園面積69822畝,167.7萬株,投產56456畝,117.56萬株,年產幹膠6534.35噸。畝產104.4公斤,株產5.08公斤,畝產、株產都居世界先進行列。當年實現幹膠產值4574.33萬元,佔全場工農業總產值的89.6%。有制膠廠4座,日生產能力46噸,其中標準膠廠3座,日加工能力為40噸。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1993年,全場糧食播種面積816畝,總產124.06噸。水果主要是菠蘿,1988年種植面積達到15000畝,總產13000多噸。以後播種面積逐年減少,1993年僅1706畝,產量725.45噸。
  • 工業主要有配電、修配、水果加工等。配電所電源來自景洪農場,每年配電500多萬度,有高壓線路102公里,變電設備84臺、10565千伏安。農場修配廠於1974年建,主要負責農場汽車、拖拉機的修配。1983年開始加工水果,主要生產菠蘿罐頭、菠蘿汁和各種果乾、果酒。1993年產罐頭49.96噸,果品43.31噸。全場工業總產值150.03萬元,佔工農業總產值的2.93%。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農場水陸交通方便,水上交通有農場自己設計製造的客貨兩用船,每天往返於橄欖壩和允景洪之間。橫渡瀾滄江有農場自己製造的30噸駁船,兩岸均有自己修建的碼頭。陸上交通分南、北兩塊,景侖公路貫穿場區。1993年有場內公路77公里,橋樑8座39米。郵電方面,在邊遠的分場都設有郵電代辦員,負責信件和報刊的傳遞。
  • 農場的科教文衛事業發展迅速,1993年有學校10所,其中小學8所,幼兒園回所,中學1所。在校生1975人,其中中學生282人。教師206人,其中中學教師35人。以農場試驗站為中心開展科學試驗工作,有科技人員532人,其中高級1人,中級46人。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至1993年,有9項成果獲獎,其中抗寒植膠技術獲國家農墾部“抗寒植膠推廣”獎;有職工俱樂部1所,設有電影、錄像、舞廳、棋藝、檯球、門球等活動場所,活動常年不斷。至1993年全場有83個職工文化室,豐富了職工業餘文化生活。農場有醫療網點66個。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4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橄欖壩農場
  • 中原蒙古族(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