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京东崛起背后:刘强东的战略耐性

2018年,京东并没有如投资者预期去追求利润,在长期战略与短期盈利上,刘强东依旧选择了前者,继续将巨额资金投入到用户获取与销售提升中去。

复盘中国近十几年的电商大战,B2C电商强手如林,为什么在阿里巴巴这座大山的笼罩下只有京东走的最为长远,背后正是源于京东采取低价进行品类扩张与投入巨资自建物流等曾饱受行业争议的做法,以及面对这些批评与争议时刘强东不为所动的战略耐性。而新蛋、当当等失败者,都是在贪图短期利益时失去了明天。

京东崛起背后:刘强东的战略耐性

同处电子商务行业的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与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是两个最典型的代表。他们都是长期坚持商品低毛利定价,都是投巨资于新品类扩张、仓储物流、云计算、流媒体内容与智能硬件等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新项目,而不惜牺牲短期利润。

2017财年,京东集团曾迎来成立以来的业绩最高光时刻,全年实现净营收为人民币3623亿元(约合557亿美元),按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其净利润高达人民币50亿元(约合8亿美元),这证明了京东已经具备强大的盈利能力。数十亿人民币利润也带来京东集团的股价大涨,这让很多行业专家预测京东在2018年将有可能开始控制成本与费用,进入利润收割期。

1

2018年8月16日,京东集团发布了其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2018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京东2018年第二季度净收入为12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2%,增长符合预期。

但第二季度盈利下滑只是表象,仔细分析京东利润下滑背后的业务逻辑,我们发现这其实是京东集团的主动所为。

京东目前还处于电商行业竞争的关键期,远没到利润收割期。如果系统研究京东的发展历史,会更理解刘强东当下的业务决策。

京东创建于2004年,最初聚焦于3C类产品。2008年开始,在创始人刘强东的带领下,京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图书、家电等新品类的扩张与价格战,另外大力投入资金进行自有仓储物流体系建设。

京东的这种做法受到外界很多批评与质疑。2008年,当京东将商品品类扩充到图书领域时,当当网李国庆公开抨击刘强东,直言其扩张思路有问题,“放着每年4千亿规模的服装市场不发力,却与当当争夺300亿图书市场,这是既没有战略也不懂事。”

2012年,京东宣布“所有大家电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向传统家电零售连锁巨头苏宁、国美发起挑战。苏宁创始人张近东在内部对苏宁高管说:“我们是大人,京东还是小孩子,大人打小孩,不是一个量级的。”

但刘强东是创业者中的一个异数,他对未来趋势有着深刻的洞察与清晰的战略思考,京东高管蓝烨曾表示,当年的刘强东隔着雾就能看清楚路,并且其一旦选定了方向,就会保持一往无前的强大信念坚决执行。

就在一路批评与质疑声中,京东不仅实现了全品类的扩张,还建立起了电商企业中最强大的自有仓储物流体系,京东最终正是依靠丰富、低价的商品与自有物流带来的优质配送体验所向披靡,相继打败了新蛋,打败了卓越,打败了当当,打败了苏宁与国美,最终站到了中国B2C电商领域的王者之巅,并成为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最提防的竞争对手。

在历史上,京东攻克强敌无数,这得益于刘强东的战略前瞻以及坚持长期不盈利的战略耐性。坚持九年不盈利却依然让企业保持高速增长,刘强东是互联网历史上唯一的一位。

所以2018年,京东并没有如投资者预期去追求利润,在长期战略与短期盈利上,刘强东依旧选择了前者,继续将巨额资金投入到用户获取与销售提升中去。刘强东一直信奉,“用今天的亏损换来明天别人无法超越的优势”。

2

作为一个电子商务企业,用户数量与GMV(商品交易规模)是衡量其市场地位最重要的两个指标。虽然京东第二季度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却换来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根据京东财报显示,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用户数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至3.138亿,较去年同比增长21.5%。

另外,京东第二季度实现4034亿人民币GMV,较去年3135.3亿同比增长30%,在如此高的基数下依旧保持高速增长,实属难得。加上Q1的3302亿GMV,京东上半年GMV合计为7346亿,全年预估在17000亿人民币左右。

除了坚持商品低毛利策略以及在仓储物流领域的大力投入,京东还不断进行策略升级。

在京东2018财年第二季度财务数据中,其技术研发费用引起很多人注意。因为京东第二季度技术研发投入增加至27.81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15.46亿元人民币大幅增长79.8%,增长速度远超其他财务项目。

京东在通过技术提升自身运营效率的同时,也将其打造成模块化产品对外开放,最终将每个技术产品都打造成为一个利润中心,而这一对外赋能的模式也将构筑起京东继3C、家电的现有业务和生鲜、大客户等成长业务之外的第三条增长曲线,构筑起京东在更为广阔疆域内的竞争优势。

京东继续通过商品低毛利来保证价格竞争力,通过自建物流与加强技术研发来提升用户体验,17000亿GMV远不是京东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3

截止最近一个交易日,苏宁易购的市值为1101亿人民币,阿里巴巴的市值为4398亿美金,如果以GMV来进行估值测算,对标苏宁易购,京东集团的合理估值应在5000亿人民币,折合700-800亿美金,对标阿里巴巴集团,京东的合理估值在1000亿美金左右。

而京东的市值却只有457亿美金,其估值明显被低估,被低估很大程度是因为投资者低估了京东的盈利前景。

17000亿的商品交易规模,已经让京东具备了与上游供应商充分的议价能力,不仅能够拿到独家、低价的货源,还可以获得延长供应商付款周期等多种有利条件,京东只要在供应链、营销与技术投入上有所控制,便可能获得巨额的利润。

目前京东集团的现金储备丰富,截至2018年6月30日,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及短期投资高达528亿元人民币(约80亿美元),企业的经营现金流状况也良好,这给了京东更大的进攻底气。

在未来长期坚持进攻策略的前提下,京东的交易规模势必会持续扩大,当京东未来的GMV达到10万亿级别时,除了电商主业数百亿的盈利空间,其物流与金融业务的商业化潜力也将充分释放。

届时,京东的股价将很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惊喜。

4

京东是这些年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企业之一。

但复盘中国近十几年的电商大战,B2C电商强手如林,为什么在阿里巴巴这座大山的笼罩下只有京东走的最为长远,背后正是源于京东采取低价进行品类扩张与投入巨资自建物流等曾饱受争议的做法,以及面对这些批评与争议时不为所动的战略耐性。而新蛋、当当等失败者,都是在贪图短期利益时丢掉了明天。

这也给了其他正处于红海竞争中的企业很多启发,面对竞争一定不要盲目从众,而是要看到更远的未来,制定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当自己的做法受到外界质疑时,要耐得住寂寞,保持足够的战略耐性,做有利于未来而不是当下的事情,才会“剩者为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