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建國門、復興門、和平門不是老北京的城門

不要說是外地人,就是很多北京人恐怕也搞不清楚。因為打開北京市地圖,可以清晰地看到建國門、復興門、和平門地處北京二環路上原老城牆基礎上。特別是建國門和復興門還連通在北京最著名的東長安街和西長安街上,其中處在東面的建國門與朝陽門和東直門在同一直線上;處在西面的復興門與阜成門和西直門在同一直線上;且地處南面的和平門與正陽門(前門)、崇文門和宣武門在同一直線上。和平門北與中南海相通,南與琉璃廠與虎坊橋、陶然亭通連。怎麼看這三個門都活脫脫是老北京原內城牆的通衢大城門。但可惜的是這三個城門絕對不是明、清時老北京的城門。

建國門、復興門、和平門不是老北京的城門

北京城門示意圖(紫禁城、內城、外城門及後開的門。不含皇城門)

"九門提督",是用老北京內城牆的九個城門來形象地稱呼掌管北京城的京官。內城城牆上的九門是指走皇輦宮車,稱為國門的正陽門(俗稱前門);設魚、酒納稅之所,走酒車的崇文門;走囚車,人稱"死門"的宣武門;走煤車的阜成門;走水車的西直門;走兵車的德勝門;走糞車、也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的收兵之門的安定門;走建材木料車的東直門;走糧車的朝陽門。這九個門是拱衛皇城安全的內城之門,明清時每天晚上需城門關閉,天亮開啟。上世紀60年代因修建地鐵的需要,從1960--1969年老北京內城的城牆和城門陸陸續續拆除掉了。現僅僅剩下正陽門(前門)城樓,德勝門箭樓二處城門孤零零的孓孓佇立在遺址處。那麼建國門、復興門、和平門又是怎麼回事?清朝至民國初年間的琉璃廠、虎坊橋、天橋一帶各行各業發展的很快很熱鬧,而且有很多會館雲集,每天城裡城外的人客流量很大,這些人員來來往往只能繞行正陽門和宣武門,費時費力非常的不方便。民國初期的1926年,任國民聯軍總司令的馮玉祥命令主管內外城警備的鹿鍾麟動用工兵部隊在正陽門和宣武門間的城牆掏開了兩個高13米、寬10米,各裝兩扇鐵門的拱券形門洞,在這兩個通行門洞的南側上方,鑲嵌了書法家華士奎先生題字的"和平門"匾。1958年時將這兩個門洞拆除,改為豁口,上世紀60年代北京修建地鐵時,和平門附近的城牆被拆除乾淨。

建國門、復興門、和平門不是老北京的城門

1926年正在興建中的和平門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至於建國門和復興門在城牆上開城門,則是有著一段屈辱的歷史。這兩個所謂的"城門"那是日本侵略期間的40年代,被日偽當局扒開的。那時東西長安街延伸到東西內城牆根就成了死衚衕,城內外來往東行需要繞行朝陽門或東便門;西行需繞行阜成門或西便門。日偽當局想要在現在東郊雙井一帶籌建"東街市"工業區;在西郊萬壽路至玉泉路一帶籌建用於商業和住宅的"新市區"。為實現兩"新街市"規劃的交通運輸通暢,特在東西兩邊城牆各開闢了一個門洞,東門稱"啟明門",西門稱"長安門",但一直沒有建造城門。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北平市政府按照當時流行的"復興、建國"的政治口號,將日偽當局命名的"長安門"改為"復興門","啟明門"改為"建國門"。1946年11月國民黨政府的何思源市長,在整理復興門缺口處時,增建一座高12.6米的城臺和一座寬10米的單券拱門,並加裝了鐵門。而建國門則從未建造門洞,一直是缺口狀態,被人們俗稱為"東豁口"。

由此可知,和平門、建國門、復興門不是老北京的內城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