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99%的家長會忽略這件事,但剩下的1%教出了更成功的孩子

在法國童話《小王子》裡, 狐狸曾告訴小王子:“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這就像是一種儀式……”

狐狸說:“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的確,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將儀式感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節假日慶典儀式、婚禮、會議的開幕和閉幕儀式等等,甚至現代人對於喝茶的熱愛,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儀式感的迷戀。

儀式感,其實是一個人對生活認真、尊重、敬畏且熱愛的一種態度。

今天,Professor要說的就是儀式感,是關於孩子的儀式感。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哪懂什麼儀式感,整那些虛頭巴腦的,太沒用了。

但正如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這件重要的事情,是不針對年齡、性別,不針對任何地域和社會地位的,儀式感是我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儀式感無處不在。

尤其是Professor下面要講的這幾種儀式感,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

會面的儀式感

有家長要疑問了:和自己的孩子見面還要儀式感?那不是太疏遠了嗎?其實不然,和孩子一起遵守會面禮儀反而可以增進親子感情。

相互問候“今天過得怎麼樣?”,進而分享彼此一天的見聞;相互關心“又見到你真是太高興了!”,來表達對彼此的愛意;注意用“再見”“媽媽/女兒早上好”類似的禮貌用語,來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禮貌待人的好習慣……

Professor建議,爸爸媽媽們可以學習國外的擁抱禮、親吻禮,來增加與孩子的肌膚接觸,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親情,更能樹立信任感,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給孩子安全感,千萬不要覺得這樣做是無用功。

節日的儀式感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儀式感更是十分濃郁,很多文化習俗我們傳承至今:

每一年,孩子們都要從長輩的手中拿到壓歲錢,除夕守歲更是一種儀式感;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都是孩子們最愛的食物。傳統節日的儀式感,可以讓孩子更加了解傳統文化,培養孩子溫文儒雅的性格。

如今的文化交流之廣泛,也讓許多西方節日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萬聖節,孩子們興致勃勃的角色扮演;聖誕節,孩子們滿心期待聖誕老公公。不同的節日帶給孩子們不同的文化色彩,也讓孩子們眼界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

節日的儀式感,不僅僅指這種大型節日,還有每個孩子自己的節日:第一次當升旗手時莊重的儀式感,與爸爸媽媽一起種下家庭樹時溫馨的儀式感,每年重陽節回老家爬山時令人懷念的儀式感,還有每年生日,屬於孩子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儀式感。

睡前的儀式感

睡覺對孩子來說,是一天生活的結束,是與父母短暫分別的時刻。由於一天工作的辛勞,父母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巴不得孩子早早入睡,在孩子的睡前時光,也少了幾分耐心。

在這裡,Professor不得不表揚Amy媽媽的做法。Amy媽媽說:睡覺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大事,睡覺前的時間更容易和孩子拉近距離,孩子會將許多小秘密和你分享,再說了,孩子開心的睡去,做家長的真的很有成就感!

Amy媽媽每天會與Amy分享一天的見聞,講睡前故事,做點小遊戲,然後輕輕擁抱Amy,相互給一個甜甜的KISS,Amy會主動跟媽媽說“媽媽辛苦了,晚安!”

在這種儀式感裡,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愛意,體會到父母傳遞給自己的正能量,成為一個內心暖暖的孩子。儀式感有種奇妙的魔力,而孩子就是有種把普通的日子過出儀式感的天賦。這份與生俱來的儀式感,需要父母用心呵護和經營。

家庭的儀式感

99%的家長會忽略這件事,但剩下的1%教出了更成功的孩子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曾做過這樣一個研究調查,發現在家裡“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上的成就。

這些故事和回憶可能很簡單,一個小小的儀式就能完成,比如:製造一些只有家人之間才懂的秘密暗號;製作特殊的家庭照片冊;每年的家庭旅行……

有人說,無論孩子將來遇到怎樣的風雨,只要他能找到回家的路,始終都是幸福的,而指引著他們回家的,就是這些看似微小但卻讓人刻骨銘心的家庭小傳統。所以,無論多麼普通的一件事,我們都可以把它昇華為一種儀式,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我們的家。

99%的家長會忽略這件事,但剩下的1%教出了更成功的孩子

99%的家長會忽略這件事,但剩下的1%教出了更成功的孩子

瑞思學科英語Professor點評:

Professor看過這樣一段話:儀式感之所以重要,是通過不斷得暗示自己,強化精神,將自己的內心和外在的世界相連接,將外界的物質與我們心中所理解的世界結合起來,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有一種對人生的控制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使我們專注,為平淡注入樂趣,使冬日有暖陽,夏日有清涼,平淡的生活增添些許優雅。

我們的孩子,更需要儀式感,才能成為一個對生活認真、敬畏、熱愛的人,成為一個積極向上、關愛他人、自立自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