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中國古代神話有此一說:蚩尤曾是偽炎帝

胡哥注: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炎帝神農嘗百草、制耒耜、教稼穡……他敗於黃帝部落後,二者組成炎黃部落,在淮河下游以南的蚩尤部落進行涿鹿之戰時,大敗並擒殺蚩尤。然而,歷史傳說眾說紛紜,還有一說竟然是這樣的:蚩尤曾是偽炎帝。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請看長治市地域文化研究學者郭安廷先生授權發佈的文章。

蚩尤曾是偽炎帝

中國的古代神話,其實許多都是神化了的人,炎帝就是其中一位傑出的代表。炎帝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時代,是一個從漁獵到農耕的時代,是一個奠定中華民族古老農耕文明的時代。從考古角度講,這一時期處於仰韶文化晚期至河南龍山文化早期之間。炎帝姜承之子田以父字為氏姓黎氏,其後裔黎田之子黎邛生子九人,即黎貪(蚩尤)、黎巨、黎祿、黎文、黎武、黎廣、黎破、黎輔、黎弼,號稱“九黎”,再加上同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個支系的黎氏支系部落。清朝姓氏學者張樹《姓氏尋源·路史》曰:“蚩氏:蚩尤之後。蚩尤,姜姓諸侯耆(黎)田子邛之支庶,同母弟八人,族孽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蚩尤”二字本義是指寄生在人體肚子裡的蛔蟲,不知何因蚩尤部落奉此物為宗祖圖騰神像,故蚩尤稱“九黎之君”。

在炎帝榆罔時期,伏羲後裔“九夷(分佈於九個區域的九個支系)部落”被以蚩尤為首的黎氏眾族兼併,號稱“九黎國”,蚩尤自立為“九黎國”國君。《史記正義》載:“孔安國曰,九黎之君號曰蚩尤”。之後蚩尤又率眾西出東夷,挺進中原爭霸。在中原,蚩尤屢屢襲擾炎帝族,此時的炎帝榆罔因勢力衰弱,在相對強大的蚩尤部落面前節節敗退。《帝王世紀》曰:“有蚩尤氏強,與榆罔帝爭。”《御覽·卷五十六引》載:“蚩尤氏強,與榆罔帝爭王於涿鹿之阿。”榆罔失敗後,蚩尤在部落內便以“炎帝”自居,因此也一度被稱為炎帝,甚至有學者認為精衛就是蚩尤之女。近代詩人、歷史學家夏曾佑先生在20世紀所寫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指出:“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號炎帝爭鬥涿鹿之野”。

中國古代神話有此一說:蚩尤曾是偽炎帝

長治市老頂山上的炎帝像。

關於蚩尤一度被稱為炎帝,在古史籍中多有記載,甚至在漢代以前的史料中炎帝就是指蚩尤。漢高祖劉邦認為炎帝(赤帝)即蚩尤,以赤帝(炎帝)之子自居則祀蚩尤。《史記·封禪書》記載:“漢興,高祖之微時,嘗殺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殺者赤帝子’。高祖初起,禱半粉榆社。徇沛,為沛公,則祀蚩尤,釁鼓旗。遂以十月至灞上,與諸侯平咸陽,立為漢王。因以十月為年首,而色上赤。”因此,漢代的皇位稱為“炎祚”,漢代也稱為“炎劉”“炎漢”。不僅僅是漢代,即是在當今以中國史學四大家之一呂思勉等專家學者為代表的一些史學家甚至認為:“(在炎帝榆罔後期)炎帝者即蚩尤,初居阪泉,故號阪泉氏”。《路史·後紀四·蚩氏傳》曰:“阪泉氏蚩氏,姜姓,炎帝之裔也。好兵而喜亂,逐帝而居於獨鹿,興封禪,號炎帝”。

《史記·五帝紀》載:“黃帝者,少典之子也。軒轅之時,神農勢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先秦以前,“百姓”特指有封地爵位、有姓氏的貴族;秦漢以後所說的“百姓”,方指現代漢語意義的“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驅虎(五大臣之名),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這裡應該稱軒轅)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以炎帝為首的神農部落)”。

中國古代神話有此一說:蚩尤曾是偽炎帝

蚩尤像。

呂思勉認為,司馬遷老先生這段話即說神農氏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弗能徵,而又說炎帝欲侵陵諸侯,其事弗類。其實,深諳寫史之道的司馬遷在這裡就隱藏蚩尤曾經取代炎帝的內容。正是因為取代炎帝的蚩尤,“炎帝(這裡應該指蚩尤)欲侵陵諸侯”,而“神農氏(這裡應該稱炎帝)弗能徵”,於是“軒轅乃修德振兵”,並且“與炎帝(這裡應該指蚩尤)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不服,繼續)作亂,不用帝(這裡應該指炎帝)命,於是黃帝(這裡應該稱軒轅)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最後,呂思勉得出結果:榆罔時期的某個階段,蚩尤就是炎帝,“蚩尤,炎帝,殆即一人”;而涿鹿和阪泉是同一地方;“涿鹿、阪泉,亦即一役”。清代歷史學家梁玉繩在《史記質疑》中指出:“阪泉之戰即涿鹿之戰,是軒轅勤王之師,而非有兩事,故《逸周書·史記解》稱蚩尤曰阪泉氏,斯為確證”。

如果這樣解釋還覺得有些亂的話,再來看一看其他相關資料就明白了。《周書·嘗麥篇》載:“昔天之初,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西)方。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命之曰絕轡之野。”《史記篇》曰:“昔阪泉氏用兵無已,誅戰不休,併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徙居於獨鹿,諸侯叛之,阪泉以亡。”再綜合其他相關資料,我們說蚩尤初居阪泉這個地方,因此《路史》中稱“阪泉氏蚩尤”。時榆罔都空桑,強大的蚩尤以兵驅逐榆罔而佔其地,並追至涿鹿之野,亦即獨鹿。蚩尤在涿鹿築城守,興封禪,自稱“炎帝”。之後蚩尤就以炎帝之名以命諸侯,但諸侯不聽其命並在軒轅氏為首領下,經過多年多次較量,最後在涿鹿之戰中終於打敗了蚩尤,把他殺死。蚩尤死後,九黎國人一分為二:一部分仍住九黎國故地即今河北、山東、山西三省交界的古黎陽郡轄境範圍;另一部分則追隨榆罔西遷於潞地。而九黎國中原伏羲後代中的一支,不斷衍化發展成為華夏族(漢族的前身),其他支系則分別衍化發展形成夷族(1949年以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巴族、東巴族、納西族、土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

也有資料說,涿鹿就是今山西解州即蚩尤曾經攻佔的晉南鹽池小顥,而不是常說的河北涿鹿。《解縣誌》載:“原解縣亦稱涿鹿”。唐代詩人王翰詠解州詩《鹽池曉望》則曰:“涿鹿城頭分曙色,素池如練迥無塵”。軒轅氏就是在解州打敗了蚩尤,即所謂的涿鹿之戰。《河東鹽法備覽·鹽池門勝蹟》載:“軒轅氏逐蚩尤於涿鹿之野,血如池化滷。今池南有蚩尤城,相傳是其喪處。解在當地很獨特的讀音為害,即蚩尤被害之意”。《孔子三潮》載:“黃帝殺之(蚩尤)於中冀。蚩尤股體身首異處,而其血化為滷,則解之鹽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為解”。也正因為當時蚩尤自稱為炎帝,因此所謂的炎黃大戰其實是軒轅氏和蚩尤之間的古代戰爭。

中國古代神話有此一說:蚩尤曾是偽炎帝

涿鹿之戰圖畫。

阪泉之戰後,由於軒轅氏十分重視發展農業,因此有熊氏部落中出現了一個農業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稷農正之官姬棄,傳說他就是周王族始祖(棄之14代孫為周武王姬發),中國平原農業的代表;《詩經·生民》說姬棄種的大豆、穀子、麻、麥等都特別好,他改進了三角形器等勞動工具,能認識不同的土壤,並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在歷史上被稱為繼柱、神農之後的第三代稷神。

如果說阪泉之戰奠定了有熊氏部落的軍事地位,那麼棄的出現則進一步提升了有熊氏部落的經濟實力。有熊氏部落的崛起在整個神農炎帝大部落中成為不爭的事實,傳說還出現了諸如“地獻草木”、“九牧昌教”(《論語讖》)等許多祥瑞之兆。而與有熊氏正好相反的是,榆罔卻濫施德政,引起了眾諸侯的不滿,經大家共同推舉,已經失勢的榆罔只得於榆罔二十六年讓位有熊氏部落的軒轅氏。軒轅氏以涿鹿為都,國號黃帝,史稱黃帝軒轅氏。長江後浪推前浪,在歷史發展的洪流中,榆罔執政虛記二十七年被後起之秀軒轅氏取代,同時標誌著炎帝時代的結束。

軒轅氏之所以被各諸侯部落共同尊稱為“黃帝”,是因為軒轅氏所在的有熊氏部落起源於陝甘之交的黃土高原,長期居於黃土中央地帶,並且改進用水和加強對土地的開發利用,故又稱為黃部落,“黃帝”即“黃土地之帝”的意思。《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氏)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就這樣,炎帝時代結束了。《史記·補三皇本記》曰:“炎帝神農氏——立百二十年崩,生帝哀,哀生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五帝世紀》載:“神農氏後代子孫,道德衰落……諸侯鹹尊軒轅氏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即位的黃帝軒轅氏初都涿鹿,後遷都有熊,《集解》引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今河南鄭縣)是也”,中華歷史進入黃帝時代。


喜歡胡哥文章的請加關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