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音樂伴我行

松鳴

音樂伴我行

父親年輕時喜歡拉小提琴,雖然這始終只是他的業餘愛好,但在我兒時的印象中,父親的小提琴演奏水平還是相當不錯的,稱得上琴韻悠揚悅耳動聽。他最喜歡拉《粱祝》和馬思聰那首《思鄉曲》,把它們拉得如泣如訴令人陶醉。文革時這兩首曲子都被禁了,而父親琴癮一來,就把房門緊閉,躲到廚房裡拉上一會兒。因為他有這一特長,單位上就要求他參加文藝宣傳隊,可他並不情願,那個年代經常搞文藝匯演和巡迴演出,往往要離家好長一段時間都無法照顧家庭。但父親稍一推託,領導就用政治任務這頂大帽子相挾,弄得父親很沒轍。我那時還小,尚無法體會到父親深埋心底的那種無奈,只覺得他太牛了!

音樂伴我行

有一件事讓我記憶深刻,某次父親隨單位的文藝宣傳隊參加地區組織的文藝匯演。在正式表演時,他的單位演出的是一首民樂合奏節目,他擔任的只是其中一位月琴手。當時地區全部參演人員都集中住在一棟大宿舍樓裡,有一天晚飯後,父親見到別人有一把音質很棒的小提琴,一時心血來潮,當場拉起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來,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人們紛紛稱讚。結果,匯演結束時,父親竟因此而獲得了小提琴獨奏二等獎。

音樂伴我行

雖然小時候多少有些得自父親方面的音樂薰陶,但我兒時並未表現出什麼音樂方面的很大潛質。有時我心血來潮,吵著要學小提琴,父親卻總是一口拒絕。有時媽媽也想試圖說服父親教教我,但父親總是說搞音樂很難有前途,說他見過很多比他小提琴拉得更好的人都混不到一碗音樂飯吃,他只希望我學上一門實用的專業技能,比如像他一樣成為一位醫生。我很無奈,有時偷偷趁著家裡沒人時打開琴蓋,摸一摸那把音質非常好的小提琴,沮喪得常掉眼淚。

音樂伴我行

從小學到中學,學校裡只教革命歌曲和樣板戲。我性格羞怯,而且舉止笨拙,所以很少參加音樂表演。音樂在當時又過於作為宣傳的工具,西方音樂基本上被禁止,新創的樂曲藝術水平普遍不高,所以我當時並未覺得音樂有什麼特別大的魅力。直到打倒“四人幫”後,從收音機裡第一次聽到完整版的《梁祝》演奏時,兒時美好的回憶和眼前奇妙的音樂融為一體,竟使我激動得一夜未眠。

音樂伴我行

上大學時生活很清苦,除了偶爾看場電影外,幾乎沒什麼娛樂活動。那會兒錄放機還是奢侈品,學生中幾乎沒人擁有。偶爾幾首動聽的國內和港臺流行歌曲傳入校園,人人爭相傳唱興奮異常。不過在那時,古典音樂簡直就無跡可尋。突然有一天傍晚,從校園的高音喇叭裡傳來一曲曲美妙的小提琴聲,並且很長時間裡每天固定在晚餐時播出。那播放的是一張西方著名小提琴小品集唱片,其中有馬斯內的《沉思》、聖桑的《天鵝》、舒伯特的《小夜曲》等等,那優美得臻於極致的琴聲頓時攫住了我的心。那段時間裡,我每天去食堂打好晚飯後,就蹲在一個僻靜的地方邊吃邊聽。直到整張唱片放完後,才心中有些悵然地回到宿舍。後來通過打聽,才知道這張唱片的演奏者是美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大師梅紐因,從此,梅紐因這個名字成了我心目中西方古典音樂的象徵。

音樂伴我行

大二的時候,同宿舍裡的一位同學心血來潮,買了一把小提琴,在大夥的調侃聲中學了起來。這個一開始被我們視為噪音製造者的“瘟神”也不為嘲笑所動,堅持學了一年後,竟也拉得相當不錯了,還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樂隊。後來大家似乎也受到傳染病的感染一樣,沒事也拿著他那把小提琴撥弄兩下,結果到畢業時,同宿舍的其他六位同學全都能拉得有模有樣了。

音樂伴我行

不過,真正沉迷於西方古典音樂,還是參加工作以後不久。那時錄放機已經非常普遍了,價格也便宜,我也買了一臺,買磁帶時除了幾盒流行歌曲外,順便也買了一盒由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第一和第五交響曲磁帶。剛開始聽貝多芬交響曲時,需要反覆剋制內心的不耐煩才能硬著頭皮聽完一樂章。以我聽樂的經驗,剛開始聆賞古典音樂時,最好不要從貝多芬交響曲開始,它的龐大和艱深往往令初涉古典音樂殿堂者望而生畏。好在我有一股不認輸的勁頭,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我每天聽它好幾遍,直到對樂曲的旋律節奏等滾瓜爛熟。不久奇妙的事情發生了,貝多芬交響曲中那種清新剛健的節奏、張弛有度的音符所蘊涵的韻味、以及豐富深邃的情感漸漸突出和呈示出來,展現出一種音樂本體的美,一種令人著迷的魔力。

音樂伴我行

接下來的恐怕是每位愛樂者都經歷過的,買音樂書,跑外文書店(那時古典音樂磁帶和唱片只有外文書店有售)。十幾元一盒的磁帶,幾十甚至上百元一張的唱片,而那時我每月工資僅九十多元,每月只能買一兩盒磁帶,有時無奈之下,就託關係拿著我買的空白磁帶去當地廣播電臺翻錄,肖邦的鋼琴協奏曲和夜曲就是這樣弄來的。我買的第一張唱片是貝九,花了120元,搞得我那個月幾乎天天吃素。西方古典音樂史上有幾位偉大的音樂家,如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瓦格納、勃拉姆斯等,他們的每部作品都是愛樂者必藏的。有時一個人的作品全集灌錄的唱片有好幾百張之多,它們整齊地擺放在售貨架上,對盯著它們看的經濟拮据的愛樂迷來說,無疑品味到一種極其苦澀的感覺。

音樂伴我行

那時候市面上關於音樂鑑賞的書籍很少,所以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科普蘭那本《怎樣欣賞音樂》就成了許多音樂愛好者的至寶。艾倫•科普蘭是美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 指揮家和鋼琴家,在這本小書中,他對音樂的本質和如何欣賞音樂有著極為精湛和深刻又深入淺出的論述,時至今日,我還是認為這本書仍是音樂欣賞入門的最好書籍之一,當然,稍後伯恩斯坦那本《音樂欣賞》也影響了一代愛樂者。進入本世紀後,大批西方音樂史名著和音樂鑑賞書籍陸續出版,從保羅•亨利•朗的那本劃時代的《西方文明中的音樂》、傑拉爾德•亞伯拉罕精湛的《簡明牛津音樂史》,到多卷本的《諾頓音樂斷代史》叢書的出版,各種音樂鑑賞書籍大批湧現,簡直可稱得上蔚為壯觀了。

音樂伴我行

也許天性愛浪漫,所以我也很喜歡瓦格納和柏遼茲等浪漫派作曲家的音樂。上世紀九十年代,古典音樂的唱片大批出現在中國,由於價格便宜,品種又豐富,每次購碟都成了愛樂者的狂歡節。當長期以來對瓦格納的一些音樂只聞其名不聞其聲的我,初次聽到索爾蒂指揮的《尼貝龍根的指環》那輝煌壯麗又優美深邃的音樂時,不由得既高興又感慨萬千!。

音樂伴我行

2018.5.29榆木齋

音樂伴我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