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男不讀納蘭容若,女不讀倉央嘉措”?

馬歲勤十兔子


沒聽過有這句話,不知道是我孤陋寡聞,還是提問者無中生有杜撰出來的,我認為無論男女都可以讀此二人之詩詞。



納蘭性德、倉央嘉措這兩位風流才子不僅顏值高,而且也是靠實力圈粉的,解讀他們的詩詞之前建議先對此二人進行簡要的瞭解。

納蘭者,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大學士納蘭明珠之子也。納蘭公子文采舉世無雙,武藝精湛,為康熙年間御前侍衛,三十而隕惜其英年早逝,但為文學詩詞集大成者,現今傳世之《納蘭詞》清麗婉約、意境深遠。



倉央嘉措,門巴族人,六世達賴喇嘛,佛教中人也,因政治失意,而對愛情和自由充滿了嚮往,後因政治事件圓寂在青海湖邊。其詩詞率性寫實、富含哲理,形式多樣、千變萬化,形成了文風新潮流。



我認為很多人會喜歡這兩位,主要源於他們身上傳統的中國文人才子的那股氣息,不僅顏值擔當而且才高八斗,對於愛情抱有幻想是典型的浪漫主義者。


納蘭談史


似是而非,或者是是非非。

類似題目的說法有很多,比如:

男不養貓,女不養狗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男不入川,女不入藏

男不摸頭,女不摸腰

男不聽七友,女不聽鍾無豔

……

有些是古已有之,有些是網友自己編的,但都蘊含著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處世道理。

回到題目上來,裡面出現了兩個人物:一個是納蘭容若,一個是倉央嘉措,都是被現代文青們時時掛在嘴邊的大咖。他倆有很多共同的特點:

一是兩人都是康熙朝的才子,納蘭比倉央大28歲。

二是兩人都好寫詩詞,還都寫的挺好。

二是兩人出身都很高貴,但都短命。

為啥男不讀納蘭,女不讀倉央呢?我們分別說說其中的道理。

薄命公子恁多情

納蘭很有名,他爹比他還有名,是《康熙王朝》裡的明珠明相。

納蘭雖是官二代,卻不是紈絝子弟,而是上進青年,而且文武雙全。

文的,人家18歲中舉,21歲中進士;武的,人家是康熙爺的御前一等侍衛,應該算是大內高手了。

當然,納蘭公子最牛的是填詞,有清一代他的填詞造詣絕對排的進前三,被稱為“國初第一詞手”。

納蘭雖然是學習好、武藝好、前途好的“三好”青年,但是他卻有一樣不好:命不好!

納蘭的初戀是表妹,但是有情人卻沒能成眷屬,美女進了宮,多情郎“從此簞紋燈影”。

後來,他娶妻盧氏,但婚後不到三年,盧氏難產而死,令他感受到了“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 ”。

納蘭是性情中人,他為人直率,用情最真,他的詞也婉麗悽清,特別是在悽忱的一面,常常令人不忍卒讀。

他自稱“我是人間惆悵客”,感慨“予生未三十,憂愁居其半。”

所以,“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 ”?

也許過於多愁善感,納蘭年僅30,就登仙而去。

世間最美的情郎

去過西藏,你就會知道,西藏人唸的最多的是六字真言,唱的最多的是倉央嘉措的情詩。

而倉央嘉措的本職工作卻是持咒唸經的活佛——六世達賴喇嘛。

倉央嘉措算是個情僧,身在寺院,心在凡間。據說,他常常遛出布達拉宮,縱情聲色。用他自己的詩講,就是:“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他也許是世間最美的情郎,但,絕不是雪域最大的王!

當時,西藏政局動盪不安,倉央嘉措入主布達拉宮時,權力的較量已到了頂點。但這位“最美的情郎”不但不擅長搞鬥爭,而且還如此叛逆和放蕩,授人以柄,最後以沉溺酒色,不理教務為由,被康熙帝下詔廢黜,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倉央嘉措在被解往京師的途中,行至青海湖畔時圓寂,年僅24歲。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至此,結束了他矛盾而短暫的一生,身後留下了一首首傳唱不朽的詩歌。

看破還是看不破?

納蘭的美,在於他看不破,他一往情深,念念不忘。倉央的浪,在於他看太破,什麼佛法,什麼戒律,在他那裡都化為了詩和酒。

男的真的不能讀納蘭?

女的真的不能讀倉央嗎?

那該多麼遺憾!

那麼美的文字你不讀,豈不是白活了!

這裡隱含的意思是,男的讀了納蘭會看不破、想不開;女的讀了倉央會看的太破、想的太開!

真的是這樣嗎?

現實是,一個好人看了壞書還是好人,而一個壞人讀再多好書還是壞人!

題目中的這句話,讓那些研究納蘭的男學者,和那些研究倉央的女學者,情何以堪吶!


飲水君


沒有什麼特別,只是在“至情至性”四個字上。

愛情,本來美好,到了“至”上,卻鋒利如刀。

普普通通的人,也許一生渾渾噩噩,屈從於生活,遠遠到不了這境界。

納蘭容若,人生若只如初見,男人讀了納蘭詞,就會覺得女應如此,我不能負。

倉央嘉措,不負如來不負卿,女人讀了倉央詩,就會拼命追求摯愛,生死不渝。

但,這樣真的好嗎?

從平凡的世界上看,潤葉類似,滿腦子少安,結婚了都不能自拔,對現實視而不見。少安如果也是這樣,必然會是兩個家庭的悲劇。還好,只是一個。

林覺民《與妻書》至情之文。勸慰妻子,但妻子不久也因悲傷過度離開人世。

萬事有度,錯就錯在一個“至”上。

至則易殞。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凡普通的,被生活現實所迫,有很多無奈。該放則放,也是對自己對他人的一種負責。

非至情寫不了好詩詞,效法至情則徒增傷悲。

有時候想想,平凡,渾渾噩噩,普普通通,也許是上蒼的一種恩典吧。


張磊1413


納蘭容若,一個擁有最美的名字的相國公子。他才高八斗,是“清詞三大家”之一,又被稱為“晏小山”。正如“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又見柳屯田”描述一般。他是高貴的,天生富貴。父親是康熙時的重臣,母族是皇室,而他又是御前侍衛。但高貴的血統與身世並未帶給他快樂。他的心“常有山澤鳥魚之思”,對門第身世並不注意,“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

納蘭容若與其表妹曾有婚約,“正是轆轤金井,滿是落花紅冷。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正是在容若還是一個心事眼波難定的風流少年時,初遇自己的表妹,這一切是不可預料的,也是不可阻攔的。只可惜如此美妙的邂逅,不過是曇花一現。短暫的初戀過後,便是表妹的入宮納蘭的一生痴情重意,對亡妻的思念,始終是他短暫的一生掙不脫的枷,這些也貫穿了在他的詞裡,納蘭只活了31個年頭。31歲,永遠年輕。或許正因為如此他才能以他那才情品行謎一樣的完美了滿漢文化融合之初的歷史,才會留給世人“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的懸念。
倉央嘉措(1683—1706年),為第六世達賴喇嘛,門巴族人,西藏曆史上著名的人物。1683年(藏曆水豬年,康熙二十二年)生於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一戶農奴家庭,父親扎西丹增,母親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佛教。1697年被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同年在桑結嘉措的主持下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1705年被廢,1706年在押解途中圓寂。倉央嘉措是一位才華出眾、富有文采的民歌詩人,寫了很多細膩真摯的情歌。


最為經典的拉薩藏文木刻版《倉央嘉措情歌》,詞句優美,樸實生動,彙集了倉央嘉措60多首情詩,如今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幾乎傳遍了全世界,他的詩歌已經超越民族、時空、國界,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最著名的是“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納蘭容若的痴情,納蘭容若這樣多情的男子,為世所稀,但他多情反被多情誤。他有著如林黛玉般的表妹,可他們卻無法結成連理;容若的心之苦,之後好不容易遇到心愛的妻子,可妻子盧氏四年後早逝;與官氏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更是加重了她的心理負擔;而沈宛,一個藝妓,眾再有才,也難被主流接受。“曲闌深處重相見......第一折枝花樣畫羅裙。”不論這首詞是容若回憶與哪位伊人相處的情景都已無關重要。納蘭容若的愛情隨他的心一起埋葬在那不朽的歷史長河裡。男人即使讀了納蘭,也未必就會變成情聖

倉央嘉措的不顧一切,都是值得欣賞的。倉央嘉措身份尊貴,貴為西藏之王,卻有一顆不避世俗的心,嚮往自由、愛情、人世之樂。在佛的世界裡,他是一個“異類”,敢於突破世俗。在人的世界裡,他被稱為“世間最美的情郎”,敢於追求真愛。在藝術的世界裡,他是一朵奇葩,寫了許多流傳至今的詩句和情歌。女人讀了倉央嘉措,也未必就會離經叛道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來。


娛你談天說滴


我來給大家說說我的看法吧,不太成熟,請見諒。


第一,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

縱觀納蘭性德的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豔,頗近南唐後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賞李煜,他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此外,他的詞也受《花間集》和晏幾道的影響。愛妻早亡,後續難圓舊時夢,以及文學摯友的聚散,使他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困惑與悲觀。對職業的厭倦,對富貴的輕看,對仕途的不屑,使他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但對求之卻不能長久的愛情,對心與境合的自然合諧狀態,他卻流連嚮往。

“男不讀納蘭容若”我們就好解釋了,我們做為一個有志青年,應當發奮讀書,考取功名,立志報效朝廷,有功於社會。古人語“.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馬革裹屍戰死沙場的氣概,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而納蘭容若的詞充滿了對人世的厭倦與悲觀,不願報效祖國為百姓分憂,為朝廷立命。整天淺斟低唱豔詞淫曲,消磨意志,男人如果大量讀他的詩詞很容易喪失鬥志,無病呻吟,厭棄社會,最後鬱鬱而終。

在這裡我舉一首為例,請大家品析: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清代:納蘭性德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全詞情景相生。由西風、黃葉,生出自己孤單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繼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對亡妻在時的生活片斷情景的回憶;最後則由兩個生活片斷,產生出無窮的遺憾。景情互相生髮,互相映襯,一層緊接一層,雖是平常之景之事,卻極其典型,生動地表達了作者沉重的哀傷,故能動人。

請問這種詩詞男人一味的吟誦,沉浸在其中,會有什麼後果?

第二,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1683.03.01-1706.11.15),門巴族,六世達賴喇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西藏曆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同年在桑結嘉措的主持下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廢,據傳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圓寂。倉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詩人,寫了很多細膩真摯的詩歌,其中最為經典的是拉薩藏文木刻版《倉央嘉措情歌》。

其詩歌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大膽的寫實性。倉央嘉措是宗教領袖人物, 但他敢於寫出自己的現實行動、 內心感受和生活理想, 突破了宗教對人性的束縛, 大膽地向傳統勢力挑戰, 表現出巨大的勇氣。
  2. 真摯的情感性。倉央嘉措的詩歌大多是描寫男女愛情的,詩中有初識乍遇的羞怯,有兩情相悅的歡欣, 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堅貞,也有對於負心背離的怨尤, 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生活的熱切渴望與真摯追求。
  3. 深刻的哲理性。倉央嘉措的詩歌, 有不少在敘事的同時,概括出豐富的人生哲理, 通俗中透著深刻, 給讀者以啟發。
  • 到這裡我們就能很好的解釋“女不讀倉央嘉措”,中國傳統社會所倡導的“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些我們都是耳熟能詳的,這說明什麼,這些東西都表明了,在“夫為妻綱”的專制之下,傳統女性已淪為男人的附屬品。要求女人對我們男人絕對的服從,工於女紅,相夫教子,不能有二心。而倉央嘉措的詩詞充斥了大量對自由,對愛情的嚮往,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可以拋棄一切,可以全然不顧。如果女子大量誦讀倉央嘉措的詩詞,是從思想上動搖他們的意念,使得他們產生非分之想法,這種行為的危害性是顯而易見,不利於家庭的和諧,不利於社會的穩定,等等。所以說不讓女子讀他的詩詞也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作為舊社會的女子,不能有衝破舊觀念的思想萌發。
  • 在這裡我同樣巨個例子,大家自行品析:


  • 自恐多情損梵行, 
  • 入山又怕誤傾城. 
  • 世間安得雙全法,  
  • 不負如來不負卿.
  • 此詩中充滿了對愛情的渴望,和對現實的不滿,今生不能完滿,來世生死相依的決心,
  • 傳統女子讀到此詩,是否會鋌而走險呢,放棄已有的一切去追求心中的完滿呢?不得而知。

危樓待伊歸


納蘭容若的本欲起身離紅塵,奈何影子落人間;和倉央嘉措的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兩句詩令無數的人喜歡,所以早已經成了經典名句。


我們先來說一下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六世達賴嘛,是西藏曆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

在康熙三十六年,被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同年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在康熙四十五年的押解途中圓寂。

可以說,倉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詩人,他的一生寫了很多細膩真摯的詩歌,其中最為經典的是拉薩藏文木刻版《倉央嘉措情歌》。


比如:“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

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

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 ”


這首詩表現了真摯的愛情,又充溢哲思情趣。

再比如: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與瑪吉阿米的更傳神,

自恐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怕誤傾城。

世間安得雙權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可以看出,倉央嘉措的詩歌大多是描寫愛情的,詩中有初識的羞怯與兩情相悅的歡欣,也有失之交臂的感嘆,亦有對於負心背離的怨尤, 更難得可貴的是,詩中還概括出豐富的人生哲理, 給人以智慧的啟發,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愛情對生活熱切追求,以及渴望真摯美好感情的心情。

我們再來說一下納蘭容若:

納蘭容若,號楞伽山人,清朝初年詞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

納蘭容若寫了許多纏綿悱惻,哀卓思念,寂寞悲涼的詩詞。

比如:

  •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 我是人間惆悵客,斷腸聲裡憶平生。
  • 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 本欲起身離紅塵,奈何影子落人間。
  • 茫茫碧落,天上人間情一諾。
  • 背燈和月就花蔭,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銷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 一心待來生,願來生再續未了緣,可有來生?
  • 納蘭愛妻早逝,而他缺一生痴情重意,於是對亡妻的日夜思念,始終是他短暫的一生掙不脫的枷鎖。

原來,納蘭容若在十九歲時,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結為秦晉之好。婚後,夫妻異常恩愛。但是,三年後,盧氏因難產去世。因感情太好,納蘭一度陷入無盡的憂傷之中。並且終其一生,都沒有從憂傷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八年後,自己因悲傷過度去世。

但他短暫的一生,卻是清初最有名的詞人。他的詞中,充滿一種憂傷的氣息。他的作品集中,不斷出現“亡婦忌日”,這樣的字眼。在盧氏死後的大概每個忌日,他都處在一種傷痛的情緒之中。所以他的詩詞都是哀傷淒涼的。

納蘭容若的詞是如此悲傷,如此的傷春悲秋,如此的充滿了疼不欲生的感覺,所以才有了:男不讀納蘭容若的說法吧。或許男子讀了會深陷悲傷之中,無力進取奮進,或沉湎於感情之中。因為人們都認為作為一個男人,應該是堅強積極的。

所謂女不讀倉央嘉措:

我想可能是因為:倉央嘉措的詩,體現了男女愛情上的大膽,感情的熱烈與強烈,與宗教倫理上的叛逆。是恐怕那些涉世未深的心少女,過早過多的陷入感情之中,不能自拔,從而迷失了自己,忽視了現實的生活。



其實,納蘭詞、倉央詩都顯示了人性中的至性至情,至真至美,是中華文學的魁寶,任何人讀了否提升自我之靈魂。話說,好書不如無書,再好的書,再精粹的文化知識,也有偏暗的一面,只要不過分沉迷其中,都是有益無害的。


超能博士


倉央嘉措與納蘭容若,清朝傳奇的兩位詩詞人

有人說過,“男不讀納蘭容若,女不讀倉央嘉措”,我卻不以為然。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無非就是有人認為男人讀了納蘭容若的詞,會使人究其一生沉湎於一人,日日夜夜思念,是好是壞?難以言說。有人說“女不讀倉央嘉措”怕的是女人太過於相信宿命輪迴,緣分之說,痴痴一生只盼今生有緣人,是對是錯?只看他人分說。但是我以為,納蘭詞更應讀出對愛情的忠貞,對心上人的專一,倉央詩更應讀出對愛情的灑脫。愛情是恆古不變不變的史詩,不管有沒有輪迴,愛情如此美好,人生也如此美好,你也那麼美好。



納蘭容若出生於1655年,卒於1685年,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年。而倉央嘉措出生於1683年,一生更短,只有23年。兩人出生在清朝最後的盛世——康乾盛世。但是兩人的人生確是悽慘的。

納蘭容若出生在權傾朝野的一代權臣納蘭明珠家,母親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正黃旗,家族是滿清八大姓氏——“葉赫那拉”的後代。


納蘭容若的曾祖父是葉赫部的貝勒,其妹妹嫁給了努爾哈赤為妃,生下了皇八子皇太極。其後納蘭家族與皇室的姻親關係也十分緊密。可以說,容若的一生本該是富貴榮華,繁花簇錦。在歡樂中享受著美好的人生。

容若一生牽絆的莫過於愛情了,容若初戀表妹,兩人本該郎情妾意,共度一生。直到表妹入宮,這一段戀情就這樣不了了之。初戀的苦澀對於納蘭容若來說,是十分慘痛的。直到多年以後,容若為了完成父母的願望,跟盧氏結婚,才從這段初戀中走出來。兩個也是門當戶對,琴瑟和鳴,兩人喜結連理以後,納蘭便也漸漸地從前面那段初戀走出來。可是天意弄人,兩人沒有過很久“榻閒時,並吹紅雨,雕欄曲處,同椅斜陽 ”,“ 賭書消得潑茶香 ”的時光,兩人結婚三年以後盧氏便因難產而香消玉殞。這一段的戀情讓容若詞基本變成了懷念亡妻的悼亡詞。


“鸞膠縱序琵琶,問可及,當年萼綠華”這是容若在一首悼亡詞中所寫的,大概意思就是說現在的不及當年的好。這個時候容若迎娶了第二個妻子,這就是在說現在的妻子沒有當年的妻子好。可以看出納蘭跟原配正妻的關係更為緊密,跟後面續娶的官氏感情一般。

最後一段感情是跟漢人女子的,江南自古就是煙雨濛濛,情醉連綿的地方。“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納蘭在江南碰到了人生中最後一個女人——沈宛。沈宛本是江南藝伎,兩人性格十分契合,不久便在一起了。納蘭也沒有辜負沈宛,將沈宛娶回家當妾。但是清朝不允許滿漢通婚,沈宛最後也只能離開容若回到老家。“近來怕說當年事,結遍蘭襟,月淺燈深,夢裡雲歸何處”,一分夢醒,一分夢醉。一年後,納蘭容若便也去尋找他的原配妻子去了。


倉央嘉措一生也是短暫而輝煌的,倉央嘉措出生便被定為了西藏第六世達賴喇嘛。一躍從原來的西藏農奴變成了西藏的貴族。倉央的一生是很悽慘的,一出生就註定是西藏、蒙古和清朝三方的政治犧牲品。雖然出生便被定為達賴喇嘛,但是卻一直長在農奴家,直到15歲,他才知道自己是轉世達賴喇嘛。

1682年2月25日,在剛剛重建峻工的布達拉宮中,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圓寂,他的親信弟子桑結嘉措,為了權利,繼續利用五世達賴的權威掌管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事務,秘不發喪,向外界宣稱,羅桑嘉措已“入定”,進行無限期的修行,閉關修行,不見來人,一切事務均由“第巴”負責處理。藏語中,第巴的意思就是由達賴任命、管理衛藏行政事務的最高官員,俗稱“藏王”,當時的第巴就是桑結嘉措。民間有過傳言說他是五世達賴的私生子,但這種說法並沒有確切證據。



而後康熙知道這件事以後,震怒。桑結嘉措一面認錯一邊迎接15歲的倉央嘉措入布達拉宮。雖然倉央嘉措是達拉喇嘛,但是他卻並沒有實權,西藏大權一直掌握在桑結嘉措手中。倉央嘉措,藏語意為梵音之海,充滿著詩意的名字可能是上天暗示了他悲情的一生。

“在那東方的山頂,升起潔白的月亮,瑪吉阿米的臉龐,漸漸浮現在我心上。”當上達賴喇嘛以後,倉央嘉措最重要的女人出現了,名字叫做“瑪吉阿米”。倉央嘉措白天被囚禁在布達拉宮中,到了晚上,本就放浪不羈的他就不甘心被囚禁在布達拉宮中了。每每到了晚上,倉央嘉措就會偷跑出布達拉宮,去尋覓西藏痴情女子。“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從這首倉央嘉措寫的詩也可以看出,倉央嘉措過慣了自由的日子,他不願被布達拉宮羈絆一生。本就是痴情郎,奈何成了藏上王。



西藏上層卻是風流湧動,和碩特首領拉藏汗和桑吉嘉措不斷鬥來鬥去。最後拉藏汗勝出,稟報康熙,誅殺了桑吉嘉措,並列數了倉央嘉措的罪責:沉迷酒色,不務正業,不管理好西藏,請求廢除。康熙下令將倉央嘉措押解回北京,有傳說稱,倉央嘉措在被押解離宮之前,神情十分淡然平靜,也許是九年宮內生活令他苦不堪言,無論以怎樣的方式離開,都是一種解脫吧。1706年,倉央嘉措在被押解回京途中,途徑青海湖湖畔去世了。

對於倉央嘉措到底怎麼了,有傳說,倉央嘉措沒有死,而是遁去了蒙古,印度,尼泊爾傳教。一直活到了64歲才去世。

納蘭容若跟倉央嘉措兩人在出生,性格,才氣方面都很相似,納蘭容若是“三大清詞詞人之一”,倉央的很多藏詩成就也十分了得。下面我就列出一些比較好的詩詞給大家看看:

納蘭詞: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攤破浣溪沙

風絮飄殘已化萍,泥蓮剛倩藕絲縈。 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 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畫堂春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 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倉央嘉措詩(據考證,倉央嘉措很多詩都不是他本人所寫,很多都是後世附庸的):

《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原作扎西拉姆·多多《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

《信徒》

那一刻

我升起風馬

不為乞福

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天

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

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日

壘起瑪尼堆

不為修德

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我聽了一宿梵唱

不為參悟

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啊

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瞬

我飛昇成仙

不為長生

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原作朱哲琴專輯《央金瑪》中的歌曲《信徒》的歌詞)


藤樹先生


”男不讀納蘭容若,女不讀倉央嘉措“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不過細細想來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先說說為什麼男不讀納蘭容若,這得從納蘭容若的出身說起,明明是個高富帥,卻把自己過成了”古之傷心人“。


他出身滿清貴胄,他的父親明珠是康熙朝的權相;他少年科第,二十二歲授進士;他是皇帝愛重的貼身侍衛;他為名重一時的江南名士們傾心結納;他有才貌雙絕的紅顏知己;他有相敬如賓的如花美眷;他集天下可羨於一身。


用現在的話來說,納蘭容若那就是一個高富帥、不僅是富二代還是官二代。這樣的一個人,本應騎著快馬喝著小酒帶著美眷瀟瀟灑灑過完一生,而他卻只活了三十一歲就把自己愁死了。


他自詡淡泊名利,不喜榮華富貴,曾經發出了”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的感嘆。“但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愁吃不愁穿站著說話不腰疼,那就是不思進取的典範,不是人人都有條件做到他那樣的。品性高潔也是要有所依仗的,男的要是想學他,你得先思量一下自己有沒有他那樣的家世。


他自詡多情,卻在妻子死後寫下了”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這樣的詞句。這自詡多情的人有時卻是最無情的人,不知道好好珍惜身邊的人,失去了才知道後悔,以致最後英年早逝。


對父母來說他不能算是一個好兒子,對妻子來說他也不能算是一個好丈夫。大好青年把自己過成了一個傷心人,他的詞過於哀傷,所以,男的不讀也罷。


再來說說倉央嘉措,他明明是一個活佛,卻把自己過成了情聖。


倉央嘉措是個謎一樣的傳奇人物,他是轉世靈童,卻與其他達賴喇嘛不同,他十五歲才被接到拉薩立為六世達賴。此時的他已經習慣了普通人的自由生活,成為達賴雖然享有了無上的尊榮,對他來說卻是失去了一切,美麗的家鄉,熟悉的親人,青梅竹馬的姑娘。


倉央嘉措生活的時代,是西藏曆史上的多事之秋,但是他對這種政治、宗教、權力都沒有興趣,進宮之後,他有達賴之名,卻無達賴之實,不過是一個傀儡罷了。這種地方沒有自由沒有歌聲,他每天看到的只是一副副虔誠的臉,聽到的只是單調的誦經聲。


嚮往自由,渴望愛情而不可得,於是身為達賴的倉央嘉措開始變得放浪形骸,白天是達賴喇嘛,晚上則布衣便服,遊戲於市井之間,流連於街頭的酒家、民居。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大量的浪漫詩篇,字裡行間充滿著對自由和愛情的渴望,如“默唸上師的尊面,怎麼也不顯現;默想那情人的臉蛋兒,卻佔滿了我的心間。”“世上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相見。“等等。


一個本該與愛情不沾邊的活佛,離經叛道不去唸經,卻只渴望愛情,這樣的矛盾在倉央嘉措身上成了致命的吸引力,他的情詩在西藏廣為流傳,而他本人也成了女人心目中的情聖。


但他描寫的愛情大多是不沾人間煙火的,神化般的愛情,誰又能不喜歡這樣美好的愛情呢。看多了他的情詩,女人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而對現實中的愛情失望吧。所以,這也可能是女不讀倉央嘉措的原因。


瘋小鳥


這個說法頭一次聽說,我是既讀納蘭容若,也讀倉央嘉措,至今尚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

納蘭容若和倉央嘉措都是至情至性又才華橫溢的男子,都是清朝康熙間的人物,倉央嘉措出生的時候,納蘭容若還有兩年就要離開人世。一個是清朝權臣大學士明珠的長子,一個是西藏曆史上最受爭議的喇嘛。



納蘭的一生痴情重意,對亡妻的思念,始終是他短暫的一生掙不脫的枷,這些也貫穿了在他的詞裡:

  •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 我是人間惆悵客,斷腸聲裡憶平生。
  • 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 本欲起身離紅塵,奈何影子落人間。
  • 月似當時,人似當時否。
  • 你挑燈回看,我把簫再嘆。
  • 茫茫碧落,天上人間情一諾。
  • 背燈和月就花蔭,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
  •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銷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 一心待來生,願來生再續未了緣,可有來生?

倉央嘉措,六世達賴喇嘛,以宗教領袖的身份卻違背常情的,寫下了一首又一首狂妄纏綿的情詩。倉央嘉措最後還是成了政治的犧牲品,結局或生或死或流浪竟是不詳。不過他的詩歌卻是流傳了下來:

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與瑪吉阿米的更傳神,

自恐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怕誤傾城。

世間安得雙權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納蘭容若的痴情,倉央嘉措的不顧一切,都是值得欣賞的。我想男人即使讀了納蘭,也未必就會變成情聖;而女人讀了倉央嘉措,也未必就會離經叛道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來。所以無論男女,想讀就讀吧,大可不必擔心。


從不穿靴子的貓


有說法是納蘭的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男兒應立遠大志向,不應被小情小愛羈絆;而倉央嘉措的詞多為情詩,女生看了容易產生一些對愛情的臆想……

個人覺得這些說法有些無稽之談。

納蘭容若號稱“清詞三大家”之一,詞的造詣毋庸置疑,他的詞不光那些旁人眼中的“小情小愛”,也有邊塞戰爭詩、詠物詠史、江南風景。納蘭的人生雖短暫,但足跡也遍及塞北江南,他曾多次隨康熙出巡(曾任一品御前侍衛),還去過邊界考察沙俄侵邊情況,那首著名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就是在隨康熙出巡時所寫。


而且納蘭容若有這麼大的聲譽、讚譽,不只是因為他的詞,還因為他的博學、愛好廣泛,他對當時詞風的影響,對文學的貢獻。他對妻子的深情應值得很多男人學習,他的真誠,對朋友的仗義疏財,沒有門戶之見,對人的敬重不因出身有所不同。

現在國內有納蘭性德研究會,這就證明了他的深度和高度。

倉央嘉措身上最感動人、也是最感染人的地方在於他的勇於反抗和對自由、愛情的嚮往。作為一名被動的“政治人物”,在這場政治中他成了犧牲品,人生變得不由自己控制,步步都在他人的擺佈之下,被約束、被禁錮。


生活上、政治上、信仰上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折磨,內心抑鬱使他索性縱情聲色,反抗到底。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詩歌寫的:“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他所寫的詩歌馳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詩壇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異葩。他詩作的大膽的寫實性、真摯的情感、深刻的哲理、意境悠遠的特質,強烈的藝術效果都是開創性的,是值得永遠尊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