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美國有種毒刺火箭並非防空利器,從魚雷管發射且配核彈頭

說到“毒刺”,可能最先讓人聯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FIM-92便攜式防空導彈。這種防空導彈自從1981年服役以來,產量已超過7萬枚,先後擊落了270架各型飛機,深受用戶喜愛,同時也非常受對手憎恨。但我們將要講到的這種武器並不是一種防空導彈,而是種非常特殊的反潛武器。

美國有種毒刺火箭並非防空利器,從魚雷管發射且配核彈頭

這種反潛武器實際上是一種由魚雷發射管發射的火箭,是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的。當時,美國已經研製出攻擊型核潛艇這種威脅極大的水下作戰平臺。而雖然掌握這種武器,美國軍事專家卻沒有很好的手段來反制它,即便用核潛艇來對付核潛艇也不行。這樣就產生了一個非常顯示的問題,因為蘇聯也在大致相同的時期研製出N級核潛艇。於是,美國海軍啟動諾布斯卡計劃,旨在尋找到一條應對攻擊型核潛艇的道路。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海軍軍械局提出了兩種應對攻擊型核潛艇的思路。其中一個思路就是“阿斯托”計劃,即研製高速魚雷,而另一個思路則是研製“毒刺”潛對潛火箭。當時,諾布斯卡計劃的專家曾經對兩種思路進行過比較,而且這兩種思路最終都被採納了。

美國有種毒刺火箭並非防空利器,從魚雷管發射且配核彈頭

“阿斯托”計劃後來的成果就是Mk-45型魚雷,這種魚雷的最大速度可以超過45節,重量為1.1噸,全長5.8米,直徑為48釐米,彈頭是一枚當量為1.1萬噸的核彈頭,作戰距離8~13千米。以今天的角度來看,Mk-45型魚雷的速度並不快,因為美國海軍當前的Mk-48魚雷的最高速度可以達到55節。

但在“阿斯托”計劃所處的那個歷史時期,魚雷的速度仍然非常慢,例如比較典型的Mk-37魚雷,最大速度只有26節,只要攻擊距離稍微一遠就攆不上攻擊型核潛艇。同Mk-37相比,Mk-45魚雷的速度提高了接近一倍。20世紀50年,美國武器專家還針對是否能造速度超過45節的魚雷進行過詳細的討論。最終在,Mk-45魚雷在1959年投產,但生產數量較少,僅有600枚左右。

“毒刺”潛對潛火箭是在1963年完成研發的,第二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該型導彈的重量為1.8噸,全長6.7米,直徑為533毫米,作戰距離55千米。該型火箭的戰鬥部是一枚當量為1000噸~5000噸的W55型核彈頭,採用慣性制導方式,動力由配備的固體燃料發動機提供。同全程由水中接近目標的Mk-45魚雷相比,“毒刺”潛對潛導彈採用水中-天空-水中的飛行軌跡,因此接近對手的速度要高得多。

美國有種毒刺火箭並非防空利器,從魚雷管發射且配核彈頭

在研製高速魚雷領域,美國研發部門相對比較順利。而預研和正式研製“毒刺”潛對潛火箭的時候,卻遇到了非常多的問題。比如在1956年,美國海軍的軍械局和作戰部隊幾乎沒有任何人相信這種中途有一段時間會在天上飛的反潛武器能命中16公里外的目標,而且軍方對這種武器的研發投入也非常至少。

直到“特雷頓”戰略導彈計劃取消之後,才有一部分的資金被騰挪了過來。1958年1月2日,“毒刺”潛對潛火箭正式上馬。而且,當時海軍也對這種武器的認識不清晰,甚至要求它應該具備對陸打擊能力。按照他們的要求,“毒刺”潛對潛火箭應當能夠在瀕海城市空爆,從而打擊區域目標。從正式項目到交付,“毒刺”這種火箭的研製一共經歷了5年的時間。後來,這種導彈更名為UUM-44或MK-28,綽號也改為“薩布洛克”。後來的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了。

美國有種毒刺火箭並非防空利器,從魚雷管發射且配核彈頭

無論是Mk-45魚雷,還是“薩布洛克”,雖然攻擊路徑的選擇上存在著差異,但兩者均依靠核彈頭對攻擊型核潛艇實施殺傷。之所以選擇這種大威力的武器,主要還是拿攻擊型核潛艇沒有辦法。有觀點認為,用核武器攻擊核潛艇的思路其實是不可取的。與其拿核武器對付攻擊型核潛艇,倒不如更加集中精力研發戰略武器來摧毀敵方的軍事和經濟等戰略要點。

而且,一旦針對核潛艇發起核攻擊,立即就會招致對方的大規模核報復。從今天來看,無論是核魚雷,還是“薩布洛克”,均沒有在實戰中投入使用,這是人類之福。隨著魚雷技術的不斷髮展,以及對這類武器的本質認識更加清晰,美國現在已經沒有現役的核魚雷了。

美國有種毒刺火箭並非防空利器,從魚雷管發射且配核彈頭

全文完,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