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攻克世界級難題 這個團隊如何把海底隧道做得滴水不漏?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無論是建設規模、技術難度、質量標準,還是區域發展的戰略意義,港珠澳大橋都堪稱世界超級工程,而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是大橋的控制性工程,更是舉世矚目。歷時十餘年的漫長歲月,中交四航局港珠澳大橋沉管預製技術攻關團隊(以下簡稱“沉管預製技術攻關團隊”)實現了“零事故、零汙染、零傷害”、質量“零缺陷”的目標,創造了安全生產2200多天無事故的奇蹟,兌現了“為世界級跨海通道提供優質產品”的承諾。

攻克世界级难题 这个团队如何把海底隧道做得滴水不漏?

一絲不苟是他們的態度也是島隧沉管的質量保證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是全球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沉管預製技術攻關團隊憑藉一系列技術創新,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術提供了獨特的樣本和寶貴的經驗。2017年5月25日,沉管隧道最終接頭焊接合攏完成,2017年11月14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荷載試驗完成,全面進入驗收期。2017年12月31日晚,港珠澳大橋全線亮燈,標誌著港珠澳大橋基本具備通車條件。

攻克世界级难题 这个团队如何把海底隧道做得滴水不漏?

堅持每天的早班操,為一天的工作開個好頭。

攻堅克難 勇攀世界工程技術高峰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綜合難度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之一,其技術複雜性、施工難度、施工風險都極具挑戰,加上沉管隧道施工經驗相對缺乏、一系列未知的技術難題考驗著技術攻關團隊。一位歐洲著名島隧專家依據經驗得出一組數據,全世界的節段式沉管隧道接頭漏水率平均值在10%左右,並且還沒有沉管隧道100%不漏水的記錄。港珠澳大橋共要製造安裝33節沉管,大約有264個接頭,如果按照10%的漏水平均值來算,一二十個接頭漏水都在正常值範圍,而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做到了“滴水不漏”,甚至一點點滲漏的痕跡都沒有。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每個180米長標準管節由8個節段組成,每個標準管節長22.5米、寬37.95米、高11.4米、重達8萬噸。而混凝土是保證沉管不漏水的關鍵和核心,沉管如果出現裂縫就會導致海水滲漏,進而鏽蝕鋼筋影響海底隧道的使用壽命。因此,如何降低混凝土開裂的風險,混凝土的配比是關鍵,沉管預製技術攻關團隊耗費兩年的時間進行研發,同一配比在不同時間的狀態都存在差異,為了摸索找出原因,就需要不停的反覆試驗,找出穩定的“可複製性”,在經歷了1000多次的比對試驗後,終於成功研製出趨於最佳的混凝土配比,創造了近100萬方混凝土無裂縫的奇蹟,為確保沉管120年的使用壽命提供關鍵技術保障。混凝土的澆築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混凝土輸送系統剛開始採用皮帶輸送,但在首次模型試驗澆注中就因為故障導致澆築出現中斷,出現了影響質量的問題。大家重新對皮帶輸進行評估,最後林鳴總經理當機立斷改為管道輸送,解決了這一問題。長達35小時的一次性全斷面澆築過程中,鋼端殼澆築誤差控制在5毫米以內,這是對技術頂峰的執著追求。在混凝土澆築時也有著嚴格的溫度控制,混凝土入模溫度必須控制在25°以下,從原材料送上傳送帶的那一刻開始到最後實施澆築,沉管預製技術攻關團隊採用了冰水混合骨料冷卻系統,安裝空調送冷風把原材料控制在0°以下,這樣混凝土在入模澆築時的溫度就有了保證。澆築後是長達14天的噴霧養護,通過這一系列嚴格的工藝標準保證了沉管質量。

管節成型後是艱鉅的頂推任務,8個節段、重達80000噸的巨型沉管要平穩行進200多米。整個頂推作業不能脫節、不能擠壓、不能受損、不能有絲毫的偏差,沉管預製技術攻關團隊為此研發了《沉管隧道大型管節頂推、滑移施工工法》,採用強大的智能液壓自平衡系統、導向系統以及頂推系統同步自控制,使頂推作業並順利進行並且保證管節完好無損,目前該工法已被評定為國家級工法。

攻克世界级难题 这个团队如何把海底隧道做得滴水不漏?

在澆築現場處處可見的宣傳標語

創新管理 為世界級工程保駕護航

從一根鋼筋、一方混凝土到一個180米長的巨型沉管,需要經過鋼筋加工、鋼筋籠綁紮、混凝土澆築、管節舾裝、頂推、深淺塢蓄排水及管節起浮橫移等156道工序。為了確保施工安全,團隊高標準地建立起HSE(health、safety、environment)管理體系,並積極開展安全生產競賽活動,加強入場人員安全教育。無論是在生產車間還是在戶外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標語,“細心、精心、用心、品質永保稱心”、“精心施工保質量,排除隱患保安全”、“一絲不苟不讓隱患出塢門”。堅持每天做早操、喊口號,從安全帽的正確佩戴等細節做起,堅持每天檢查。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讓安全成為一種習慣。通過制定一定的處罰措施,如帶頭喊安全生產口號等,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

以安全標準化管理為主線,推進沉管預製的“6S”管理和班組建設工作。按照“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ECURITY)”的要求,加強對施工現場“6S目視化”管理,做到施工現場整潔、原材料碼放有序、施工設備運轉正常、施工人員精神面貌良好。每天召開班前會,嚴格執行高規格、高起點的標準化實施方案,實現“事事有標準、人人講標準、處處達標準”的目標。

“我們對所有工序全面實行星級管理,對每一個小項的質量標準、質量控制層級、檢查方式、檢查頻率、質量控制要點,質量缺陷處罰制度都有著明確的標準。”負責體系執行監督的質保主管孔煉英說。

在施工過程中團隊嚴格執行“首件制”、“三檢制”,樹立“每一節都是第一節”的工作理念。孔煉英說,“其實前面所有做的工作都好比1後面的無數個0,只有在這些無數的0前面加上1,這些0才會變得有意義。”做好每一個細節是成就大事的基礎,團隊不斷完善沉管預製質量管理體系,使這種觀念深入人心,從原材料的選購、工序的推進到工序完成後的自檢自驗,每一道工序層層把關做精做細,為整個沉管預製流水線提供了全方位的質量保證。

攻克世界级难题 这个团队如何把海底隧道做得滴水不漏?

港珠澳大橋最後一節沉管開始整體長距離頂推

激發活力 小目標匯聚成就大目標

面對六年超長的建設週期、世界級技術難度的挑戰和巨大的工作壓力,“8萬噸”、“120年”,無論技術水平、工程品質還是現場管理都要追求甚至趕超世界最高水平,整個團隊都需要保持與時俱進,有不斷追求進步的激情和鬥志。開工伊始,為了消減工學矛盾,團隊打造了“牛頭島”講壇、職工夜校及農民工學校三大培訓平臺,持續開展各類課堂講座培訓,開展各類學習交流培訓活動,鼓勵員工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努力拓寬知識面,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和業務技能。六年來,團隊累計開展培訓課程1000餘講,並通過“傳幫帶”的形式使新員工快速融入到集體中來,搭建平臺給每一位員工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促進員工之間的技術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團隊成員及工人隊伍素質的提高。

作為團隊技術主管的戴雙全總是喜歡和一線員工交流,他說,這樣不僅能夠得到最基層員工對於工序反饋的意見,還能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一些一線員工經過長時間的摸索也能對對固定工序提出一些優化意見,這樣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大家工作的積極性。對於員工們遇到的一些困難,戴雙全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他們解決難題,既增進了團隊之間的凝聚力,又增強了一線員工克服困難的自信心。

在談及工匠精神時,工區總工陳偉彬說,“每一個普通的人都是有多目標的,比如買一部手機,既要電池耐用又要運行流暢還要拍照清晰,而工匠精神就是激發每一個個體的活力,把多目標要轉化為單目標,精益求精做好每一件當下的細節,實現集體的夢想,實現時代的夢想。”完成這項世紀性工程就是靠每一個被激活的個體來完成的,當每一位員工把自己的小目標與集體的大目標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實現港珠澳大橋的大目標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他們或是做技術研發的工程師,或是作為質量、安全保證的質量員、安全員或是一個鋼筋綁紮工,通過完成自己的小目標最後完成大目標,在其中實現自己的價值。(來源:南方網 作者:郭昊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