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中國生活O2O十五年沉浮錄,何處是歸途?

多年以後,當張濤再次坐在那家蘇浙匯裡就餐的時候,他一定會回憶起:自己曾創辦過一家名叫大眾點評的公司,掀開了中國O2O的歷史。

1、千團大戰大躍進

如果沒有2010年那一次轉型團購,可能大眾點評早就死了。你可以看看,和大眾點評同時代的愛幫網、網易飯飯、食神搖搖這些名字已經沒有幾個人還記得清楚。當然,有阿里爸爸的口碑網是一個例外。

其實在轉型團購這件事情上,大眾點評也糾結了很久,甚至一度表現出的是極度抗拒的態度。2008年底,Groupon在芝加哥一夜崛起的時候,大眾點評彼時已經小有規模,員工數已經用百為計量單位。有位高層在北京見到一個名叫王興的連續創業者,兩個人談起了團購模式,大眾點評高層的觀點是“不懂也不會去做”。

但是等到2010年團購浪潮真正襲來的時候,局面就不一樣了。

各種各樣的團購網站緊鑼密鼓地上線。1月,滿座網上線。到了3月,玩家就有些擁擠了,美團、拉手網、F團、團寶網、窩窩團等等紛至上線。

這樣的熱情,在資本市場上的體現更為明顯。在知名投資機構凱鵬華盈裡關注團購板塊的馬徵的感覺更深刻,他描述剛開始的時候,投資機構還會關注創始人背景,管理經驗等硬性條件,後來變成了“很多後進來的投資人大家根本不看,基本上一聽團購這個事,看看你這個人長的還可以,就把錢放進去了,然後我們意識到不能再等了。”

每一家都是在賣力地快速搶佔商家,跑馬圈地,生怕就比別人慢了一些。美團和F團贏得了先發優勢,都聲稱出現了商家排隊申請參與的情況。此時,業內有諸多人依舊期待著大眾點評上線團購,比如艾瑞諮詢有個高級分析師就直說“我一直覺得大眾點評這類網站做團購更合適。”更有人在微博上經常討論“為什麼大眾點評還不上線團購?”類似問題。

在浪潮地推動之下,大眾點評在2010年6月正式上線了團購,雖然有點晚,但還不算太晚。

中國生活O2O十五年沉浮錄,何處是歸途?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到2010年12月的時候,正式進入團購領域的企業數量從年初的零星幾家增長到了1880家。而在銷售數據方面據粗略統計,2010年作為團購元年,國內累積銷售額就達到了20億。

巨大的眼球效應,不斷吸引著創業者、資本、消費者深深地參與其中。2011年,團800數據顯示,團購網站的數量已經突破5000家,銷售總量也一下翻5倍,增長至110億,超過3億人次參與團購。

自從深圳和海南掘金潮之後,中國人對於商業風口的探索已經很久沒這麼熱鬧過了。所以,從現在回溯O2O整個發展史,這場蔚為壯觀的千團大戰肯定是無法避開的。

這其實也是互聯網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與傳統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開始,揭開的是O2O與產業互聯網的大幕。

2、巨頭玩家

不得不承認,巨頭似乎在把握著每一個風口。但真的每一個風口都適合巨頭來做嗎?

經歷過O2O大戰的百度,肯定會知道:這顯然不是一個PC流量稱王的風口。同時,移動流量之王騰訊也一定有自己的感悟:微信九宮格也沒辦法左右整個戰局的變化。

BAT三家巨頭,每一家都曾親自下場比賽。

如果從2006年收購口碑算起,阿里應該算是第一個佈局的巨頭。2010年3月淘寶聚划算上線開團;2011年,口碑網併入淘寶本地生活;2012年7月又進行了架構調整,聚划算升級為事業群,加大引進獨立團購網站的力度;同年10月,淘寶本地生活推出地圖搜;2013年,阿里又在業務架構調整中把聚划算和本地生活設為獨立事業部。

騰訊也很努力。2008年上線了QQ電影票;2010年10月,又推出QQ美食;2012年6月,騰訊正式推出微信會員卡,大力吸引包括本地生活服務商戶在內的線下商家入駐; 12月,微信聯合高朋網推出微團購,和財付通打通以形成O2O的閉環。

除了親自下場,阿里和騰訊都選擇了砸錢買買買:阿里砸下美團網,砸下丁丁網,砸下高德地圖,又增持丁丁網; 騰訊砸下高朋網(Groupon入華)和F團,買下CRM企業通卡,又把F團、高朋網和QQ團正式合併,新高朋網成為統一品牌,最後又砸下大眾點評。這些無一不在顯示著巨頭對於O2O賽道的決心。

不過,李彥宏頻頻為百度的O2O發聲,告訴我們百度才是那家ALL in 並且可能奪冠的O2O巨頭。不同於現今All in 人工智能,在O2O之前,百度最成功的商品是PC端的流量。各個行業和無數企業通過購買百度的流量商品,實現了自身品牌的成功,莆田系猶盛。

但是,O2O行業的興起是由移動互聯網浪潮裹挾而來的。百度所面臨的問題是,PC端的流量不斷被巴掌大的手機所偷走,其中最大受益者從今天微信的使用頻率就可以知道是誰,兩代流量之王就這樣完成了交接。

儘管早在2009年的時候百度就投資了新京報推出的本地生活社區京探網,但這終究還是一個PC端產品,儘管後來有移動化轉型,其市場依舊錶現出一種這可能不是成功產品的狀態。

2010年6月,Hao123上線團購;10月,百度有啊推出生活頻道;11年4月,百度有啊轉型生活服務平臺,後來改名愛樂活;12年9月,百度地圖轉向生活服務,10月成立LBS事業部;13年2月,百度自建的團購上線,但很快關閉…百度的嘗試總是很努力,但都不太成功。最後,還是從失落的人人網那裡買來了糯米網,才有團購市場排名第三的百度糯米。

所以後來李彥宏要給百度外賣投巨資,百度糯米投200億,哪怕是說一萬億,大家都會相信是真的。為什麼啊?除了O2O,你還能看到什麼能拯救移動時代的百度流量。

可是,流量真的是O2O競爭的關鍵點嗎?阿里最終形成的是以支付寶為核心的一個生活服務的大平臺,騰訊也是造就了以微信九宮格和財付通為中心的O2O閉環。所以在O2O時代,再說“互聯網競爭是流量競爭”顯得不合適時宜,應該是誰掌握了支付,誰就掌握了O2O。

3、泡沫危機

在O2O這個浪潮當中,和絕大多數風口不一樣的是,“跑得快”和“跑得遠”似乎是有點矛盾的割裂話題。“跑得快”的不一定能走得長久,“跑得遠”的很可能是因為其慢工出細活。

行業的領頭羊,創業者中的佼佼者,極其容易被資本無腦追捧,而資本的過分追捧又會促使其估值的泡沫化。

這樣的現象在拉手網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滿大街公交車、地鐵站上都貼滿了葛優代言的拉手網廣告,足以說明這家最有冠軍相團購公司的財大氣粗和其渴望快速佔領市場的強烈決心。而同時拉手CEO吳波在業內採訪中頻頻談到“唯快不破”,也號稱最捨得用“股權”換取融資的人。

泡沫破滅的前夕,也是泡沫最大的時候。在這個行業誕生不足兩年的時候,業內人紛紛都已經打起上市的算盤。2011年10月,拉手CEO吳波向SEC提交了招股說明書,計劃募資1億美元。一個月後,因會計問題暫停IPO。

拉手網的上市失敗,猶如一顆信號彈在整個市場炸裂開來。焦慮的情緒在不斷蔓延,不管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全都慌了。在那個沒有AT來收割所有行業的時代,所有人都在期盼著行業頭部的敲鐘。為什麼呢?用相關人士的描述解釋是這樣的“投資人就兩種心態,一個是貪婪一個是恐懼。如果拉手真的上了市投資人會繼續貪婪一段時間,因為大家覺得至少我可以把它賣給拉手,但是當他上不了的時候,所有的人認為這個事退出不了,投資放緩了。”

融資窗口關閉,倒閉潮來臨。拉手網的上市失敗,猶如一把刀,將這些創業公司的層次明顯分清楚來。大眾點評和美團等在窗口期前拿到融資的,可能會繼續挺下去;而像滿座網這種沒有拿到融資的,可能就……再也拿不到融資了。

但真正把行業進一步推進深淵的是,24劵的停擺,這又是另一個典型縮影。倒閉潮來臨,企業估值不斷下滑,甚至會跌落到原有的基準線下。企業的想法是拿錢保命,投資人的想法是你至少不能比我進的時候低。都說風險投資人風險投資人,可是真正能承受風險的投資人有幾個?雙方矛盾公開化,就出現了下面這一幕:2012年10月,杜一楠宣佈24券暫停運營。

中國生活O2O十五年沉浮錄,何處是歸途?

而這家曾融資5000萬美金的公司,一暫停就永遠暫停了。“到2012年5月,全國團購網站從5058家減少至2200家。在一輪資本寒潮之下,直到2013年12月,團購網站數量銳減至213家。”

4、獨角獸的角力

2013年,團購的泡沫湮滅去,但O2O的熱潮並沒有消減。從團購到家政,從餐飲到外賣,從到店到到家……O2O模式在中國的發展似乎適用於所有生活服務類行業,每一個細分行業又不斷湧現出新的小氣象。

美團和大眾點評從團購市場中浴血突圍,但背後巨頭身影已經出現,AT分站一邊。站在騰訊陣營的大眾點評,在張濤帶領下忙著鞏固團購市場的根基,開始成立各種低頻事業部比如婚姻、酒旅。

站在阿里陣營的美團則選擇了外賣作為新的邊界,對面站著的是那個來自上海交大,從小替父追債,留著中分微卷發的張旭豪創辦的餓了麼,此時餓了麼也迎來了紅杉沈南鵬等人的第二輪融資,日訂單量破了10萬。

在BAT的固有組合中缺失的百度,在自身下場無果的情況下,開始嘗試買買買。那段時間坊間傳言百度想出資20億美元收購點評,但這樣的消息被張濤否認了。此時適逢人人網在美股受挫,股價從70億美元跌落到10美元,糯米就是這種情況下被慢慢賣給了百度,也就是後來的百度糯米。

美團也曾想過通過買買買的方式,來收割外賣行業。美團二把手王慧文也曾跑去上海找到張旭豪想談論收購事宜,但是碰壁了。這事後來被王慧文評論為“他還是有個敲鐘夢的”。

接著11月上線美團外賣,張旭豪開始“隔空喊話”:目前出現的大小對手都不是競爭對手。一個月後,大眾點評也神不知鬼不覺的上線外賣產品,但也僅是淺嘗即止。

大眾點評試水外賣碰壁之後,2014年,張濤在上海交大見到了張旭豪,兩個人一起喝了下午茶,當天晚十點,張旭豪回覆張濤接受了8000萬美元的投資。兩個上海人在共同的敵人面前終究還是走在了一起。

同年,阿里京東等公司開啟了中國互聯網的赴美上市潮,一個接著一個的IPO巨無霸誕生。留給李彥宏的時間不多了,因為那時候大家都在討論的話題是京東直逼百度,BAT的旗號可能不久之後就會更張為JAT。曾經說過“不跟風,不動搖”的李彥宏還是推出了百度外賣。

中國生活O2O十五年沉浮錄,何處是歸途?

至此,外賣的局面變成了餓了麼,美團,百度外賣,背後分別是騰訊支持的大眾點評,阿里,百度。接著的惡戰偏離了商業世界所有人的期待,“刷單門”、“熱血高校”等劇情不斷上演,大跌眼鏡。

為了爭奪市場,燒錢演變成了競爭的主要元素。美團一度瘋狂到月燒6億,不斷燒錢不斷融資不斷缺錢。餓了麼在2015年融資4次,美團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融資兩次共10億美,大眾點評融資8.5億美元,百度外賣2.5億美。滿大街的外賣員在跑的背後,是滿大街的錢在飛。

局面的再一次突變出現在2015年,這一年主旋律在小晚那篇雄文《互聯網大併購》就可以看出是“聯姻戲”。維多利亞港的海景房配著紅酒,在中國互聯網第一大掮客包凡的面前,王興和張濤,兩個曾拼的你死我活的人坐在一起。而關於相關談判的具體細節,不知道會不會日後被包凡寫進書裡。

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合併攪動的不僅僅是團購市場,而是整個O2O市場的重構。大眾點評退出餓了董事會,新美大投入騰訊懷抱,阿里入局餓了麼,新口碑在“休假四年”之後重出江湖,很難說這些不是連鎖反應。

5、新零售時代

2017年初,口碑再度融資11億美元,此時距離新口碑成立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了,口碑公司的估值也到了80億美元,翻了足足8倍。

在抗擊美團點評的聯合戰線上,餓了麼和口碑形成一定程度上的默契,外賣到家、口碑到店業務分工異常明確。而這樣狀況的大背景是新零售浪潮來襲,這是阿里“五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年8月,百度在“ALL IN AI”的戰略下,毅然將百度外賣捨棄,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的消息塵埃落定。市面關於百度外賣是美團的,還是順豐的疑雲煙消雲散。

三強對壘的局面被打破,外賣市場出現雙雄爭霸的場面。所以,我們在當時推了一篇文章叫做《BAT小弟們打架,剛剛有個出局了》。

中國生活O2O十五年沉浮錄,何處是歸途?

但是,從整個市場趨勢來看,再看競爭已經顯得有點跟不上潮流,而新的潮流就是新零售。新零售對於O2O市場來說算是一個增量,增量是暫時不存在競爭的,每一家都在發揮著自己的想象力來構建那個新零售的雛形。

2017剛落下帷幕,2018一開年,阿里巴巴宣佈將口碑納入新零售體系。口碑的業務彙報線從原來的螞蟻金服調整至阿里巴巴集團,口碑CEO範馳向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彙報。這足以表明阿里巴巴對於口碑在新零售戰略上的重視程度。

從O2O時代進入到新零售時代,從普通用戶來說,這實際上是一種消費體驗的進階。O2O滿足的是有沒有這些生活服務的問題,新零售則是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再解決好不好的問題,”這很符合歷史潮流的趨勢。

而同時,從商業的角度看來,這是整個人、貨、場的重構。口碑上的商家可能會因此受益,效率提升的同時實現業績的提升。

“我這家餐廳共有20張桌子,但是每天能坐15桌,我希望你能給我帶來5桌的用戶,讓我這兒不空一桌。”2016年的11月,範馳帶著公司的管理層去新疆的一個小飯館吃飯時,飯店老闆向範馳訴說他簡單實在的訴求。範馳的回答也很實在:把今天這15桌的人、昨天那15桌、還有前天那15桌加一起讓他們明天再來。

這樣願景在當時看來有點痴人說夢,而如今的新零售確實是有實現的可能。值得重視的是,當在鼓吹新零售所帶的效率和購物體驗提升的時候,我們也得關注技術在其中的貢獻。

這有可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解讀“阿里為什麼要全資收購餓了麼”的思路:當今互聯網的第一大生產力是什麼?是數據!有了數據的基礎,才有了構造新零售生態的可能。口碑加餓了麼的數據,不說複雜的,至少可以準確勾勒出一個人

在吃上的“全貌”。

中國生活O2O十五年沉浮錄,何處是歸途?

如果中國的O2O從張濤創辦大眾點評算起,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風口過了一個又一個。而現在的時代,正像《三聯生活週刊》描述的一樣: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一樣有豐富的品類可供選擇,也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一樣用技術和數據來揣摩顧客,併力求精準。新零售所有的探索,求的是商機,而對於我們消費者來講,這些探索如果成功,體會到的是更貼心的商品和服務,更低的成本和更省力的獲得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