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鐵嶺名人錄小傳之四

19.焦獻猷

焦獻猷(生卒年不詳)。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鐵嶺知縣。

康熙三十八年(1698),銀岡書院曾被八旗兵丁佔據。焦獻猷上任伊始,即遵郝林的囑託處理此事。他多方爭取,歷盡艱難,歷經二載,最終運用詞訟手段,經盛京戶部和奉天府尹裁斷,原有遺產仍歸書院所有。“講堂新葺,教澤遠貽”,“銀岡從此留千古”。後人感念其重修銀岡書院之功績,將其事蹟載入地方史志。

20.李清鑰(1669-?)

李清鑰,字叔達,號林庵,別號北門。鐵嶺人,李成梁後裔。清初著名書法家。

李清鑰自幼喜好書法,楷書、行書、草書都造詣精深。

其在書法上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出資集刻《古寶賢堂法帖》(俗稱《小寶賢堂貼》)四卷。該貼是對明代《大寶賢堂貼》的補充和續編,摹刻精良。每幅作品前有李清鑰的楷書題箋,後有其楷書或行書跋語。他本人亦有一件作品刻入從貼之中。《古寶賢堂法貼》的集刻對傳承中華文明、保存書法精品、弘揚書法藝術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李清鑰對故鄉“鐵嶺”懷著深深的依戀之情,每於作品的題款處註明籍貫,令鐵嶺後學們敬仰。

21.高其倬(1676—1738)

高其倬,字章之,號美沼、種筠,遼寧鐵嶺人,指頭畫創始人高其佩堂弟,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的女婿。

高其倬歷任雲貴、閩浙、兩江總督。官至工部尚書,卒諡文良。有奏疏及《味和堂詩集》。

高其倬精堪輿術,為清代著名的風水學家,曾受命為雍正擇墓地。高其倬也因此被授三等男爵。

文學成就高其倬以詩名世,被稱為“一代作手”,袁枚說他的詩“直駕新城(王士禎)而上”此外,他為堂兄高其佩的指頭畫填寫的題畫詩,都是卓有見識的“畫評”。為我們研究高其佩的思想和藝術成就,提供了可貴的第一手材料。高其倬的散文也是很有特色,傳世佳作《堪與家言》頗具影響。

22.李鍇(1686-1746)

李鍇,字鐵君,號眉山,自號焦明子,清代鐵嶺人。清代著名歷史學家和田園詩人,與同時文人戴遂堂、陳石閭齊名,素有“遼東三老”之稱。祖籍鐵嶺,出身鐵嶺名門望族李氏,為明太傅寧遠伯李成梁後裔。

李鍇中年棄職,過著“因莊無物不天地,或不將身玷水雲”的庶民生活。常閉門吟詩作賦,著述甚豐。

李鍇是朝野相聞的著名隱士。著有《睫剿集》、《睫剿後集》、(又名《含中集》)、《原易》、《春秋通義》、《尚史》、《南史稿》上百萬言,輯入《四庫全書》之中。

李鍇的詩,不僅當時很有名望,而且對遼東後來詩歌的發展也有一定影響。

23.戴亨(1691—)

戴亨字通乾,號遂堂,生於北京,出生兩月因父親戴梓以罪被流放,便“襁褓隨親徙北陲”,在其母懷中流放到鐵嶺,從此隸籍鐵嶺。

曾任河間縣教授,自此離開遼東。乾隆二年(1737年)任山東齊河縣知縣,此後數次回遼東探親,留意描繪遼東人民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

戴亨為人篤於至性,不輕然諾。其詩宗杜少陵,上溯漢、魏,卓然名家。戴亨一生“未嘗一日廢吟詠”,專於詩文,創作頗豐,詩聲頗高,與李楷、陳景元一起被譽為當時蜚聲文壇的“遼東三老”。

其後曾隨其侄戴秉英在任所閒居,晚年居家而終。現存有《慶芝堂詩集》18卷,收錄詩文1312首。

24.陳景元(1696—1752)

陳景元,字子大,號石閭,其先人由琅琊遷至遼東鐵嶺。陳景元終身布衣,為“遼東三老”中最為困窘者,然對文學藝術卻十分執著,工詩善畫,精於書法,有《石閭集》三十卷傳世。

景元生年作字效晉,作詩效漢,務欲自拔於流俗之上,是集乃其手書,《擬古詩》六十首以貽雷鋐者,前有短札,亦其手書,鋐並鉤摹筆跡,刻之紙板,頗為精好。

25.巴彥(?-?)

巴彥,字盛侯,姓瓜爾佳氏,出生於開原慶雲譚相臺,清鑲白旗錫伯人。

咸豐版《開原縣誌》中記載:“巴彥,乾隆三十四年徵雲南金川等省,力戰殺賊。乾隆三十八年凱旋,敘功補驍騎校。歷擢防禦、佐領,熊嶽協領,並署副都統事。”

記載中,巴彥的生卒年不詳。根據家譜所記推斷,可能生於康熙末年,卒於乾隆末年或嘉慶初年。

巴彥18歲披甲為兵,南征北戰,屢建奇功,是開原清代史志記載的第一位正二品官員。巴彥因在收服大小金川戰役中立下赫赫軍功,因而得到皇帝的賜碑誥封。

位於開原八寶鎮大灣屯村西的巴彥碑是一尊九孔透龍古碑,此碑被譽為中國錫伯第一碑。


鐵嶺名人錄小傳之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