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靖遠若笠塬上老百姓,曾經以冰草根支援蘭州人建橋

靖遠縣西南部的若笠鄉一帶,屬於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貌,乾旱少雨,植被稀疏,當地人統稱其為西塬。可就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卻生長著一種非常耐旱的野生植物——冰草,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而且分佈甚廣。其葉子除了用作飼草外,發達的根系在地下串生很長,是一種很有用的材料,柔性極好,遇水不腐,經久耐用,被當地人常用來結繩或編織籮筐。孰料在清朝末年,這冰草根卻惹來禍端,害苦了當地老百姓。

據說在蘭州境內的黃河上未建橋之前,曾將靖遠小口子渡口的二十四艘大木船和鐵索移去,用四根上萬斤的大鐵柱組建成船橋,貫通南北兩岸,這種橋又稱索橋或浮橋,供行人來往過河。每年在初春黃河水面封冰解凍前搭成,入冬後待河水結冰之際拆除,同時還要派兵勇守護,勞民耗財,十分不便。這種用木船和鐵索連成的船橋,在上面鋪上木板,還可供車馬通行,在當時被視為“天塹通道”,亦為蘭州一大景觀。凡是來到蘭州的外地人,無不前往黃河岸邊,參觀船橋。


靖遠若笠塬上老百姓,曾經以冰草根支援蘭州人建橋

清末某年,一個叫做楊大的人來到了蘭州。這楊大家住靖遠縣若笠鄉楊家塄幹,為人雖然忠厚,但大大咧咧,養成了平時愛說大話的習慣,所以人們都管他叫楊大,而不叫他的真實名字。楊大是個趕毛驢替人馱運貨物的腳戶,經常來往於蘭州、靖遠之間。他交完貨物,找到旅館住下,晚上無事,便來到黃河邊閒逛,也是為了看一下鐵橋,回去好講給家鄉人聽。至鐵橋附近,看見幾個守橋的兵勇,正在拿著粗壯的新麻繩,更換由於在水中浸泡已經變得枯朽的舊繩。楊大和他們攀談起來:“你們這麻繩一年要更換幾次?”一個兵勇回答道:“沒有具體的時間,繩子朽了就得及時換掉。”“那你們不嫌麻煩嗎?”楊大又問道。“怎能不麻煩,但是沒有辦法啊!”那個兵勇哀嘆著說。這時候楊大又要說大話了:“我們楊家塄幹滿山遍野都長著冰草,用冰草根擰成的繩子很耐用,泡在水裡十年八年都不會變朽的,你們何不到我們那裡挖些冰草根做成繩子,這樣豈不省事了?”這些守船的兵勇常年被換繩子的事情困擾,一聽楊大此話,好不興奮。便帶著楊大去見守船的把總老爺。把總聽了楊大的話後,自然高興,他囑咐楊大:“下次來蘭州時,一定要馱些冰草根來,並交給楊大十兩銀子先作為定金,若這冰草根果然如你所言,此後還有重賞。”楊大拿著銀子,高興得不得了,叩頭感謝把總老爺。


靖遠若笠塬上老百姓,曾經以冰草根支援蘭州人建橋

過了好些日子,楊大果然用毛驢馱來了兩馱冰草根,交給守船的把總,收下貨物後,把總命他回家,等下次再來聽候好消息。這楊大回到老家後,就不再接受馱運的活兒了,他在心裡盤算著那重賞呢。楊大走後,兵勇們用冰草根做成了一股股的冰莖繩,換掉了變朽的麻繩。正如楊大所言,這冰莖繩在水中不會腐朽,還真是堅韌耐用。過了一年多時間,楊大又到蘭州去打探消息,把總給了他50兩銀子的重賞。

把總將這一消息告知甘肅總督衙門,衙門專門給靖遠縣一道命令,要求每年向蘭州府輸送楊家塄乾的冰草根1萬斤。1萬斤冰草根可不是小數字,而且這冰草根要長好幾年才能用的。但是,衙門的命令誰敢抵抗呢?這一下便害苦了靖遠若笠塬一帶的老百姓。無可奈何,只好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出動了,到處挖冰草根。不但累了老百姓,而且給當地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直到蘭州建成了鐵橋後,才結束了這場苦差事。在若笠鄉乃至靖遠縣城,至今還流傳著“楊大一句話,苦了眾鄉親”的故事。


靖遠縣平堡鎮文化中心主任劉文清摘自杜樹澤主編《靖遠史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