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秦出土文獻編年:上起秦莊公即位前夕,下止秦二世三年,約600年

《秦出土文獻編年》著録並附考證器物共2145事,上起秦莊公即位前夕(公元前822年),下止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前後共約600年。

秦出土文獻編年:上起秦莊公即位前夕,下止秦二世三年,約600年

1、關於秦遠祖及其後裔。從文獻所記傳說言之,秦人出於顓頊之苗裔,與楚之遠祖相同,秦人也自稱之。

景公大墓石磐銘雲:“高陽有靈,方以鼏平。”伯益為嬴秦之遠祖,非子邑於秦以前,曾幫助過大禹治水,併為舜馴服鳥獸,有政績。周孝王稱:“昔伯益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嬴之得姓,源於伯益。史書有“古者伯益初作井”,“舜使益掌火”,“為舜馴服鳥獸”,“虞人之官始於伯益,周官職屬春官”等記載。

《史記●夏本紀》載:舜死後,禹即位,“舉益,任之政”,禹死時“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闢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禹將權力授予益,但益並不勝任,而禹之子啟有賢能,所以諸侯拋棄了益而以啟為共主。那個時代是諸侯承認天子,而不像西周是天子承認諸侯。

《史記●秦本紀》雲伯益“玄孫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秦本紀》記載:大業娶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大費以“姚姓之玉女”為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其玄孫曰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惡來。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中潏之子蜚廉、蜚廉之子惡來都是效忠殷王朝的有名人物,古籍記載了他們助紂為虐的事,如《荀子●成相》:“世之災,妒賢能,蜚廉之政任惡來。”《呂氏春秋●當染》:“殷紂染於崇侯、惡來。”

秦、楚俱以顓頊高陽為共主,事非虛妄,諸子若墨子、孟子及《世本》之言伯益,絕非向壁而造,均有根據。

秦出土文獻編年:上起秦莊公即位前夕,下止秦二世三年,約600年

2、關於不其簋及其銘文。不其簋的年代當為公元前820年左右,是最早的一件秦國青銅器。史家分析,不其簋所記是周宣王時秦莊公破西戎的戰役,不其和他所稱的伯氏(長兄)就是莊公昆弟,不其的“皇祖公伯”就是本紀所載莊公昆弟的祖父公伯。《史記●十二年諸侯年表》載,秦莊公名其。先秦時“不”字常用為無義助詞。簋銘的不其很可能便是文獻裡的秦莊公。公元前825年,秦仲奉周宣王之命討伐西戎,但出師不利,最後自己也在公元前822年的伐戎中喪命。秦仲死後,周宣王又召秦仲的兒子莊公昆弟五人領兵七千同西戎作戰。這一次取得很大勝利,奪回了被西戎佔領的犬丘。犬丘曾是周孝王時秦人的居住地。周宣王封秦莊公為西垂大夫,地位略高於附庸,秦在周王室衰落中開始強大。

秦出土文獻編年:上起秦莊公即位前夕,下止秦二世三年,約600年

3、關於公族及其權勢。西周金文中的公族,是既指公之族又指管理公族的人而言的。公之族是與周王血緣關係親近的同姓貴族,所以管理貴族之人往往十分尊崇顯赫。春秋時期,情況仍大體如是。秦國曆史上的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曾經權勢炙手可熱,三人或其中一人任“公族”的可能性很大。在秦國奴隸制國家機構中,設立最早、最重要的,也是秦國所特有的官職,就是大庶長。庶長是秦國建立不久就出現的一個官職,原為武官,因秦國系在不斷同外部進行武裝鬥爭中擴展的領土,所以新拓展的土地即有統兵的武官管理,他們要管理庶民,故稱“庶長”。由於庶長既統兵,又負責地方統治,逐漸成為除國君以外權力最大的官員,有的庶長竟能廢立國君,如公元前704年,秦憲公死後,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三人竟將原立德太子廢掉,另立出子為國君。大庶長灶和其他貴族一起逼死懷公,也可看出大庶長權力很大,在秦國政治生活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故宮戈銘“中闢”與三代戈、矛銘“公族”對應,“中闢”乃宮內之官。秦子作造之兵器不供國君使用,卻歸“公族”或“中闢”使用,其凌駕於國君之上,恐怕也只有弗忌、威壘、三父可以約略當之。

秦出土文獻編年:上起秦莊公即位前夕,下止秦二世三年,約600年

4、關於秦景公四年殘磐銘釋義。尹吉甫既伐狁而歸,周天子至秦地參加秦公舉行的典禮,燕樂尹吉甫,並多有賞賜。銘文提到“高陽有靈”,高陽是傳說中的古帝顓頊的號。《秦本紀》記載秦穆公曾對戎王使者說:“我中國以《詩》、《書》、禮、樂為政。”穆公把秦放在中國華夏族之列,以求有別於戎狄。春秋中晚期幾代秦君宣揚此事,除了歷史真實性以外,不排除自我攀附的成分,恐怕也是外交的需要。其實,秦國一直認為詩書乃亂國之道,奉行霸道,但因為秦當時還比較落後,列國還視秦為戎狄,不與之會盟,所以秦國需要親近周王室和中原各國,韜光養晦。

秦出土文獻編年:上起秦莊公即位前夕,下止秦二世三年,約600年

5、關於張祿其人與范雎之死。睡虎地簡(竹質)記載:(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張祿死。張祿者,何許人也?即一代名相范雎(?—前255)的化名和又名,字叔。戰國時魏人,他是秦國曆史上智謀深遠、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公元前266年范雎拜為丞相,封之於應城(今河南魯山之東),故號為應侯。

范雎當初想為魏國建立功業,早年家境貧寒,後隨魏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為其所誣,受盡相國魏齊摧殘,歷經磨難後輾轉入秦。范雎設法躋身於秦廷後,開始施展他的全部謀略和才幹,輔佐秦昭襄王,因深得賞識和器重,出任秦相。他對秦國有巨大貢獻,為秦統一天下發揮過巨大的作用。

范雎最後怎麼死的?秦攻打邯鄲失敗,河東和太原郡失守,與范雎任用私黨有很大關係。鄭安平、王稽都是范雎保任,鄭安平為將軍,王稽為河東守。按照秦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王稽私通外敵,鄭安平率部投降,都是死罪。因此,在公元前255年,范雎就同王稽一起被處以死刑。

秦出土文獻編年:上起秦莊公即位前夕,下止秦二世三年,約600年

有人認為范雎是病死的,主要是根據《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記載:范雎最後主動將相位讓給蔡澤,其讓位的原因是由於蔡澤對他陳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的道理,並且用商鞅、吳起、大夫種等人功成不知身退而遭禍的事例,勸說他“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而授之,退而巖居川觀,必有伯夷之廉,長為迎候,世世稱孤,而有許由、延陵季子之讓,喬松之壽”。范雎聽了這番話,就稱:“善。吾聞欲而知不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先生幸教雎敬受命。”故范雎主動向秦昭襄王提出:“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其人辯士,明於三王之事,五伯之業,世俗之變,足以寄秦國之政。臣之見人甚眾,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聞。”昭襄王經過與蔡澤談話,很賞識蔡澤,拜為客卿,迎候因病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病篤。范雎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劃,遂拜為秦相。

按道理以范雎之大名,其被處死,當時不可能不引起轟動,誰人不知?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有感情用事的地方。范雎被拷打得肋折齒落,體無完膚,又用席裹棄於茅廁,其不幸遭遇與司馬遷被處以宮刑同樣不堪,司馬遷樂於塑造身殘志堅的形象。看罷“困厄造英雄”的故事,你會更認為范雎是被處死的,況且出土的睡虎地簡已證實:(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張祿死。

這與蘇秦的故事一樣,都不真實。司馬遷也知道自己筆下的蘇秦並不真實,但為什麼還要如此行事?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於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勿令獨蒙惡聲焉。司馬遷因為蘇秦成長不容易,有過人之處,不想讓他再蒙受嘲諷謾罵的壞名聲,故成《蘇秦列傳》。韓兆琦教授主編的《史記箋證》認為,司馬遷所寫的《蘇秦列傳》儘管不能當作信史看待,但這篇傳記是司馬遷的社會理想與其價值觀、審美觀的集中體現。蘇秦的故事實際上寄託著司馬遷自己的身世之感和生死觀、價值觀,因此《史記》有的記載與評論,有司馬遷的個人價值偏好與主觀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