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在《大明风华》第34集里,王学圻饰演的朱棣下线了,弹幕上都是这样一句话:

恭送永乐大帝!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能很久很久,都不会有人能够塑造出这样一个永乐大帝极致精彩的帝王相了。

几乎同一时段,《庆余年》第一季刚刚结束,陈道明饰演的庆帝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庆帝这样一个剧中最具权势,也最具心机的角色活了,也让人很期待,下一季里,陈道明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这两位老戏骨的演技毋庸置疑,举手投足都是戏。

同样是热播的两部剧,对庆帝和永乐两位皇帝的塑造,哪位更成功?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浅谈一些个人愚见。

就演技而言,代入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举个例子,现在有许多戏,明明拍的是民国时期、战争年代,剧中人物都是一身崭新锃亮的新装,修剪得如同上台领奖般贴身,假得一塌糊涂,让人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代入感。

在拍摄《归来》的时候,陈道明饰演陆焉识。

陆焉识在片中有一件破棉袄,穿在陈道明身上。下戏了,他也不脱,回酒店都穿着,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后来,陈道明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说:这是要建立和衣服的感情和记忆。

建立联系就必须穿着戏服吗?倒还的确是。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随手整理一下衣服,提一提衣领,摸一摸扣子之类。熟悉了戏服,片场上的动作就有了生活感,有了生活感,代入感也就有了。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代入感体现在细节方面——眼神、动作、台词。

在《庆余年》第三集里,陈道明第一次出场。

他的第一次表演,是和宫典的对手戏。

第一句:“那个少年是谁啊?”语气不疾不徐,就是吃饭时唠家常。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宫典开始并不以为意:“想必是户部侍郎的那个私生子。”

庆帝边吃馄饨边跟宫典搭话:“说说看”,这个“看”字是轻声,这是演员对台词的把握。

同样一句台词,100个演员可以有100种演绎方式,如果是张铁林,我眼前会联想到皇阿玛的语气“说说看哪”,声调上扬,气场毕露,这也是一种演绎方式。

再如《大明王朝1566》里陈宝国饰演的嘉靖皇帝,同样是个心机极重的皇帝,陈宝国如果来饰演庆帝,台词可能会被简化一点:“说说。”这也是一种演绎方式。

陈道明不一样,

举重若轻,拿捏得恰到好处。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接下去:

“那入城道上,用侍女坏他名声的,你觉得是谁呀?”

“是不知,还是不敢说啊?”

几句话的末尾,都有“啊”“呀”这样的语助,这样演绎,能和缓语气。

随着对话的深入,庆帝语气并没有变,依旧和缓,压迫感却一句比一句强,宫典从开头的轻松回禀到随后下跪请罪,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突兀,这就是面对庆帝的正常反应,感觉再问下去,宫典自杀明志都有可能。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庆帝出场,陈道明从头到尾只有数句台词,基本都是低着头在吃馄饨,只在问答间隙,稍微抬一下头,直到最后才有个直视宫典的动作。

我们知道,庆帝是个狠角色,几乎所有事情他都了如指掌。陈道明的演绎,并没有半句狠话,语气也非常平和,却在表演里给到了观众这种暗示。

在这段3分27秒的画面里,庆帝已经活了。

庆帝的基调,就此被定下。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还有网友津津乐道的庆帝和梅执礼这段戏,清一色的好评。

这是在第10集里。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陈道明的庆帝,演出了一座山的感觉,梅大人也相当配合,两位老戏骨飙戏,庆帝每句话好像都有深意在里面,把梅执礼玩弄于股掌之间,不怒自威。

控制与被控制,就是这样的感觉。

庆帝叫什么来着?叫陈道明。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再看看王学圻演的朱棣。

朱棣出场镇住观众,靠的不是台词,是动作。

他初次亮相,是在宫内独自策马。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王学圻随着马匹左右摇摆,并没有左顾右盼,也没有志得意满的表情,眉宇间却有着一丝沉重,脸上也没有一丝喜色,完全不像刚刚扳回逆风局的样子。

这就是朱棣的外表,铁血冷毅的永乐大帝。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随后,王学圻踏进大殿的脚步也值得玩味,他先是踏进一只脚,另一只脚踏进半步,组合成一个在大殿门口立正的动作。

联系到之前马上的动作,一个内心矛盾、满腹心事的朱棣形象已经出来了。

进入大殿,他慢慢踱步到朱元璋画像前,眼睛始终没有离开画像。

朱棣下跪,说出唯一一句台词:“爹,我回来了。”

尽在不言中。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王学圻这一段出场,时间是1分30秒,整个镜头只有一句台词,镜头里只有他一个人物。

没有对手,没有台词的戏比对手戏更难演,完全靠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发挥,王学圻的出场,称得上完美。

王学圻演的朱棣,是个外表冷峻铁血,骨子里十分看重亲情的皇帝。

进入南京后,他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毫无犹豫,没有一丝怜悯。但在跟孙子朱瞻基坐在屋顶上时,他又表现得像个脆弱的老人,这是亲情的流露。

一句“爷爷是万古不易的贼了”的台词,只有在这种场景才能从朱棣口中说出来。王学圻的表演眼中带泪,演绎生动自然。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另一场戏,当当唯唯诺诺的儿子当众忤逆质问时,王学圻又哭了,但他哭得很有层次。

先是大口喘气。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然后咬牙切齿。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眼眶已经红了,却还忍着眼泪。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最后气极反笑。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王学圻给我们表演出了朱棣的心态,从起初亲情涌上心头,竭力克制自己,到恢复不怒自威的帝王气质。不需要台词,面部肢体语言就已足够。

粗浅和细腻,通常也可以作为演技好与坏的分界。但并不是话越多、语速动作越慢才越细腻,细腻是微妙的细节,不能作为拖慢节奏的借口。

相反,越是好的演技,越能够精简其表演枝蔓,使得一般演员需要两三个表情动作才能表达的感觉,他能够仅仅用一个表情动作来完成。

而这个表情动作传递的信息,就比其他演员那两三个表情动作更加精准更加丰富。并且,有的时候,好演员会加入其他演员想不到或做不了的表情动作,来深化他的角色。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事实上对观众来说,演技的评价,很难有统一的客观标准。

比如刘烨,得过影帝,拿奖拿到手软,公认的一线男演员,实力在国际上也是得到承认的。但他在《老男孩》里的演技颇受争议,褒贬不一。

因为对个人来说,这是件非常主观的事儿,每个人品味不同,给出的评价也不一样。

但他们同时又有标准,好的演员,能把角色演活,让观众认为他们就是角色,让观众一起入戏。

年级大一些的观众,许多不记演员,只认角色。比如王刚饰演的和珅,提王刚,老年观众想不起来,一提和珅,恍然悟:“哦...和珅叫什么来着?”

李幼斌饰演的李云龙,把农民出身的军人演神了,提李云龙知道的人肯定比李幼斌多。

再拿皇帝专业户张铁林来说,许多人也觉得他演技比较固定,演谁都是一副吹胡子瞪眼的皇阿玛风格。

这其实不是演技不好,是角色不适合他们。

从演技上看,《庆余年》陈道明,和《大明风华》王学圻,谁更好?

硬要把陈道明和王学圻在《庆余年》和《大明风华》里的表演分出个高下,其实是件难以做到的事情。

我只能说,我觉得剧组的选择,实在非常正确。

好的表演就是把角色演得灵动鲜活,绝不刻板。演员会在角色原本设定的范围边缘,游刃有余的展现个性,你能通过他的表演,理解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而不是通过人设标签来了解这个角色。

王学圻和陈道明,就是朱棣和庆帝,这两个角色似乎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如果把他们交换一下,那都不行,不是那个味道。

最后推荐一下,《庆余年》不光电视剧不错,原著小说更精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链接查看。读过小说再回味电视剧里演员的演技,更加直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