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同樣是軍隊,禁軍到底是做什麼的?

同樣是軍隊,禁軍到底是做什麼的?


摘要:三衙禁軍歸皇帝直接領導,首先擔負著維護首都和皇帝自身安全的重要任務。禁軍作為地方軍隊鎮守地方。在軍情危急的時候,常常從中抽調部隊,用於補充正規軍,或者直接派遣禁軍協同正規軍作戰。南宋的主力作戰部隊主要集中在北邊邊疆地區,內部兵力短缺。


引言

南宋禁軍保留了部分北宋時期禁軍的軍事職能,三衙禁軍是南宋的主力軍之一,在南宋前期的對外戰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地方上禁軍不再是國家主力軍,但仍是維護地方穩定,鎮壓叛亂、捕捉盜賊的重要力量,戰爭爆發則用來補充正規軍作戰,為國家的對外戰爭也出了一份力量。


一、南宋主力軍之一——三衙禁軍


三衙禁軍歸皇帝直接領導,首先擔負著維護首都和皇帝自身安全的重要任務。例如在紹興七年(1137年),宋高宗一行來到鎮江府,下令:“權主管殿前司公事楊沂中以所部赴行在,詔沂中總領彈壓車駕巡幸一行事務。”主管殿前司公事楊沂中奉命統率所部前往行在,隨侍宋高宗南下。紹興八年(1138年),宋高宗從建康府出發,命殿前都虞候楊沂中、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解潛統率所部扈從。宋高宗高宗晚年,金主完顏亮南侵,下詔親征,任領殿前都指揮使職事趙密為行宮在城都總管,殿前司策選鋒軍統制張守忠為行宮在城都巡檢,馬軍司右軍統制兼權主管侍衛馬軍司職事張伃為行宮在城北巡檢,步軍司神勇軍同統制、權主管侍衛步軍司職事王存為在城南巡檢。可見重建的三衙是宋高宗用於維護行在安全的重要力量。


同樣是軍隊,禁軍到底是做什麼的?


兩宋的兵力部署在地域上都呈現出重北輕南的特點,大部分軍隊主力部署在北部邊防沿線,而南部邊防線則兵力較少。南宋的重兵主要把守在北線,重點保衛城市靠近與少數民族交界的東部,對天險的依賴加強,防禦重點主要分佈在沿江和四川等前沿重地以及臨安一帶,基本上放棄了邊界的另一天險——淮河防線。三衙作為南宋的正規部隊,具有徵戰防禦的作用,多次被派往這些防禦戰區參與防禦準備作戰。可見三衙禁軍作為與各支御前諸軍平行的三支屯駐大軍,日益壯大,作為重要的軍事力量之一,在南宋前期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宋高宗時期,三衙同屯駐大軍一起參加了數次大規模的對金軍事行動。紹興六年(1136年)二月,偽齊劉豫挾金人南犯,宋高宗下令張浚奔赴行在討論此事,針對戰爭形勢作了以下部署:詔張浚暫赴行在所奏事。


浚遂命京東宣撫使韓世忠自承、楚以圖淮陽,命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屯合肥以招北軍,命江東宣撫使張俊練兵建康,進屯盱眙。又請權主管殿前司公事楊沂中領中軍為後翼,命湖北京西招討使岳飛屯襄陽以圖中原,於是國威大振。

高宗命令韓世忠自承、楚進窺淮陽,劉光世進屯合肥,張俊進屯盱眙,岳飛自襄陽進窺中原。權主管殿前司公事楊沂中奉命帶領殿前司中軍開赴戰場,作為“後翼”協助以上軍隊作戰。“中軍既行”中的“中軍”指的就是殿前司,可見殿前司在戰爭來臨時奔赴前線作戰。


紹興六年(1136年)三月,當時張浚坐鎮淮南,想要渡過淮北向金國採取主動,向金與偽齊聯軍發動攻擊,並要求韓世忠率軍配合。韓世忠卻以兵力不足為藉口,要求撥張俊部下趙密協助,否則拒絕執行軍令。而張俊認為韓世忠不出兵是想吞併其部隊,同樣拒絕執行軍令。針對這種情況,宋高宗下詔:“江東宣撫司統制官趙密、巨師古軍並權聽殿前司節制。時都督張浚在淮南,謀渡淮北。”趙密和巨師古都聽從殿前司調遣,經過趙鼎向張浚分析說:“世忠所欲者趙密耳。今楊沂中武勇,不減於密,而所統乃御前軍,誰敢覬覦?當令沂中助世忠,卻發密入衛,俊尚敢為辭邪!”張浚命趙密和張俊部下的巨師古聽殿前司節制。因此可見宋高宗派遣三衙參與對金軍事行動,起到了平衡各方勢力,安定軍心的作用。


兩淮地區作為南宋江淮軍事防禦的重心,三衙禁軍被派駐到兩淮地區參與當地的戰爭防務,是兩淮地區軍事防禦體系中的一股“機動力量”。例如劉錡以侍衛親軍司將領身份,在紹興七年守合肥、紹興八年守京口,“九年,擺果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主管侍衛馬軍司。十年,金人歸三京,充東京副留守,節制軍馬。所部八字軍才三萬七千人,將發,益殿司三千人,皆攜其擎,將駐於汴,家留順昌。鑄自臨安沂江絕淮,凡二千二百里,至渦口,方食”。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宋孝宗初即位,未改元,下詔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張守忠將帶精銳官兵五千人前去淮西,“同王彥、王之望措置邊備”。


同樣是軍隊,禁軍到底是做什麼的?


九月十二日,下詔殿前司:“左軍全軍、馬軍司於前軍左軍內各差二千五百人,令劉源統押,步軍司差五千人,並前去揚州屯駐,聽江淮宣撫司使喚”。殿前司、馬軍司和步軍司部分軍隊,被調往揚州屯駐,聽候調遣,起到了戰爭防禦的作用。隆興元年(1163年),從殿前司調發“護聖馬軍差一千人騎,步軍差入隊二千人、不入隊一千人,往江淮都督府”,馬軍和步軍共有4000人前往江淮都督府駐防。隆興二年(1164年)七月詔令:“步軍司郭振全軍人馬於八月上旬擇日起發,”前去淮東屯駐。同年九月下詔:“殿司護聖馬步軍、神勇軍、策選鋒軍、前後右軍人馬,並行起發。候到,令淮東宣諭使錢端禮差殿前司前軍先次往揚州,右軍往真州屯駐。其餘軍馬,並於鎮江府聽候朝廷指揮。”殿前司護聖馬步軍等軍,到揚州駐紮,並命令郭振帶領的步軍司全軍屯駐在六合縣。又比如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三月,“戊寅,徙侍衛馬軍司戌建康。”


南宋政府十分重視兩淮地區的戰爭防禦,在這些地區駐屯了大量三衙士兵。南宋中後期,屯駐大兵和三衙禁軍已經衰敗,地方新軍和民兵成為南宋外戰的主要依靠力量。但是三衙禁軍在和平、戰時,仍舊會被派駐到兩淮各地,始終擔負著派駐各地駐紮、戍衛的任務。例如開禧二年(1206年),金兵渡過淮河,朝廷籌劃防守淮南防禦,雖然有馬軍司,

“及建康池州諸軍渡淮者七萬,及是招收僅得四萬,崈往揚州,部分諸將,悉三衙、江上軍民之兵,合十六萬一千四百三十一人,分守沿淮要害。”


但是這些三衙和禁軍不堪戰鬥,不及各地的民兵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大。而且兩淮民兵取得的功勞還遭到了官兵的嫉妒,“開禧用兵,禁旅多敗,而兩淮山水寨萬弩手率有功,特為官軍所嫉”,可見南宋後期三衙禁軍的對外作戰的能力下降了。在南宋後期宋蒙對峙階段,國防駐軍仍然主要駐守在沿江和四川等前沿重地以及臨安一帶。蒙古大軍在北部邊界沿線全線展開對南宋的進攻,北部邊防壓力越來越大,南宋北部國防危機加劇,軍隊數量迅速增加。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三衙的防禦作戰職能下降,臨安府“三衙馬步諸軍凡七萬餘,闕舊額三萬。若以川蜀、荊襄、兩淮屯戍較之,奚啻數倍于禁衛。三衙諸軍闕額嚴重,再無法與四川、荊襄、兩淮屯駐的軍隊相比較,可見南宋後期三衙禁軍的實力是逐漸喪失的。


二、地方禁軍協同作戰


禁軍作為地方軍隊鎮守地方。在軍情危急的時候,常常從中抽調部隊,用於補充正規軍,或者直接派遣禁軍協同正規軍作戰。南宋曾抽調以禁軍充任其他正規軍,“以兩川禁卒千人為成都府雄邊軍。”雄邊軍是南宋西川軍隊的名號。宋朝用西川士兵戍守黎州(今漢源),有邊事即調綿、梓所駐官兵討之,因為路遠不能按時到達。淳熙五年(1178年)乃抽調訓練成都的禁兵和九郡禁兵千人,組成“雄邊軍”。駐紮在成都,專門出戍黎州。


同樣是軍隊,禁軍到底是做什麼的?


宋孝宗時使用廂軍和禁軍補充吳璘的軍隊,王十朋知夔州時,向朝廷提出“廂、禁軍,貼吳璘正兵”有一定的危害。他認為:又夔峽為四川門戶,長江上游,正賴此曹守禦控扼,以壯天險之勢。然土狹人稀少,廂禁軍類多闕額,諸州每以招填不足為憂,重以出戍於夷陵,防秋於諸處者非一,所存無幾,若又役以牽駕,疲於往來,以無幾之卒伍,應無窮之馬綱,非惟耗費錢糧,妨廢教閱,正恐州郡空虛,因致意外之患,非細事也。因為夔峽(瞿塘峽)是四川的門戶,地處長江上游,是戰爭防禦的天險。但是地狹人稀,這裡的廂軍、禁軍闕額嚴重,各州經常為招不夠足夠的士兵補充闕額而擔憂。


這裡的軍事防禦的重要位置,如果調發軍隊去運送馬綱,不僅妨礙日常教閱,還會造成州郡防禦空虛,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要求停止調發禁軍運送馬綱。但是以廂軍、禁軍補充吳璘軍隊的一大危害就是減弱了禁軍和廂軍防禦地方的作用。宋寧宗時期,黃幹知漢陽軍時指出地方上設置有“禁軍,非獨以備使令,蓋將使之執干戈,以為攻守之用。”對他們進行訓練是為了鎮守地方,抵禦外敵作準備的,黃幹對禁軍的議論反映了南宋官員對於禁軍鎮守職能的認識。南宋屯駐大軍成為主力作戰部隊,地位等同於北宋的禁軍;南宋禁軍地位與廂軍相當,並接替了廂軍的部分職能,因此可知,在南宋時期禁軍和廂軍是共同鎮守地方的。南宋在與金朝和後來的蒙古接壤的邊境地區,屯駐了大量軍隊。這些軍隊大部分是屯駐大軍,但也包含有部分禁軍、廂軍。


例如前面所敘述的宋寧宗時期,據黃幹知漢陽軍時記載,當時各地駐紮有廂軍和禁軍,“以為攻守之用。”南宋地方禁軍雖然參與邊疆軍事防禦,但早已不是主力,主要是作為一種輔助性的力量參與其中,並不起決定性作用。這是因為禁軍相當於廂軍,作為役兵,缺少訓練,戰鬥力不強,只能作為輔助兵力,不能獨當一面。因此對禁軍在戰爭中的作用不能估計過高。兩宋立國,對周邊少數民族多采取守勢,雖然也出現過主動對外作戰的情況,但總體來說是以防禦為主,南宋禁軍對外軍事職能也是如此。禁軍的對外防禦職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與其他軍隊一起戍守邊疆,防禦外敵入侵;二是與其他軍隊一起直接參與對外敵的作戰。


三、對內鎮壓職能


南宋的主力作戰部隊主要集中在北邊邊疆地區,內部兵力短缺。兩宋均沒有發生過像唐朝後期那種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但小規模的反抗鬥爭時有發生。禁軍被當作內部主要鎮守兵力,執行對內鎮壓的職能,三衙平時屯駐在京城臨安,地方上一旦發生叛亂,常常被派往地方前去鎮壓。地方上設置各級巡檢:“掌土軍、禁軍招填教習之政令,以巡防捍禦盜賊。”地方屯駐的禁軍職能之一,就是在各級巡檢的帶領之下進行訓練、訓練以維護社會治安。禁軍守備地方,在出現盜賊作亂時,首當其衝的和其他軍隊一起直接參與鎮壓各種反抗鬥爭,通過執行這些職能,對維護南宋朝廷的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宋高宗在建炎二年(1128年)下令:“詔除依舊法差人兵外,權增差系將或不繫將兵一百人”,增設系將和不繫將禁軍,專門用於捕殺盜賊。同年六月宋高宗下令規定:“諸有強惡群盜州委通判,差近下禁軍,不得過三十人。若盜滿五百人,不得過二百人,滿千人、百人以上,劫掠州縣同,下文准此。不得過三百人,並量給器甲提舉擒捕。


同樣是軍隊,禁軍到底是做什麼的?


捕盜官捕逐入他界者亦同。”根據盜賊的人數派遣相應的禁軍,給予定量的武器裝備用於盜官捕逐入他界者亦同。”根據盜賊的人數派遣相應的禁軍,給予定量的武器裝備用於盜賊的捕捉工作。紹興十年(1140年),殿前司摧鋒軍統制韓京任廣東兵馬副總管兼任汀、漳、虔、吉州捉殺盜賊,負責剿滅劇盜謝花三及其黨羽。同年十二月,殿前司前軍統制王滋奉命緝捕“東陽縣魔賊”,宋高宗還特意下令不許濫殺百姓。紹興十四年(1144年),福建閩中何白旗起義進犯仙溪,宋高宗下令“髮禁旅三千以克”,命令殿前司將領餘名章帶領禁兵三千人平定了叛亂。同年八月,

“時海賊朱明熾甚,”命令馬軍司將官張守忠率軍前往福州討海寇朱明。紹興十五年(1145年),福建、廣東一帶有“管天下”、“伍黑龍”、“滿江紅”等幾夥劇盜,殿前司後軍統制張淵奉命處理漳、泉、汀、建四州的盜賊。紹興十七(1147年)年,殿前司遊奕軍統制成閔奉命到福建招降盜賊有功,等第補官。紹興十九年(1149),朝廷以廣東賊寇尚多,派遣殿前司摧鋒軍統制韓京任廣東馬步軍副總管,提舉漳、處、吉州捉殺盜賊併兼知循州,率軍駐防梅州、循州一帶,彈壓盜賊。


紹興二十年(1150年),知台州蕭振上奏朝廷,請求派軍助平海寇,殿前司水軍統制王交奉命前往台州協助平寇。江南西路多盜賊,特別是虔州的盜賊特別猖狂,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在平定之後特意將殿前司一軍留守當地鎮壓,“而本州禁軍嘗隨前總兵官程師回往來捕寇,頗勇,與進軍素不相下。”而江南西路本地禁軍常常出動捕盜,可見二者都是捕捉鎮壓盜賊的能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因為聽聞江州瑞昌軍和興國軍有盜賊擾亂百姓,殿前司奉命挑選統制一員、士兵一千人,前往江州駐防以彈壓茶寇。同年,知荊南府劉錡上言抱怨本地軍隊不足,無法全力鎮壓盜賊,要求朝廷派兵支援。宋高宗下令馬軍司:“差發官兵一千人、馬二百騎、衣甲器械全,赴荊南屯駐,彈壓盜賊。”派遣馬軍司官兵奔赴荊南屯駐,鎮壓當地的盜賊。紹興三十年(1160年)“殿前司差撥三千人前去江州駐札”,負責鎮守當地。禁軍還是平定地方叛亂的主要力量。


乾道元年(1165年)五月,湖南大旱,郴州宜章縣的農民李金髮動叛亂,朝廷派遣劉拱知潭州、湖南安撫使前去鎮壓。劉拱使用計謀,結連打敗起義軍,後來在追到莽山時,“賊黨曹彥、黃拱執李金以降。”在劉拱去平定郴州李金之亂時,廣東“循例”從諸州調撥禁軍:當李金、賴文政、陳峒侵犯之時,亦循例於諸州差撥禁軍各五十人。十四州、軍共七百人隨行督捕。惟本路提刑司既無舊例差撥禁軍。從其他地方調兵的原因,是廣東屯駐禁軍兵力不足,常常依賴附近的湖南、江西等路來支援。乾道六年(1170),起居舍人范成大上奏因為禁軍被佔役,“臨安府餘杭縣尉司弓手捕捉私鹽,勢力不敵,為所殺傷”,臨安府餘杭縣縣尉在在捕捉私鹽販子的時候,兵力不足屢次失敗,可見禁軍是捕捉打擊私鹽的重要力量。常德府經常出現茶農暴動,乾道七年(1171)常德府大旱,百姓民不聊生,出現暴動,宋孝宗下詔:“湖北安撫司勘量合差人數,於本路州軍系將不繫將禁軍內差撥。”派遣本地系將、不繫將禁軍鎮壓茶農暴動。


江州興國軍茶園大旱,因為往年出現過茶農造反的情況,因此權發遣隆興府龔茂良要求江州派遣官兵前去駐紮,“候來年秋熟日,依舊歸軍”以防不測,“令龔茂良斟酌合差人數,於本路州軍系將不繫將禁軍內差撥施行。”從本路的系將、不繫將禁軍中調出官兵屯駐江州興國軍,防止可能出現的茶農暴動。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郴州宜章縣的農民陳峒暗中發動起義,不久攻破道州的江華縣,桂陽軍的藍山縣、臨武縣,連州的陽山縣,“旬日有眾數千,郴、道、連、永、桂陽軍皆警”。變亂形式發展很快,情況十分危急,當時潭州知府王佐讓馮湛“選潭州廂、禁軍及忠義寨,凡八百人”,前去征討,王佐奉命會合諸路士兵,又命令隨後派來的鄂州軍與先前800人一起,分五路進攻起義軍,最終將起義軍全部平定。紹熙五年(1194年)朱熹任潭州荊湖路安撫使任內上言說:“系管潭州禁軍八指揮,並有揀中軍兵,幾及千人,”由通曉軍務的將官進行巡,因為荊湖路有產茶區,還與少數民族溪洞相連,經常會發生茶農和少數民族暴動,這裡的地區穩定,依賴本地禁軍來維護,“今邵州見被湖州猺賊侵犯,已調發本州駐札東南第八副將黃俊部兵,往山前把截”,猺人動亂侵入湖州,已經調發邵州駐東南第八副將黃俊帶領的禁軍前去鎮壓,而這支禁軍實力強盛,不負眾望。


宋光宗時期:“更於兩縣義軍內添差三十名禁軍,一十名通禁軍共五十名,建置隘鋪,捍禦夷漢”。在虔州的難溪灘和潧潭兩處夷人出沒的要道增添禁軍把守。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盜賊陳三槍從贛州發起叛亂,後來在許應龍的領導之下被平定,據記載:盜陳三槍起贛州,出沒江、閩、廣間,勢熾甚。而盜鐘全相挻為亂,樞密陳韡帥江西任招捕,三路調軍,分道追剿。盜逼境上,應龍亟調水軍、禁卒、士兵、弓級,分扼要害。陳三槍贛州叛亂,禍及江西、福建等地,氣焰猖獗,鐘相等人起兵相應。許應龍調發了水軍。禁軍一起,守住軍事要地,最終勝利平定了戰亂。


同樣是軍隊,禁軍到底是做什麼的?


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相繼暴發農民起義,叛亂的農民起義軍攻打邵武軍(今福建邵武),此時的邵武軍只有少量沒有戰鬥力的禁軍,“獨留斌將弱卒數百留城中”,只有禁軍將領胡斌帶領數百弱兵駐守在城中在叛軍攻到邵武軍,其他將領都帶領手底下的士兵逃亡的時候,只有胡斌“奮身迎戰,所格殺甚眾。”為保護普通百姓離開,帶領僅存的禁軍應戰,最終因為寡不敵眾被殺害。南宋的禁軍繼續承擔著鎮守地方,對內鎮壓維護社會穩定的軍事職能。三衙本身就具有對外防禦和對內鎮壓的職能,南宋朝廷對此有明確的認識,而且積極發揮著三衙的這項軍事職能,多次派三衙諸軍到各地駐防,一旦聽聞地方上,也是馬上派遣軍隊前去鎮壓。地方上禁軍作為州郡最為重要的軍隊,具有鎮守防禦的作用,是維護地方社會秩序正常進行的重要力量。對比禁軍對內鎮壓盜賊,對外參與作戰兩個方面的職能,雖然同樣對維護南宋朝廷的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對內鎮壓方面的功能更加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