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2020:稳字当头决胜第一个百年目标

2020:稳字当头决胜第一个百年目标

2020大势前瞻——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5)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问题多点交织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要坚定做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发展的韧性、潜力和创新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一步”作出坚实努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课题组

展望2020年,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特别是实体经济不振引发全球经济减速、金融风险上升。国内面临着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深化、制造业经营困难、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较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突出等问题。但我国经济具有超大规模性,调控政策仍有一定空间,扩大金融等领域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新活力,深化结构改革增加发展新动能,创新驱动拓展发展新空间。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利因素明显增多

(一)实体经济乏力引发全球经济减速和金融风险上升

不同于以往金融风险爆发冲击实体经济的传导路径,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进入下行周期,减速效应将进一步向服务业蔓延,2020年实体经济增长减速可能触发股市、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调整以及债务违约率上升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由此导致实体经济减速引发的全球金融风险上升,增大世界经济下行压力。

(二)贸易摩擦抑制全球投资和消费增长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引发全球贸易摩擦升级,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风险。由于经贸摩擦短期内难以根本性缓和,全球经济贸易增长动能趋弱,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不足,全球市场避险情绪上升,全球制造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开支将继续走弱。

(三)全球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空间有限

主要经济体在2019年中期启动新一轮降息周期,2020年将延续宽松货币政策取向,但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在弱化。同时,美国减税刺激作用逐渐消退后,IMF等国际组织呼吁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受赤字和债务规模上限的制约,预计2020年各国财政政策空间有限。

(四)先行指标预示着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

从先行指标看,2019年10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为49.8,连续6个月在荣枯线以下;2019年10月,OECD综合领先指标已回落至99.1,创2009年9月份以来近10年新低。从机构预期看,2019年10月,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2019年和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0%和3.4%,较当年春季报告下调了0.3和0.2个百分点。

国内经济发展基础坚实

(一)多领域开放举措加速落地,增强发展新活力

近期,我国在深化制造业开放、加快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开放、完善对外开放法律法规体系和更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一是按照“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的原则,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涵盖信用评级、理财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金融机构类别,以及涉及放宽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和准入门槛、缩短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过渡期时间等方面。二是新布局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自贸试验区吸收外资集聚带动效应明显。三是全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大力强化执法,杜绝强制技术转让,完善商业秘密保护,依法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四是大幅缩减负面清单,推动制造业、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我国在不断向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开放迈进,并通过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举措落地,将为经济增长增添更多活力。

(二)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塑造发展新环境

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上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大幅提升,位列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显著的经济体第三名。2020年1月1日,《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总之,外商投资和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有助于激发我国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塑造发展新环境。

(三)供给体系不断优化,壮大发展新动能

当前,面对全球科技变革加速推进的新形势,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高,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逐步向中高端迈进。总之,我国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供给体系不断优化,新动能快速壮大。

(四)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拓展发展新空间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消费环境不断改善,互联网革命破除二元结构短板,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会不断加强。总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可以有效应对严峻复杂外部环境的冲击,拓展发展新空间。

国内两难多难问题交织

(一)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依然存在

一方面,已征关税的后续影响存在,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另一方面,贸易摩擦存在向科技乃至金融等领域延伸的可能性。我们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美方试图通过贸易摩擦收取关税利益并让制造业回流美国,通过制造科技摩擦重构全球产业链,遏制中国创新活力。

(二)制造业面临困难增多

一是制造业企业经营成本较高。二是发展信心受到冲击。三是制造业技改投资多以节能、环保、安全改造项目为主,带有一定的被动性,而设备工器具更新改造投资不足,对提升产成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促进效果不大。四是内外部需求不旺。

(三)部分领域就业压力有所上升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整体延续稳定态势,但部分领域就业压力有所上升。从大数据监测情况看,自2019年3月份以来我国企业互联网招聘数量大幅收缩,制造业企业招聘意愿最为低迷,天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企业招聘形势严峻。就业压力上升的主要领域包括:外向型部门就业压力显现;淘汰落后产能部分地区失业风险仍然较大;智能应用导致低端技术岗位数量缩减;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四)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突出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显著放缓和财政支出保持较快增长现象并存。值得注意的是,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更为突出。一些地区“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刚性支出增长较快,财政收支压力尤为严峻。

(五)债务问题仍有隐忧

一方面,企业债务风险加大。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存困难增多的情况下,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债券违约情况有所增多,债市风险趋于上升,给后续企业债市融资增加了更多困难。另一方面,到期债务风险问题突出。在当前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收支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到期债务风险问题突出。

2020年我国主要经济目标预测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问题多点交织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要坚定做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发展的韧性、潜力和创新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一步”作出坚实努力。

(一)生产侧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工业生产波动下行。在总需求难有明显好转、企业效益不佳、经营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下,工业生产将延续波动下行态势。当然,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能有望继续快速成长。预计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3%左右。服务业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一是《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将在支持传统服务行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商直接投资呈现较快增长态势,特别是对金融业投资意愿较强,为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初步预计,2020年服务业生产增长6.9%左右。

(二)需求疲弱态势有所缓解

投资增速将温和回落,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一是在连续多年减税降费政策逐步显效、营商环境大幅改善、企业融资环境转向宽松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制造业投资增长状况有望回暖,但增长脆弱性仍然较强。二是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压力,开发商融资渠道收窄,企业到位资金趋势性下行,房地产企业拿地和建设更趋谨慎,房地产投资增速将趋缓。三是地方政府专项建设债券有望继续加码并加快发行,考虑到所筹资金可以作为基建项目资本金,将会撬动更多资金进入基建领域,基建投资增速有望稳中回升。预计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5.0%左右。消费平稳增长,超预期下拉因素有所缓解。在促消费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就业和收入形势总体稳定、消费短板加速补齐等有利因素支撑下,消费需求将保持总体平稳运行。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坡的影响逐步消除,各地衔接政策进一步明确将缓解国五国六标准转换带来的观望情绪,汽车消费将触底企稳,对消费的下拉作用趋弱。此外,商品零售价格涨幅将较2019年有所提高,支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但是,就业承压、高负债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仍然存在、消费供给短板尚不能满足新需求、服务消费发展不规范等问题给消费平稳增长提出较大挑战。预计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左右。出口压力较大,贸易摩擦影响依然存在。全球经济仍将延续下行态势,外部需求不旺,特别是贸易摩擦的后续影响逐步显现,我国出口面临较大压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进口需求难以明显改善。预计2020年美元价外贸出口将下跌3.0%,进口将下跌5.0%左右。

(三)物价水平延续分化格局

肉价继续推动消费价格,核心通胀呈趋弱态势。一是社会总供求关系依然宽松、货币流动性不会“大水漫灌”,居民消费价格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核心CPI存在进一步走弱态势。二是粮价保持基本稳定。粮食产量连续丰收以及库存较高等因素抑制粮价上涨,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稳定有助于消费价格稳定。三是全球经济面临疲软态势,石油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难以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四是生猪市场供需矛盾将会持续,2020年上半年供给冲击造成的猪肉价格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到下半年后将有望逐步缓解。综合来看,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回升,初步预计2020年CPI上涨3.5%左右。工业品价格将延续下滑走势。内外需仍面临下行压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维持稳中趋降运行态势,企业家通胀预期有所回落,钢铁和建材价格缺乏坚实增长基础,工业品价格尚不具备反弹的支撑条件,综合考虑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影响,预计2020年PPI将下跌1.2%左右。

稳字当头,决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

(一)稳字当头,全面做好各项经济工作

坚持稳字当头,将“稳”贯穿于收官之年始终。

首先,工作总基调继续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稳经济、稳社会、稳政策、稳预期,在稳的基础上,持续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提质增效。

其次,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没有稳定,经济转型关键期的各类社会矛盾可能凸显,不仅经济建设可能遭遇波折、改革遭遇坎坷,而且民生福祉可能会受到损失。要完善和强化“六稳”举措,从稳就业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多措并举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不仅要稳定就业总量完成既定目标,更要通过改善就业结构,精准施策推动就业质量的提升,发挥出我国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优势。突出抓好大学应届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特别是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从稳金融看,既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也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功能。从稳外贸看,面对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显得尤为重要。从稳外资看,要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推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增长。从稳投资看,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切实增加有效投资,稳定基建投资,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从稳预期看,既要做好预期管理,持续提振市场信心,调动投资者、消费者的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也要全面落实好各项政策举措,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真正稳定市场预期。

此外,还要稳房地产、稳物价、稳杠杆、稳步提质等。房地产调控新增“三稳”要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建立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20年房地产市场的主要任务集中在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等与民生相关的举措,这些都是支持合理住房消费的表现。2020年,因猪肉价格引致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将有所上升,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金融风险有所缓释,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去杠杆”逐步转向了“稳杠杆”。在处理经济增速和质量的关系上,要保持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二)理念先行,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超过14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16.6%左右。但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进程尚未完成,人均GDP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提升潜力。“发展仍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我国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是必要的,必须要保持就业基本稳定和民生不断改善。

高质量发展是在保持适度增长基础之上,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我们追求的是科学发展,是符合新理念的发展。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的关键,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收官之年,各地区各部门应当更加深刻地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克服“本领恐慌”,摆脱“路径依赖”,努力找到做好经济工作的抓手和关键。比如,要崇尚创新,切实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又如,要厚植开放,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都要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广阔的格局来筹划部署经济工作。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哪个方面做得不到位,发展都会受到影响。2020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内外部风险挑战,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要解决好发展问题、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也不能为了增长而放松了对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折,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只有科学落实、统筹推进,才能让新发展理念真正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政策协同,宏观调控政策形成合力

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面对当前政府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在战略性和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通信网络、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以及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方面,仍有较大投资空间。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与以往仅强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其范围和工作力度将更大。并且,首次提出“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这就是要大银行业务向基层延伸,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等方面入手,在支持民营小微企业、“三农”等方面,充分发挥大银行先天的客户存款多、资金成本低等优势。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这是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的具体体现,统筹多领域政策措施,有利于各部门及利益相关方在制度框架下共同解决发展问题。

(执笔: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邹蕴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