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古稀老人与宾阳彩架的一生情缘

多彩非遗 | 古稀老人与宾阳彩架的一生情缘

“什么水面打跟斗咧,哎撩撩罗;什么水面起高楼哎,哎撩撩罗……”在宾阳县宾州镇文化站非遗展厅,一曲电影《刘三姐》里的山歌悠扬飘入耳朵,只见展厅内矗立着一台造型精美的歌仙刘三姐彩架,美丽的刘三姐站立在阿牛哥手中的金色鲤鱼上,嘴里哼唱着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

制作这台彩架的工艺师傅磨长永今年已79岁高龄,虽已近耄耋之年,但老人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介绍:“彩架艺术是一门魅力独特的民间艺术,它不仅展示视觉上的惊艳,更传递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彩架传入宾阳100多年

不断融合民间文化技艺

据磨长永老人介绍,宾阳彩架于1874年由广东佛山武举人李若珠移居其妻谭氏家时传入,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宾阳彩架,初传入时谓“游色架”,俗称“游彩架”,简称“彩架”,以人抬或推行的方式游行。

多彩非遗 | 古稀老人与宾阳彩架的一生情缘

宾阳游彩架活动。

彩架以木或铁质制板桌为载体,采用内外技巧与造型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一组经过巧妙装扮的男女幼童,固定在方桌板的上中下、左中右等不同位置上,为人们展演一组古今故事人物形象造型。

当年彩架一传入,就与本地八音文武场音乐及舞龙舞狮等民间技艺融合。近年来,彩架又加入了炮龙节活动,使这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得到了完美结合,为宾阳的节庆增添了更多喜庆、热烈的气氛。

磨长永与宾阳彩架结缘

作品深受民众喜爱

早在1946年,磨长永就与宾阳彩架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外婆家在宾阳县三联街,我就是在三联街上长大的,直到1959年才离开。逢年过节,三联街必定举行彩架游行,那时候觉得彩架很神奇,不明白那些参与彩架表演的孩子如何稳稳当当地站在这么高的模型上。”忆起童年见闻,磨长永十分兴奋,“当时我对制作彩架的师傅充满了崇拜。”成年后,磨长永到宾阳县文化局工作,从事道具制作,对民间文化艺术有了更直接的接触。

多彩非遗 | 古稀老人与宾阳彩架的一生情缘

磨长永制作的宾阳彩架成为当地群众举办民间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道民俗文化大餐。

1990年,南宁地区首届民族艺术节在宾阳县举行。磨长永在师傅周礼的指导下,开始制作彩架并参加那届民族艺术节的展演。“展演那天,我和师傅制作的彩架抢尽风头。因为彩架具有空中优势,群众远远就能欣赏到,纷纷赞叹。”磨长永说,彩架的魅力让他感到非常自豪。从此,磨长永成为一名彩架制作工艺师傅,这一做就是29年。

难能可贵的是,磨长永至今无惧年高,坚持研究这项民间文化技艺,并潜心创作。他创作的彩架以老窍、铁血昆仑关、刘三姐等民间故事传说和优秀人物为题材,由于做工精美、造型生动,深受群众喜爱,他曾携彩架作品远赴海南、台湾等地演出,开展民俗文化交流,广获好评。

寂寞而坚定的非遗传承人

致力传承发扬彩架技艺

多年的研究与创作,彩架艺术早已深深融入磨长永的血脉中,激励他传承好、弘扬好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磨长永说:“彩架已经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宾阳的骄傲。彩架在新时代要坚持创新,不断适应群众的审美需求,才能具有更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传统彩架只有3米高,磨长永将之升到3.7米;传统彩架只有静态表演,磨长永给它加入声、光、动技术,让彩架更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传统彩架只是作为真人展演道具,磨长永则按真人演员1∶1比例制作模特安放在彩架上,让彩架走进非遗展厅。磨长永日夜琢磨,苦心钻研,不断满足群众的观赏需求,让彩架真正走入群众的文化生活。

多彩非遗 | 古稀老人与宾阳彩架的一生情缘

一台名为《哪吒伏魔》的彩架在展演,一名小孩被装扮站在另一名小孩手执的道具大刀上。

“我今年已经79岁,因为没有传人,彩架的设计、服装制作、道具采购、模型制作全是我一人经手。艺术的创作充满寂寞,耗时长,考验耐心,缺乏经济利益,年轻人对彩架制作已经不感兴趣,很难找到传承人。”磨长永长叹一声,扶着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一座关于“穆桂英挂帅”的彩架,仔细检查每个接口是否牢固。

“这次我设计的彩架把小演员的年龄放宽到9岁,这样表演起穆桂英来会更传神。”磨长永谈到关于彩架创作的新点子,总是很兴奋。

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手艺、设计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非遗传承,有人黯然离场,有人迎难而上。彩架作为一项非遗文化,其传承前路漫漫,道阻且长,磨长永表示,他愿意迎难而上,在青少年群体中培养非遗传承人,传承发扬好彩架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

多彩非遗 | 古稀老人与宾阳彩架的一生情缘

—END—

综合整理: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