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韓非把變法的事看得太透徹了

閱讀韓非的《孤憤》,有一種於睡夢之中被一盤冷水當頭淋下,猛然驚醒的感覺。腦海裡浮現著被五馬分屍的商鞅,渾身插滿弓箭的吳起,在菜市口被問斬的戊戌六君子……

變法可以說是非常危險的事,因此,歷史上的變法大多都是以失敗收場。變法失敗的後果往往十分慘烈,輕則身死族滅,重則國破家亡。但有時候國家不變法又不行,因為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進步,舊有的生產關係無法再適應先進的生產力發展,國家不變則亡。所以如果變法,很可能會失敗,但不變法,國家一定會滅亡。

韓非集法家“法,術,勢”三派於一身,是戰國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清析的看到變法的艱難和危險,想讓後來變法者少走一些彎路,少一些犧牲,多一些變法成功的可能,於是創作了《孤憤》。(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做《孤憤》。)文章清楚的預示著變法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危險,揭露了權力運行的奧秘,實為變法者必讀之文章。

韓非把變法的事看得太透徹了

首先,但凡變法大多會對利益進行重新分配,有得就有失,那些既得利益被損害的保守勢力勢必會反對變法。正所謂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所以變法往往意味著爭鬥的開始。(智法之士與當道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因此,變法之人千萬不要心存幻想,以為變法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就可以順利的推行。當年,李鴻章訪問德國的時候,曾專程去拜訪鐵血宰相俾斯麥,向他請教該如何變法改革。俾斯麥對李鴻章說:“軍隊決定一切,只要有軍隊就行。兵不在多,哪怕只有5萬人,但要精。”

唉!俾斯麥真是明智,深知政治鬥爭之奧妙。如果當時清政府有一個像俾斯麥這樣的變法之士主持變法,或許中國就不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了。反觀中國的戊戌變法,光緒皇帝乳臭未乾,有皇帝之名,無皇帝之權。康有為一個舉人,官都沒當過幾天。梁啟超譚嗣同等大多是熱血青年。就這樣一幫年輕人,憑著一腔熱血,就想變法,拿什麼去跟老奸巨滑的保守勢力鬥,老佛爺一個命令下來就令維新派土崩瓦解了。所謂“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維新派這幫未經歷煉的年輕人根本就不明白他們的當務之急不是先變法,而是先掌握軍政大權,尤其是軍隊。槍桿子才能出政權。

韓非把變法的事看得太透徹了

其次,對比一下保守勢力與變法勢力就會發現,保守勢力往往十分強大,他們有權有勢有財有人有名。而變法勢力往往缺乏根基,勢單力孤。如此態勢之下,變法之士的命運豈不危險。(資不必勝,而勢不兩存,法術之士焉得不危?其可以罪過誣陷者,以公法誅之!其不可以被以罪過者,以私劍窮之!)

變法者本身要守法才能服人,讓別人去守法。但保守勢力可不會給你講這麼多,明的不行就來暗的。商鞅在秦國主持變法二十多年,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他使貧弱之秦國一躍成為強國,卻在孝公死後,被誣告謀反,最終被新君車裂。法家大才,身首異處,實在令人痛惜心寒。

縱橫家蘇秦在齊國時,幫助齊國進行變法,因此觸犯了齊國老世族的利益,被刺客暗殺。蘇秦重傷未死之時叫齊王以反間的罪名把他的身體車裂並懸賞行刺之人。齊王依計而行,誅殺了兇手。蘇秦快死了都能報仇,計謀實在利害。商鞅與蘇秦,一個死於公法,一個死於私劍。由此可見,變法者一定要注意防備政敵的明槍暗箭。

韓非把變法的事看得太透徹了

第三,變法即使困難重重,危機四伏,但變法之士仍死不旋踵代有人出。套用儒家的一句名言,明之不可為而為之。變法之士為了變法圖強不畏生死,不懼犧牲,真是大智大勇。他們寧變法而死,也不願苟活於腐朽之邦。面對孤存孤戰的變法之士,君主要保護他們,信任他們。君主唯有保護和信任變法大臣,變法才能推行下去。(變法之難,要在君主,君主不明,國之不亡者鮮矣!)

北宋時,國內面臨“冗官,冗兵,冗費”,不堪重負,國外又有北遼西夏虎視眈眈,國家已到了不改革無以為繼的地步。於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因為變法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招致許多人的反對,宋神宗亦有所動搖,於是罷免了王安石。變法大臣,首重威信,一個被罷過官的人又怎能再推行變法呢?比起秦孝公舉國託於衛鞅,宋神宗甚至做不到信任王安石,甚至覺得王安石的宰相權力過大威脅到了皇權,王安石變法又豈能不敗?說北宋始亡於王安石變法或有一定的道理,但說北宋始亡於王安石那絕對是荒謬!反對者遍佈朝野,君主又不信任和支持變法大臣,變法不失敗是不可能的。(主有大失於上,臣有大罪於下,索國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韓非把變法的事看得太透徹了

兩千多年前的韓非呀!你的思想為何如此的先進深刻,燭照古今!光是一篇《孤憤》已令我久久沉思,一整部《韓非子》又該是何等的博大精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