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致敬!鞍鋼崢嶸歲月的見證者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鞍鋼的工業遺產群見證了新中國民族工業的振興和輝煌成就,展現了“為工業中國而鬥爭”的新中國第一代鋼鐵工人的精神風貌以及為我國建設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科技價值和經濟文化價值。在國家工信部組織的全國工業遺產申報中,鞍鋼多項工業遺產入圍國家名錄。

讓我們向這些鞍鋼崢嶸歲月的見證者,致敬!

昭和制鋼所運輸系統辦公樓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1918年建成,南北長100米,東西寬20米,高35米,面積2000平方米,為三層鋼盤混凝土結構,樓內為水磨石地面。該系統主要承擔鞍鋼原燃料輸入、產品輸出及部分主體廠礦工序鏈接任務,是鞍鋼生產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沿革

1918年建成,作為昭和制鋼所運輸系統辦公樓。

1949年,作為鞍山鋼鐵集團公司鐵路運輸公司機關樓恢復生產,並建立會議制度、裝卸制度等26項管理制度。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處根據運輸部給毛澤東主席寫的報喜信,來信嘉勉運輸部提前40天完成全年運輸任務。

1952年,成立運輸部機車廠和車輛廠。

1958年,運輸部首次試驗成功大型電氣機車。

該樓現為鞍山鋼鐵集團公司鐵路運輸公司辦公樓。

昭和制鋼所迎賓館舊址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該館建於20世紀30年代,建築整體呈“⊥”形,東西長50米,南北寬48米,高約7米,建築面積2350平方米。該建築地面二層,地下一層,為磚混結構。建國初期,在東山賓館建成之前,該館為中央領導人視察鞍鋼時的住所,1986年正式改為鞍鋼老幹辦,為老幹部活動使用。

歷史沿革

1930年,昭和制鋼所迎賓館建設落成。

1949年,鞍鋼開工時,朱德、董必武、林楓、李富春等國家領導人均在此住過。

1949年,朱德在這裡為鞍鋼題寫了廠名。

1960年,作為鞍山市委常委會議場所。

1986年,正式改為鞍鋼老幹辦,供老幹部活動使用。

井井寮舊址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建成於1920年,由“東京建築會社”建造,佔地面積3163平方米。建築屬俄式風格,磚混結構。地下一層,地面主體高三層,四層是位於坡屋頂內的閣樓。該建築平面呈等腰三角形,內呈一座六邊形大廳,兩側是房間的設計。井井寮當時是日本職員宿舍,解放後,被作為鞍鋼第一職工宿舍使用。上世紀90年代,改為商業出租使用。2009年7月,該處被鞍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0月確定為遼寧省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20年,由“東京建築會社”建造,是日本職員宿舍。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由國民黨軍隊接管。

1948年2月,鞍山解放後成為鞍山鋼鐵公司第一職工宿舍。

1990年,成為移動通信產品市場,商務出租。

2009年7月,成為鞍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10月,被評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昭和制鋼所本社事務所舊址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該建築於1933年建成,俗稱“大白樓”。整座建築坐北朝南,磚石混凝土結構。佔地面積約為1900平方米,建築面積9327平方米。該建築是日本侵華時期在鞍山建制鋼所時的辦公樓,當時稱“本社”,解放後作為鞍鋼公司辦公樓,後作為鞍山鋼鐵辦公樓一直使用至今。

歷史沿革

1933年4月,日本政府批准昭和制鋼所正式營業,昭和制鋼所本社事務所為當時辦公樓。

1933年6月25日,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到昭和制鋼所視察,曾親臨本社事務所辦公樓。

1946年4月,國民黨嫡系部隊第六軍佔領鞍山,接管昭和制鋼所本社事務所。更名為“大白樓”,成為機關辦公樓。

1948年2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縱隊接管“大白樓”。

1949年7月9日,鞍山鋼鐵公司在“大白樓”前舉行盛大莊嚴的開工典禮,宣佈新中國的第一個大型鋼鐵企業正式開工。

1950年,鞍鋼根據工作需要,在原三層樓的基礎上加蓋一層,現為四層。

1986年4月30日,孟泰塑像落成揭幕式在鞍鋼大白樓前隆重舉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為孟泰塑像題詞“孟泰精神永放光芒”。王鶴壽、呂東為塑像揭幕,孫奇、陳秉權、戚元靖等發表講話,併發行孟泰紀念幣一枚。

2014年10月,申報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昭和制鋼所研究所舊址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該研究所建於1933年,建築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築整體呈“∟”形,俗稱“拐把樓”,地面四層,地下一層,均為磚混結構。窗戶為日式建築特有的小窗。現作為鞍鋼技術中心附屬樓使用。

歷史沿革

建於1933年,作為昭和制鋼所實驗室使用。

1949年解放後,作為鞍鋼技術中心實驗樓使用。

1952年10月,蘇聯專家羅仁到鞍鋼技術中心檢驗室工作。

1953年,在蘇聯專家羅仁的幫助下,建立了我國第一支大型鋼錠模設計隊伍,試製的耐崩裂性鎂鉻磚獲得成功。

燒結廠辦公樓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建於1925年,樓體呈東西走向,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為二層磚混結構的俄式建築。曾是日偽時期的醫院,建國後,成為當時鞍鋼燒結總廠辦公樓,而今是鞍鋼保衛部(人民武裝部)的辦公樓。

歷史沿革

建於1925年,為二層磚混結構的俄式建築。

1933年,日本人改作“鞍山滿鐵醫院”。後為又陸續成為日本人辦學的“公學堂”、日本炮兵部隊駐軍等場所。

1949年,作為鞍山建築公司和築爐公司共用辦公場所。

1957年,作為鞍鋼燒結總廠辦公樓。

2001年7月,鞍鋼燒結總廠和鞍鋼鍊鐵廠合併組建為鞍鋼鍊鐵總廠,原燒結總廠的辦公人員搬遷到鍊鐵總廠辦公樓。

2002年,鞍鋼保衛部遷至此樓使用至今。

煉焦總廠北部備煤作業區門型吊車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1918年由德國布萊海特公司製造,二戰結束後被前蘇聯作為戰利品拆卸後運回國內。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將其贈送給鞍鋼。2014年由於技術改造,從此這兩臺門型吊車結束了歷史使命,這兩臺門型吊車為鞍鋼服務了58年,為鞍鋼建設作出巨大的貢獻。

歷史沿革

1918年由德國布萊海特公司製造。

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將其贈送給鞍鋼。

1956年,安裝門型吊車、推土機等機械設備。

195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

1958年11月,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被分配到鞍鋼化工總廠成為一名推土機司機,在門型吊車下工作了10個月。

2014年,由於技術改造,門型吊車完成了歷史使命。

鞍鋼東山賓館建築群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總體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主樓始建於1952年,1953年正式交付使用,建築群由主樓及一號樓、二號樓、三號樓、貴賓樓等組成。當時是為前蘇聯專家修建,所以部分樓體有前蘇聯濃郁的異域風格,舉架比正常的樓高出許多,樓內也相當寬敞。自建成以來,見證了鞍鋼工業發展的歷程,曾多次接待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國家領導人和外國元首,是四星級賓館,現仍在使用之中。

歷史沿革

主樓始建於1952年,1953年正式交付使用。

1953年至1960年用於接待前蘇聯專家。

1954年,接待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緬甸總理吳努、印度總理尼赫魯。

1955年,接待印度尼西亞總理可裡·沙斯特羅阿米佐約、捷克斯洛伐克副總理揚剋夫卓娃。

1956年,接待老撾國王首相富馬親王、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

1957年,接待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伏羅希洛夫。

1958年,接待了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朝鮮勞動黨中央總書記金日成。

1961年,蘇聯專家撤離後改名為東山賓館。

1、2、3號樓均始建於1960年,1962年根據周恩來總理指示,封存未用。

1976年,1、2號樓作為鞍鋼情報研究所使用,3號樓用於賓館使用。

1985年,經過清理,作為賓館使用。

1100mm初軋機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原屬昭和制鋼所時期留下的第一初軋廠,1938年,投入生產。1978年12月,被鞍鋼公司命名為“英雄軋機”。2002年10月,大型廠安裝了經過改造的1100mm初軋機,該軋機為二輥可逆軋機。現位於大型廠800生產線上軋製軍用鋼板。

歷史沿革

1938年,投入生產。

1978年12月,被鞍鋼公司命名為“英雄軋機”。

2002年10月,大型廠改造1100mm初軋機為二輥可逆軋機。

1150mm初軋機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原屬解放後上世紀50年代由蘇聯援建的第二初軋廠,1956年5月1日,竣工投產。1978年11月,被鞍鋼公司命名為“功勳軋機”。2001年12月,被安裝在原大型新線上。現位於大型廠軌梁生產線,多用其軋製軍用鋼板。

歷史沿革

原屬解放後上世紀50年代由蘇聯援建的第二初軋廠。

1956年5月1日,竣工投產。

1978年11月,被鞍鋼公司命名為“功勳軋機”。

2001年12月,被安裝在原大型新線上。

老式石灰豎窯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該豎窯建造於1925年,由日本黑崎窯業修建,主要用於生產燒結用冶金石灰。老豎窯總高度19.3米,窯體內徑3.2米,有效利用容積為85m3。2014年9月被氣燒豎窯替代後“退役”。

歷史沿革

1925年,由日本黑崎窯業修建。

老豎窯於1980年和1985年進行了兩次較大規模的改造。

2014年9月,被氣燒豎窯所替代,2014年10月15日拆除。

2015年5月,遷至鞍鋼集團博物館,成為館藏文物。在89年的生產中,累計生產石灰4400萬噸。

2017年4月,被推薦為國家二級文物。

昭和制鋼所1號高爐舊址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該高爐於1917年,由中日合辦的振興鐵礦無限公司開始興建,1919年4月29日竣工投產。高爐佔地約300平方米。2005年8月,該高爐熄火停爐,後搬遷至鞍鋼集團博物館。

歷史沿革

1917年4月,舉行施工奠基式“地鎮祭”。

1919年4月29日,竣工生產,標誌著鞍山制鐵所正式投產。

1921年11月,休風停爐。

1924年10月,強化高爐爐底結構,第二次點火生產。

1930年3月,1號高爐大修。

1932年6月,1號高爐第三次點火投產。

1986年4月,1號高爐被冶金部評為全國重點設備。

1998年8月,1號高爐中修,爐身五代以上改用烏克蘭模塊冷卻,屬國內首次應用。

2005年8月,該高爐熄火停爐,並開始拆除。

2014年3月,一號高爐遷至鞍鋼集團博物館,與鍊鐵廠二燒廠房融合一體,成為鞍鋼集團博物館主要景觀。

401號電力機車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1939年,由日本芝浦株式會社生產,型號BD-1,主要承擔向高爐運送焦罐任務。1948年,該電力機車曾用於鞍鋼歷史上著名的搶運器材鬥爭。2007年下線停用。

歷史沿革

1939年,由日本芝浦株式會社製造。

1948年,解放鞍鋼時,該電力機車曾用於搶運物資。

2007年,停止使用。

2015年5月,遷至鞍鋼集團博物館。

建設者(XK51)機車車頭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美國廠家生產,屬輕型機車,機車長8.27米,高3.3米,寬2.9米,自重48噸,完全用鉚釘固定,右舵駕駛,出廠時被命名為“伊阿華州達文波特市建設者號”。1919年,被運到中國,先後在香港、上海等地用於運輸。日偽時期,轉到鞍山制鐵所“服役”,隸屬於昭和制鋼所運輸系統。

歷史沿革

1919年,被運到中國。先後在香港、上海等地用於運輸,在日偽時期轉到鞍山制鐵所“服役”。

1949年解放後,歸屬於鞍鋼鐵路運輸公司,曾在平爐下運輸鋼渣。

1952年,鐵運公司機車廠成立,資產歸機車廠。

1988年,停止使用。

1993年,正式封存。

2004年,陳列於鞍鋼鐵路運輸公司大樓門前。

2014年8月,遷至鞍鋼集團博物館成為展陳景觀。

2017年4月,被推薦為國家一級文物。

2300mm三輥勞特式軋機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1937年出廠,1938年5月正式投產,是中國第一套三輥勞特式中板軋機。該軋機採用前後擺動臺升降式往復軋製鋼板。在65年的生產中,累計軋製中板1522.32萬噸。該軋機軋製的產品曾用於武漢長江大橋和解放牌卡車,在共和國的建設和鞍鋼發展進程中功勳卓著。

歷史沿革

1937年出廠,1938年5月正式投產。

1954年,為武漢長江大橋試軋不等邊角鋼成功。

1956年,生產的鋼板用於製造我國第一臺解放牌汽車。

1959年,軋製的鋼板用於製造國產化59式坦克。

1963年,軋製南京長江大橋所用橋樑鋼板。

2003年6月15日,該軋機“退役”。

2015年5月,遷至鞍鋼集團博物館。

鞍鋼憲法

致敬!鞍钢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項目簡介

1960年3月22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轉發的《鞍山市委關於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回覆批示中,首次提出“鞍鋼憲法”。在這近600字的批語中,毛澤東確定了“兩參一改三結合”等社會主義工業企業管理的重要原則,對於探索社會主義工業企業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將“鞍鋼憲法”中的“兩參一改三結合”的內容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組成部分。

歷史沿革

1960年3月22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轉發的《鞍山市委關於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回覆批示中,首次提出“鞍鋼憲法”。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將“鞍鋼憲法”中的“兩參一改三結合”的內容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組成部分。

資料均由鞍鋼集團博物館提供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268,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