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陳省身關於數學教育的談話

編者按:本文為2004年張奠宙先生對陳省身先生的採訪,如今兩位先生都已作古,但是他們關於數學教育的談話,今天聽來仍然是金玉良言,沒有過時。陳省身先生肯定並鼓勵了中國的中小學數學教育,他提醒我們不要學美國,他鼓勵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引導,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文章原載於《數學教學》2011年第10期,好玩的數學獲授權轉載,在此感謝。

採訪者 | 張奠宙

受訪者 | 陳省身

時 間 | 2004年

張:您 93 歲高齡,還在研究世界性的難題,您為何能做到這一點呢?

陳:我喜歡數學,也只會做數學。我不會欣賞音樂,不喜歡體育,也不太會做實驗,所以只好讀數學,做數學,終老一生。

張:這麼說,人不可以要求得太全面,應該發揮每個人的長處才是。反過來,是不是也不應該要求每個人都學好數學呢?

陳:我想也是。錢鍾書的數學很差,可是依然是大學問家。有些孩子很聰明,善於動手,又有藝術天賦,何必拿數學來苛求他呢?

張:可是,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把數學當作中小學的必修課,也是考大學的必考科目。

陳:那當然。要求人全面發展是一種理想,從多方面培養人也是對的。只是不能用一把“理想”的尺子要求所有人。中國的教育古訓是“因材施教”,現在中國的教育太注重“分數”,人人用“總分”來衡量。就像舊時科舉一律拿“八股文”的寫作來選拔人才,不大合理。不拘一格選人才,讓孩子自由地發揮才能,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張:大多數人懂得一些必要的數學,也是我們的目標。

陳:數學是很有意思的科學。所以我給孩子作題詞:“數學好玩”。數學課要講得孩子們有興趣,孩子們都是有好奇心的。他們對數學本來也有好奇心,可是如若教得不好,數學講得乾巴巴的,扼殺了好奇心,數學就難了。

陈省身关于数学教育的谈话
陈省身关于数学教育的谈话

張:數學有時是枯燥的,例如背九九表。

陳:小孩子記憶好,背九九表也不難。中國人背誦一些重要的東西有傳統,可以好好利用。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中國的數字都是單音節,九九表讀起來琅琅上口。這種優勢,應該發揚。

張:1989 年的 IAEP 國際數學測試中,中國大陸以 80 分的正確率在 23 個國家中排名第一。

陳:高水平的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國學生也老拿第一。所以,中國數學教育是不錯的。

張:最近以來,中國向國外的流行教育理論學習,引進了很多“後現代主義”的教育理論,結果是認為中國的數學教育很落後,美國的數學教育才是先進的。

陳:中國千萬不要學習美國的數學教育

。中國的數學教育在實踐上肯定比美國好。事實勝於雄辯,中國好不容易有一項比美國好的數學教育成績,為什麼自己不珍惜、不總結呢?

張:美國中小學生的數學成績不佳,但是美國出了很多世界一流的數學家。

陳:美國數學家很好,但是很多都是移民。美國吸引世界上最好的數學家到美國工作。至於說在美國本土產生的年輕數學家,實際上和美國的基礎教育關係不大。我一直認為,好學生不是“教”出來的。只要數學環境好,好學生有自動的能力,自己可以成長。現在我們主要討論對大多數中小學生的數學教育問題。

張:我也注意到楊振寧先生在臺灣評論中國教育現狀時說:“90% 的小孩,用中國傳統教育較紮實……,我總覺得太把西方人的見解當成討論的基礎、焦點。”

陳:由於中國曾經長期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態,中國人往往會有“不如外國人”的心理。我在數學上努力,就是想打破這種心態。我想證明,中國人在數學上可以做到和外國人一樣好,甚至於更好。中國的數學教育在某些方面也做得很好,應該有自信,當然,自信決不是自滿。

張:最近,在數學教育中強調“發現學習”和“合作學習”,您怎麼看?

陳:能夠發現當然好。問題是發現什麼,如何發現。

張:有一堂小學生的關於加法、乘法交換律的教案,就要求學生自己“猜想”和“發現”交換律,並把它和“四色猜想”相比擬。“發現”之後,還舉例說明交換律的日常應用:“當用很長的柄的勺子自己無法給自己喝水時,可以兩個人交換地給對方喝。”

陳:

交換律在小學不要教。加法、乘法服從交換律,無須猜想、發現,“做”就是了。只有到出現“非交換”情形時,才需要認識交換律的重要性。交換律本質是“交換次序”後,“和”與“積”不變。至於給對方喝水,那是胡鬧,與數學交換律無關。

張:現在時興小學生每堂課都要自己“發現”,而且是合作討論地發現。數學家常常合作發表文章,請談談“合作”的經驗。

陳:數學是自己思考的產物。首先要能夠思考起來,用自己的見解和別人的見解交換,會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思考數學問題需要很長的時間,我不知道中小學數學課堂是否能夠提供很多的思考時間。我現在還給大學生上課,在大學數學課堂裡,沒有時間讓學生去“合作發現”,主要是教師“示範講解”。

張:您對中國數學教育有怎樣的期望?

陳:

走自己的路,不要學美國的數學教育。我們的學生基礎比較好,應當保持。然後注意創造性,使學生對數學發生興趣,覺得“數學好玩”。我希望,中國的中小學課堂裡能夠走出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數學家。

陈省身关于数学教育的谈话

懷念陳省身先生

張奠宙 王善平

2003 年的隆冬季節,我們在寧園握別陳省身先生。2004 年秋天,陳先生見到了《陳省身傳》的發行,並親自簽名向 200 位同事和朋友送書。這年,他已經 93 歲高齡。

不幸的是,本書第一版出版之後的幾個月,他就離我們而去了。

今天,我們再次聆聽和陳先生的談話的錄音,不覺思緒萬千。他平靜地說:“我的微薄貢獻是盡力幫助中國人樹立起科學的自信心。”平實的一句話,是他大半世紀奮鬥的結晶。

陳省身,世界的數學大師,中國的數學泰斗。我們用這兩句話來概括他已經走過的人生歷程,他的傳記,也是由“世界大師”和“中國泰斗”這兩條線索相互交織而形成的。

從青看時代開始,他一步步地朝著世界數學高峰前進,開拓,創新,奮進,決不滿足,永遠向前,踏入世界最高的數學殿堂,走遍全球的科學勝地,當選最有價值的各國科學院院士,他的名字被各種膚色的數學家頌揚。一個數學家,能夠做到這樣,還有什麼更高的期盼呢?

另一方面,他的內心始終燃燒著熾熱的中國情。他在戰爭烽火燃起的 1937 年,投入抗日戰爭的洪流,加入西南聯大。1945 年,當他名滿普林斯頓的時候,又回國在上海興辦數學研究所。全國解放前夕,美國人主動邀請陳省身到大洋彼岸。在美國,他領導了美國幾何學的復興,同時也用自己行動,證明了中國人的數學能力,做出了世界一流的工作。當年,他加入了美國籍,但是,正如一首歌所唱的,“我心依舊是中國心”,一旦中國需要他,他義無返顧地回國,表示“我最後的事業在中國”,而且為了這項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行動說明一切。陳省身是一個愛國者,當之無愧的中國數學泰斗。

數學無國界,陳省身成國世界數學大師,名垂數學史冊。數學家有祖國,陳省身成為中國數學泰斗,一個真誠的愛國者。這兩件事,能做到一件已經難乎其難,何況兩件?

世界正在變小,移民越來越多,國籍的轉換也不像以前那樣沉重,要緊的還是那顆火熱的心。在怎樣攀登世界高峰和熱愛中國這兩大人生主題上,陳省身做了他自己的回答。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海外遊子、華人華僑,都會從這個回答中獲得心靈的共鳴。

1999 年,陳省身在回憶文章《學算六十年》一文中說:“南開已有好幾個有國際水平的數學家,在國內它已是一個數學中心。希望 20 年後可成為際中心之一。”他接著寫:“可惜我不會看見了。‘一朝數學大國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這是套用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名句。南開數學所是陳省身的家,他把希望寄託在年輕人身上。

現在可以告慰陳先生的是,加州伯克利的美國數學研究所的“Chern Hall(陳省身樓)”,以及中國天津“南開國際數學中心”的“省身樓”都已落成。陳省身數學研究所已經命名,並啟動動作。“21 世紀數學大國”的預言正在一步步地實現。

陈省身关于数学教育的谈话

陳省身數學研究所大樓, 引自陳省身數學研究所主頁

從 2010 年開始,每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將頒佈陳省身獎,陳省身的名字為數學增添榮耀。陳省身,人們心目中的一座永遠的豐碑。

數學,世界,中國,未來依然那麼美好。

陈省身关于数学教育的谈话

陳省身先生, 引自陳省身數學研究所主頁

陈省身关于数学教育的谈话

傳播數學,普及大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