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无客不成圩-为何讲兴宁人比梅县人更会做生意!

小时候听老一辈的人说过:“无客不住山。”这话的意思是指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多为山区和半山区。后来又有一句话叫:“无客不成圩。”是说各地的圩镇一定有客家人谋生,没有客家人就成不了圩镇,所以客家人的赶集叫“赴圩”。梅州客家人对各地圩镇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客不成圩-为何讲兴宁人比梅县人更会做生意!

在梅州地区的圩镇,覆盖有中小学,药房,商贩,铁匠铺,缸瓦店、竹篾店,裁缝店,小食店,理发室等,江河边的圩镇还有船只路经。梅州市为文化之乡,各县市的人又具有各自的特长,在许多圩镇担当着不同的角色,支撑着圩镇的各种行业。如梅州地区读书人多,所以很多地区圩镇的中小学教师、医生和账房先生就多为梅州人。

无客不成圩-为何讲兴宁人比梅县人更会做生意!

而整个梅州地区来讲,兴宁人却比梅县人更会做生意,圩镇的杂货铺就多为兴宁人所开,小商贩也多是兴宁人。广东省内不少小镇,基本可见裁缝,理发师傅,做小商小贩的兴宁人,似乎没有兴宁人就成不了圩镇一般。就谋生手段和能力来看,梅县人还真的不如兴宁人啊。抗日战争期间,兴梅专员公署曾一度设在兴宁。那时兴宁县纺织业盛极一时,城区商贾云集,被誉为小上海。

无客不成圩-为何讲兴宁人比梅县人更会做生意!

而五华人擅长打铁,打石,织箩、撑船,圩镇的铁匠、石匠、竹篾工、船工就有不少是五华人。大埔县小吃点心式样多,口味奇特,光以“粄”命名的小食竟达几十种,有很多人笑说是不是梅州人的所有小食都用“粄”来命名的,这足以说明大埔客家小食的丰富多彩。很多城市都开有大埔腌面店,三及第是他们的招牌菜。大埔高陂陶瓷也很出名,大埔有着陶瓷之乡之称,因而在圩镇开缸瓦店和小食店的就少不了大埔人

无客不成圩-为何讲兴宁人比梅县人更会做生意!

梅州客家地区外出谋生的人历来就很多。新中国成立后,许多青年到外地上大学,毕业后在当地就业,不少还担任了教授、高工等。上个世纪50年代,新疆、青海、云南、贵州等边远省区又来梅州招去了大批知识青年。这样一来,散布在各地圩镇乃至海内外大中城市的客家人就越来越多了。到了今天,不仅是“无客不成圩”,甚至可以说是“无客不成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