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自古流傳著“倉頡造字鬼神驚”的神話,因為倉頡造的字正好向世間萬物訴說著天機的驚人秘密。實際上,中國文字應該是眾多先人的創造。

一至十是描述十個數字的漢字,應該是產生最早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從結繩記事角度考慮,一二三的產生到楷化沒有多大變化。從“亖到四”的變化,四到十後六個表數文字,其中有著更曲折的演變。反映了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古人高超的造字智慧。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傳說中倉頡造字

“一”表示初始也表示混沌的整體

“一”的甲骨文(圖1)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號“”既代表最為簡單的起源,也代表最為豐富的渾沌整體。文字一至四橫劃表示數字一至四,是原始記數符號。“一”字本義是表示最小的正整數。《玉篇·一部》:“一,王弼曰:一者,數之始也。”又表示序數,指第一。《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金文(圖2)、篆文(圖7)承續甲骨文字形。春秋戰國以後,“一”字又可寫作“弌”(圖9)或“弌”(圖10),累增“弋”或“戈”旁,是一種繁化寫法。後世這種繁化寫法均被廢棄。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一的演變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一”也表示“全,滿”。

“二”表示天地兩極

“二”,指事字。古文字一、二、三、四皆以積畫為之,大約都跟刻畫記數有關,是純符號的指事字。“一”是特殊指事字,“二”也是特殊指事字,表示天地兩極。《說文解字注》裡說: 地之數也。易曰:天一地二。惟初大始。道立於一。有一而後有二。元氣初分。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二的演變

此二橫畫歷代寫法無大異。戰國時期產生兩種新寫法:一增繁從“戈”(圖5);二增繁從“戈”從“肉”(於6)。古文字從“戈”從“弋”每無別,從“戈”者後代寫作“弍”,作為“二”的異體字。(圖6)的“肉”旁可能是臨時贅加的符號,也可能是從“貝”的訛誤。從“貝”者後代寫作“貳(貳)”,作為“二”的大寫。

“三”生萬物

“三”,其本義為特殊指事字,指衍生萬物的天、地、人,後引申為二,四之間的正整數、多多地、一再地等。古人認為“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混沌太初的存在整體是“”;然後由太初混沌的“”,分出天地“”極;天地二極“”之間,又生出人這第“”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萬物。

,上面的一橫代表“天”,下面的一橫代表“地”,中間的一橫代表“人”。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三的演變

“三”字本用三橫表示數量,戰國文字中或在原形上追加“戈”或“弋”為繁形,其中加“弋”之形一直沿襲至漢代。甲骨文“三”字作“三”,三橫等長,“氣”字作“三”,中間一橫較上下兩橫短,二字是有嚴格區分的。

“四”為“泗”的本字,原意表示“鼻涕”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四的演變

四,指事字。最早見於甲骨文,以積劃成數的方式表示數字四。其造字原理與“一”、“二”、“三”相同,隸定為“亖”。這種寫法亦見於西周以至於漢代的金文中,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與寫作“四”者並存。金文“圖2”承續甲骨文“圖1”字形。另一系列的字形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有繁、簡兩式寫法,分別作“圖6”和“圖7”。將金文“圖2”的橫筆豎寫,就成了“llll”;將“llll”與“二”合寫,就成了“圖7”。有的金文在“圖7”的基礎上再加“二”,強調“四”與“二”的倍數關係,寫作“圖9”。對於這種字形的分析,歷來有不同的說法。《說文》認為是“象四分之形”,雖可驗證構形為“圖6”的一個,但卻對其他更多的寫法不能盡釋。近代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認為“四”即“泗”的本字,是以象形的手法表示“鼻涕”的意思。如此則“四”用作數詞是假借。

“五”寓意天、地萬物的交匯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五的演變

“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用一個叉號寓意天、地萬物的交匯,以表示大於“四”的正整數。有的甲骨文(圖3)在字形“X”(萬物交匯)基礎上加“二”(天地之間),表示天地間交匯的萬物。《說文解字》:“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林義光在《文源》裡認為:“五,本義為交午,假借為數名。二象橫平,“X”象相交,以二之平見“X”之交也。”古之聖人知有水火木金土五者,而後造此字也。

“六”為假借字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六字的演變

“六”的最初寫法很像“四”大篆的寫法,只是上面加了個頭而已。現代學者流沙河認為,甲骨文六,像房屋形,就是廬(簡作廬)的本字,也是假借字。《說文解字》:“六,《易》之數也,陰變於六,正於八。從入,從八。”《周易》中稱陰爻為六。六個六為“坤”卦,上六爻,是大不順的卦象。因為不順,所以人們喜歡說六六大順,來表達心中的期望。

“七”原來是“切”的本字

七”是“切”的本字。造字本義:動詞,用刀分割物體。七,甲骨文是指事字,用一橫、一縱

表示切分物體。當“七”的“切分”本義消失後,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十”寫成“七”形,並再加“刀”另造“切”代替,強調用刀分割。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切的演變

由於甲骨文發現在清代末期,著有《說文解字》的東漢許慎當然沒法看到,他認為:七,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斜出也。就是說:七十陽的正數。字形採用“一”作字根,“一”表示陽氣,折筆表示微弱的陰氣從中斜斜冒出。有點想當然哦。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七的演變,從隸書到甲骨文

八”是分的本字

“八”本義:相背分開。《說文解字》說: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從“八”的字多與分解、分散、相背有關。當“八”的“向背”本義消失後,篆文再加“刀”另造“分”代替。古人認為“八”也是極限數,曰:“七亂八糟”。“八”像一分為二、向背分離的現狀。但現代人僅關心"八"的讀音與“發”很相近,於是帶“八”的字都跟外受歡迎。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八字的演變

“九”原意是探究

九,造字本義:動詞,伸手往洞裡掏摸、試探,以求確定情況。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由“厷”(即“肱”,大臂)與“又”(抓、掏)混合組成,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確定內部情況。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淡化了金文字形中的手形“又”。隸書承續篆文字形。當“九”的“探究”的本義消失後,篆文再加“穴”(未知空間)另造“究”代替。《說文解字》說: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在中國古代,九為陽數的極數,即單數最大的數。《黃帝內經》說:天地之至數,始於以,終於九焉。於是多用九這一數字來附會帝王,與帝王有關的事物也多與九有關。帝王之位稱“九五”。帝王稱“九五之尊’”。與九有關的還有:青銅器有“九鼎”,皇帝周圍要設“九卿”。朝廷命宮設“九品中正”,京師置九門。紫禁城的房屋九千九百九十間半。天安門城樓面闊九間,深九間。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故宮

“十”是打滿了結的紀事繩子

“十”造字本義:名詞,一根用來打結紀事的繩子,代表滿數、全數。從金文開始成為指事字。“十”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一根用於紀事的垂懸的繩子。古人用結繩紀事、計數,一根繩子代表一個紀事主題,代表全數。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在繩上加圓點指事符號,表示結繩紀事。有的金文將表示結繩的圓點指事符號寫成短橫指事符號。篆文承續金文字形。《說文解字》說: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十,表示十進位所需數都已具備。“一”代表世界的東西,“丨”代表世界的南北,“一”和“|”相交成“十”,則表示東西南北中齊備。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十的演變

古人認為十是數字完備的標誌,所以“十”又表示完備、齊全、達到極點,如十分、十足。“十全十美”由此而來。又通“什”,指繁雜,如古代的“什錦”也作“十錦”。

漢字中的數,並不像我們想象的就是幾個計數的數字。造字本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集合了中國先人的察天識地的深邃智慧,它們深厚的含義融在了中華文化的血脈中,一直影響到現在。

擴展資料:

大寫數字是中國特有的數字書寫方式,利用與數字同音的漢字取代數字,以防止數目被塗改。

據考證,大寫數字最早是由武則天發明,使用始於明朝。朱元璋因為當時的一件重大貪汙案“郭桓案”而發佈法令,其中明確要求記賬的數字必須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陌)、仟(阡)”等複雜的漢字,用以增加塗改帳冊的難度。後來“陌”和“阡”被改寫成“佰、仟”,並一直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