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曾國藩:如何讀書,如何寫作,均有方法

在《曾國藩家書》和《曾國藩家訓》中,我們可以真切地看到一位稱職的兄長,一位寬嚴相濟的父親。曾國藩希望兄弟子侄都能成為自家庭前的“芝蘭玉樹”,所以在家書中不厭其煩、嘔心瀝血教導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讀書,如何寫作等等。這些文字今天讀來仍有現實意義。

曾國藩:如何讀書,如何寫作,均有方法

曾國藩教孩子讀書:

一有規劃,二有方法

在家書尤其是家訓中,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通篇大段講讀書心得和讀書之法。他青年時即開始研讀“二十三史”,編纂過《經史百家雜鈔》《鳴原堂論文》《十八家詩抄》,留下了《求闕齋讀書錄》。他認為唯讀書可以變化氣質,他自己也充分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每夜分輒取古人名篇高聲朗誦,用以自娛。”所以對於孩子讀什麼書,如何讀書,曾國藩有一套成熟的規劃。

爾《說文》將看畢,擬先看各經註疏,再從事於詞章之學。

八股文、試帖詩皆非今日之急務,儘可不看不作。史鑑略熟,宜因而加功,看朱子《綱目》一遍為要。

餘於《四書》《五經》之外,最好《史記》《漢書》《莊子》《韓文》四種,好之十餘年。……澤兒若能成吾之志,將“四書”“五經”及餘所好之八種一一熟讀而深思之,略作札記,以志所得,以著所疑,則餘歡欣快慰,夜得甘寢,此外別無所求矣。

曾國藩:如何讀書,如何寫作,均有方法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

關於讀書之法,他告訴孩子:

一是讀書需要深入涵泳。

汝讀“四書”無甚心得,由不能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於意言之表。

二是不要蠻讀、蠻記,重在理解。他多次提到紀澤記性平常,不善背誦,所以因材施教,告訴孩子“不必力求背誦”,否則“愈讀愈蠢”。

紀澤兒讀書,記性不好,悟性較佳。若令其句句讀熟,或責其不可再生,則愈讀愈蠢,將來仍不能讀完經書。請子植弟將澤兒未讀之經,每日點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讀十遍,不必能背誦,不必常溫習。待其草草點完之後,將來看經解,亦可求熟。

紀澤兒記性平常,不必力求背誦,但宜常看生書。講解數遍,自然有益。

曾國藩:如何讀書,如何寫作,均有方法

曾紀澤

三是他認為讀書應看專集,不讀選本。“吾教諸弟讀書無別法,但必須看一家之專集,不可讀選本以汩沒靈性。至要至要!”

曾國藩傳授寫作秘籍:

刻意練習

曾國藩一生筆耕不輟,個人文檔管理到位,留下了詩集、文集和奏稿、書札、日記等海量文字,被後人編為《曾文正公全集》。他總結過自己的寫作秘籍:“餘早年於‘作’字一道,亦嘗苦思力索,終無所成。近日朝朝摹寫,久不間斷,遂覺月異而歲不同。”多年如一日地反覆摹寫,持之以恆,滴水石穿,最終發生了質的改變。曾國藩可能不知道“一萬小時定律”,但他自身的行動,無疑是“刻意練習”結出的累累碩果。

他從細節出發,給出具體的寫作建議:

爾作時文,宜先講詞藻,欲求詞藻富麗,不可不分類抄撮體面話頭。

爾之天分,長於看書,短於作文。……目下宜從短處下功夫,專肆力於《文選》,手抄及模仿二者皆不可少。

《說文》看畢之後,可將《文選》細讀一過,一面細讀,一面抄記,一面作文,以仿效之。凡奇癖之字,雅故之訓,不手抄則不能記,不模仿則不慣用。

他認為作文貴在有崢嶸之氣、光明俊偉之象,所以,當他看到孩子們做的《登九峰山詩》時,認為“文氣俱順,且無猥瑣之氣”,甚為欣慰。

曾國藩:如何讀書,如何寫作,均有方法

幸福的路徑:

身心健康比考試成績更值得關注

曾國藩在家書中關心孩子們的行住坐臥、灑掃應對等生活細節,而不只是死讀書。他認為這些才是“通往幸福的教育”,是必要條件。

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後輩諸兒須走路,不可坐轎騎馬。諸女莫太懶,宜學燒茶、煮菜。

爾走路近略重否?說話略鈍否?千萬留心。

說話遲鈍、行路厚重否?宜時時省記也。

紀澤兒身體不健,宜常常行動,或坐車至圓明園一二次亦可。

一曰飯後千步,一曰將睡洗腳,一曰胸無惱怒,一曰靜坐有常時,一曰習射有常時。

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曾國藩雖然也鼓勵孩子們參加科舉考試,但更注重培養其修養和品行,如在小兒子紀鴻參加科舉考試時,曾國藩囑咐考前“斷不可送條子。進身之始,務知自重”。他希望孩子們能讀書明理,陶冶性情,以獲得“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曾國藩:如何讀書,如何寫作,均有方法

曾紀鴻

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至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

紀澤讀書,求兄勤勤講解,務使怡然以悅,乃為至善。

今年初次下場,或中或不中,無甚關係。榜後即當看《詩經》註疏,以後窮經讀史,二者迭進。

爾既無志於科名祿位,但能多讀古書,時時哦詩作字,以陶寫性情,則一生受用不盡。

正因為曾國藩自己對於古書讀得通透,他才不迂腐、不焦慮、不功利,希望能讓孩子們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向上之路。很多時候,他都稱得上是一位寬容而慈愛的父親。他深受傳統儒家內聖外王之道的浸染,同時對西學也保持歡迎和開放的心態。所以,他鼓勵兒子學習算學和英語。儘管曾氏子孫有“蔭功”可以保底,但曾紀澤後來能成為近代著名的外交家,曾紀鴻能成為著名的數學家,還是和父親包容的態度、因材施教的方法、面向未來的見識息息相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