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四川自貢、內江、洪雅、樂山、瀘州等地李氏家譜字輩摘要

四川李氏家譜摘要

1、自貢李氏:原籍:湖南長沙(富順) 始祖:李恆泰

居住在四川安嶽(亦稱普州)城南鄉慈良橋東李家壩一脈李姓子孫,自開山始祖李恆泰十三歲隨母漂泊徙居安嶽縣以來,已歷六世,如今經歷一個半世紀後的恆泰後裔已達數百,遍及中華,已成為獨立於華夏李氏的一房,此曰恆泰房。

恆泰房始祖李恆泰,其先祖入川落戶四川富順自流井,世代經營鹽井鹽業,頗具規模。十八世紀中葉,因泰父參與反清義軍(疑為1860年李、蘭起義)鬥爭被殺,族人遂將恆泰始祖全家逐出李氏祠堂,始祖母子二人因之流落至安嶽石佛場,寄居戚家堰幫工渡日。數年後,恆泰始祖遷居相臨不遠的城南鄉慈良橋東賀禹門老宅(現稱劉家壩)佃田維生,民國初年置業慈良橋東寧家壩(現稱李家壩)定居至今。經祖輩灑血揮汗,恆泰李氏終能成就一方李氏子孫樂土,使恆泰系李氏後裔得以繁衍,得以生息!

百餘年來,本房孫眾與祖籍自流井族人素無往來,互無音訊。二零零三年十月,恆泰始祖三世孫李國華、四世孫李亞首赴自流井尋根,訪李氏族人、祠堂十餘處,終未見恆、鴻、周、國字輩及湖南長沙(又云某地麻柳屋基)籍子孫蹤跡,故疑“恆、鴻、周、國”字輩系列為誤用字輩,此後又與中華李氏大典中自流井及湖南長沙籍李姓名人信函聯絡,仍無相關信息,故決定恆泰始祖後裔自成體系,獨立建譜。

2、四川安嶽縣、重慶潼南縣部分李氏家族概況

原籍;湖北麻城 入川時間:乾隆年間 始遷祖:李富珠

以進川老主李富珠(大約在公元1750年左右)攜帶五子,從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遷至四川省遂寧縣下安裡甲潘家溝(今潼南縣崇龕鎮回龍寺一帶)註冊,逐代繁衍至今已有12代人了。直系老祖先:李富珠、李貴俸、李安文、李邦榮、李定祿的安葬地點:現在重慶市潼南縣光輝鎮(原崇龕 鎮)回龍寺的牌坊溝後山

原《牌坊溝、傅家溝、松林灣李氏族譜》中,字輩排列如下:太司千萬應,茂必仁仲志,大慕興富貴,安邦定國顯,世代永朝庭,榮宗吉瑞慶,耀祖獲禎祥,孝弟唐虞遠,詩書孔孟長。共45個字。

內江李氏

3、四川內江李姓族譜

原籍:湖廣省麻城縣入川時間:明末清初 始遷祖:李茂遠

(入川五祖:友蘭、友惠、友芬、友芳、友茂)

四川內江李姓來源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茂遠公。內江縣田東鄉(矮子店李家大瓦房)瓦房子長房,內江資中二房,拱門子三房。班輩排序:華,源,文,師。宗,祖,仁,庭。永,達,逢,茂。先,安,幫,國。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紹,道,學。世,延,浮,應。我父親告訴我:金木水火土五弟兄。我們是火德公的後人。在往前的先人是李老子。由於明末清初戰亂。我們先人茂遠公從麻城孝感鄉徒步填四川.到我輩10代300年左右,茂遠公前11代也應為300年左右。從時間和我班輩行間字意分析編纂時間應是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時期。我輩後面還有11班輩可用。

樂山:

4、夾江李氏:

原籍:湖南 入川時間:明末 始祖:李蜀雲

400年前的一輩祖先,尊諱李蜀雲。是明末清初中國大移民即俗謂“湖廣填四川”時,從三湘四水攜家人蜀的李氏一支第一代人。族譜和縣誌上。對此均有明確的記載。不過,尋到這位老祖宗的安息地。經歷了漫長的時光。今天才奇蹟般地在夾江縣甘江鎮石馬壩找到,讓我和家人激動不已。

5、仁壽李氏

原籍:湖北麻城 入川時間: 遷川祖:李普志、李普開

我家從湖廣省麻城孝感鄉遷入四川,先到夾江,不久遷仁壽縣柏楊灣。其後人有一房“過雲南未回”。我家字輩為:“普世萬成茂正大光明有龍先*富貴榮華安幫定國意統山河運轉乾坤”。我是“有”字悲的,入川第一代為李普志、李普開(普開出家無後人)。現四川甘洛有許多親戚。請知情者與我聯繫。上幾輩為李普志(母張氏)、李世進(母童氏)、李萬禮(母鄭氏)、李成廣(母徐氏)、李茂豔(母毛氏、楊氏)、李正蒙(母汪氏)、李大明(生於庚午年冬月十五日冬月十五日丑時四川省甘洛縣秀水平生長,妻王氏)等等。現在四川省仁壽縣有大量親戚沒有聯繫。

6、仁壽李氏

原籍:湖北麻城 入川時間:明洪武 遷川祖:

仁壽《李氏六修宗譜》中保存了一份大概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該族後裔李如薄所做的“序”,內稱:竊聞李氏之先,原籍麻城縣孝感鄉青山下。於有明洪武時,上川入籍仁壽縣,置業大屋新屋。

7、洪雅李氏

明代入川始祖李清

高廟,地處峨嵋山的後靠高寒山區。據史料記載:在秦漢年代為嚴道縣轄;唐宋朝時,屬嘉州(今樂山)洪雅;朱元璋建明朝的洪武四年,(1317年)始有“高廟”之稱。高廟主要有李、張兩戶大姓,其于姓氏人戶,屬此後相繼遷居而息。

據李姓族譜記載,因李氏先祖先期落住高廟;至今已傳二十幾代人了!李氏先祖名曰—李清,從湖北到四川來做武官的,解甲後,覓地歸隱,帶了一個姓張的伙伕和一個姓餘的書僮,從今天的雅安方向沿山漫遊,一路走來擬埋鍋造飯,忽聽山澗下傳來溪流的嘩啦聲,便叫伙伕前去取水。不多時分,伙伕回稟道:山溪水凊花白亮,水又大得很;溪澗有好多的魚在遊。李清一想,這地方有水、有魚、有樹林,何不在

此安家呢!於是,隨著李氏的落戶,人們便相繼在此安家,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古鎮—高廟。

8、宜賓(樂山)李氏

原籍:陝西(麻城) 入川時間:明末李明朗、李明煥、李明世,李明鍾

即:“湖廣填四川”的歷史可以分為兩部分,最早追溯至元末明初的“移民實川”,其後是明末清初的大量移民實川溯我李氏祖籍源於關中,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三原縣一帶。其後,宦遊湖廣、長沙府等地,又徙居湖北江漢道黃州府屬麻城縣,孝感鄉李家村。迨至明代將末,我入川始祖明煥公弟兄四人由楚入蜀,家住敘州府(今宜賓市)城北門外吳家坎忠孝樓,後因家計困難而各奔東西。長兄明朗去成都府屬溫江縣三渡口文家場寄寓,次兄明世公上嘉定府(今樂山市)屬犍為縣城內寄住,四弟明鍾也去嘉定府夾江縣謀生;唯我始祖明煥公,則攜家抱墾宜賓縣治北的統山鄉鎮子壩(今宜賓縣高場鎮)地方耕種維生。

9、四川瀘州李氏

原籍:湖北麻城 入川時間:明代 始祖:李見春

吾先祖李見春始自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起家入蜀,資州內江縣落業,其後建有牌坊一座,至前明崇禎時,張獻忠冠蜀,吾祖避移貴州石阡府族遷遵義府越數年,則西蜀已平,然後仍回蜀,於瀘州合江縣小河虎頭場覺無寺三鍋莊坎下打雷山側近梨子樹屋基居住. 李萬達:傳聞翰林院;李有虞;李繼後;高祖李見春:生三嗣(長李奇珍;次李奇茂,謝氏;三李奇秀,胡氏)。曾祖李奇秀,生於康熙二十九年,系瀘州合江縣小河三鍋莊坎下打雷山側近梨子樹屋基生長人氏,生三嗣(長李竣,田氏、張氏;次李音,吳氏;三李靖,王氏)。長房李竣:生於康熙五十三年,生二嗣(長李士選,王氏;次李士傑,鄧氏)。李奇

秀之二子李音(子李士賢),三子李俊(子李士聰,李士明)。 後續字輩是:“寅光輝祖德 運啟 永昌宗萬國春山秀維陽世玉龍”

李士聰生五子:開寅、發寅、育寅,能寅、仲寅; 李能寅生四子:光蓉,田氏;光文,王氏;光瑤,羅氏;光傑,尹氏; 李光蓉生四子:輝華、輝梁、輝高、輝超;李輝高生四子:李澄祖、李福祖、李源祖、李法祖。

10、重慶梁平李氏

原籍;湖北 入川時間:元代 始祖:李義甫

如梁平的一個李氏家族也是元代就遷居重慶的,其家譜自述“元代我祖義甫,曾任池州節度使,受旨從湖北領兵入川居成都府,為我族入川始祖。其後李宜二郎遷重慶府朝天門,再遷永川縣來梳(蘇)鋪金建山、鐵山坪。李宜二郎生子信可、祥可、伏可、子可、元可。據老輩傳言,重慶朝天門有我祖墳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2年),設酆都府,我祖元可報名正官入籍酆都。其餘宗親分居涪陵、長壽等地”。

又如,李雄於元代率領族人至重慶江北定居,明末清初其子孫避難於貴州思南等地,“亂平後復歸巴渝,子孫遍佈長江、嘉陵江沿岸”。

還有四川丹陵的李氏家族一支為唐曹王李明之後,唐代就定居在丹陵,一直繁衍至今;

四川井研的南宋“李氏四傑”之後清代還有見諸《縣誌》的後裔分佈在井研祖居地。

11、重慶李氏

原籍:北京(湖廣)入川時間:康熙 51年 始祖:李長卿

李氏家族四川分支:李其南原籍系北京泰和橋-江西-湖廣寶慶府生有一兒子李諱聖,直至12代李長卿於康熙 51年移至重慶府。李氏字輩排序:其諱叔敬 應文鬱楚 逢耀芳長生 紹承光組德天開恩惠澤明月照儒榮

12、德陽李氏

原籍:湖南 入川時間:清 遷川人:鴻振煥俊傑

我的老家是從湖南寶慶麻城地區100多年前遷移到四川德陽。排輩是,孝 子 思 文 廷 永 守 乾坤明 家 () 德 昌 盛 四代富 貴 興,共20代能換一次,現在想找找對得上號的,有知道的聯繫下。我們這裡有好幾十戶。老一輩的早就叫去找了。但都沒有太多時間。如果誰知道的請加

13、四川會東小水井李氏族譜

原籍:貴州入川時間:1800年 始祖李富祿

四川會東小水井李氏

四川會東小水井李氏族人的第八代始祖李富祿,二百年前從貴州遷來此地,祖籍是南京籍應天府,有知道與族譜'英俊賢良泰,榮華富貴昌,首源應天遠,世代永貞祥

14、四川安縣李氏族譜

原籍:江西(湖南) 入川時間:1710年 始祖:李十八郎遷川祖李國相

本族李氏遠祖十八郎,原籍江西泰和縣。數傳至大賢公,因官至衡州郡丞,遂居家於湖南衡陽。再傳十一世至我遷蜀始祖爾助公(諱國相),乃與族侄赴四川安縣舒家溝(雙龍村千字溝)以布易地,並於公元一七一零年定居於此。衡譜記載:本李氏家族系唐西平王李晟之第五子憲之後裔,按衡譜字輩“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國德應有慶,世守常增培,孝順綿基緒,詩書啟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聲”輩序,本族已自遷蜀始祖爾助公(國相)之國字輩至今已歷十三世,如今最低輩分已達“綿”字,族人人已達數千之眾,並遍及海內外

15、李氏族譜(普恆支族): 三部:[四川綦江、江津]

原籍:江西(湖北) 入川時間:明洪武 始祖:李金化 始遷祖:李普恆

先 祖:始祖:[宋]李金化; 先祖:[元]李學禮; 始遷祖:[明]李普恆

居 地:四川李氏家譜 > 綦江李氏家譜 > 江津李氏家譜

摘 要:譜奉李金化(號用和)為一世始祖,宋代自揚州府興化縣遷居江西崇仁縣。其五世孫學禮於元順帝后至元元年遷湖廣麻城縣孝感鄉。學禮之孫普恆於明洪武元年避兵,攜家遷居重慶路江津縣僰溪。今後裔主要居住於江津水廟沱、綦江北渡等處。第一部載序、本宗源流考,第二部載各支宗祠、世系圖、世傳,第三部載各地李姓史蹟、歷代李姓名人等。

16、四川資陽-隴西李氏族譜

原籍:湖廣寶慶府邵陽縣 入川時間:康熙三十三年

遷川始祖:李光孝、李光弟、李光忠、李光信、李光儒

仲光孝、光第、光忠、光信、光儒五人,為入川之始祖。在資州資陽縣東鄉太平甲地名楊家溝落業。惟光孝祖落業榮昌縣李子裡鐵匠巖。兩處子孫,相傳至今共有九代。五祖入川時無譜牒,攜有墨抄一本載明祖籍系湖廣寶慶府邵陽縣大東路弘仁安上一都古老坪石牛塘馬步廟王立宅住居。以景贊公為發派之始祖。並載景贊公系元朝人,生歿葬地皆詳,自景贊至入川之五祖中間,相傳凡六代。贊公生子三人,一伏乾、一伏坤、一伏倫。伏乾公生子私人,長本泰,次本春,又次本臻、本秦。本泰公系明朝正德時生員。本字班下為廷字班。有廷吉、廷爵、廷富、廷祿、廷衿、廷彥、廷林共七祖又下位朝字班。朝東、朝南、朝西、朝北、朝忠、朝鳳六人。又其下為大字班,大正、大曉、大時、大明四祖。自大字班以下,則入川光字班之五祖也。為入川五祖之嫡派:景贊公生伏乾、伏乾生本泰、本泰生廷吉、廷吉系明嘉靖時人,曾作知縣九載。廷吉生朝南,明萬曆廩生。朝南生大明,大明生入川五祖。其餘伏坤、伏倫、本春等,廷爵、朝東等,大正等,墨籍載其名,未詳誰為誰所生。

17、四川巴州蘆山成芳李氏族譜》

原籍:湖北孝感 入川時間:明末 始祖:李成芳

湖北孝感李氏成芳祖於明末因兵變避難攜二子到四川巴州蘆山寺,並向東進入銅罐山與馬鞍山相間的一馬平川地帶插站落業,繁衍生息,形成李家溝李氏大家族。清光緒八年(壬午年),八代、九代祖中的子強、聯苑、開第、光林等曾編篡《李家溝族譜》。

18、榮昌《李氏族譜》

原籍江西贛州府安遠縣 入川時間;康熙五十四 始祖:李士宦

記載,原籍江西贛州府安遠縣的李士宦,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由安遠縣遷至南康縣.5年後,又遷湖廣酃縣(今湖南炎陵縣)遐陽鄉居住.這時康熙頒詔天下,招民入川開墾.時逢親朋郭、柯二人自蜀回鄉迎接家眷,勸李士宦同行,李欣然應諾,遂攜長子赴探聽虛實.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冬月十二日,李士宦與親朋共10戶人從酃縣登程遷.其餘九戶分別是:郭軍思,湖廣茶州人;柯瑞麟,廣東海陽人;姚文祥、朱軍龍、都明山,三人為江西吉安府永興縣人;陳士達、葉明三、葉五玉、鄒家凌,四人為廣東龍川人.這10戶人雖非同一姓、同一地,卻因'親朋'而'患難緊急,情同一體',而結伴前往四川.這10戶人'同路至次年丙申歲(1716年)三月,抵四川省重慶府榮昌縣'.後來,除李士宦定居於榮昌外,其餘9戶'俱往川南立業'.

19、四川井研李氏宗親

我祖部份直系傳承表:朝著――道生――舜臣――道傳(公山)――大溫(達可)――仁敫(加白旁)――景龍;我已得知”舜臣公,道傳公”籍居四川井研四股樹,卒後安葬眉州青神縣盤龍山無疑;我近祖景龍公33歲來浙江省永康市石塔下村定居,繁衍子孫至今。

20、成都李氏

原籍:廣東惠州 入川時間:康熙十九年(1680年) 遷川祖:李穆生等人

康熙王十九年歲(1680年)十一月十二日之前祖先李穆生、李桂生、李萬生、李洪生、李華生、李楠生、李榮生、李瑞生、李援生、李相生、李文生等十八同族弟兄從廣東惠州興寧縣、五華縣、和平縣興隆鎮黃砂村等地挺進西部四川興家創業...... 在四川成都李氏宗祠又續排了八十個字輩,共九十六個輩字。第二輪大排行是:澤紹鴻基遠、向修駿烈傳......第三輪大排行是:樸農耀彩、瑞月生華、春錦生華、時值高秋......小排行是:耀祥文正萬世興、榮華富貴永世昌......。現傳至毓字輩,隴西郡後裔孫。

21、成都李氏(巴金)

原籍:浙江嘉興 入川時間:嘉慶二十三年入川 入川始祖: 李介庵(名文熙 )

巴金的祖上在清代前期就世居嘉興甪里街。其八世祖李玉傅、七世祖李彪、六世祖李南堂,均是廩生或國學生,都以耕讀傳家。從巴金的高祖那一輩起,家屬就分成了兩支。一支為李介庵(名文熙),為謀求發展,於嘉慶二十三年離開嘉興遷往四川,曾任四川崇慶同知等官職,以後便在成都定居了下來,李介庵的兒子李璠把父親從原籍嘉興遷至四川之事在《先府君行略》中記錄下來。另一支為巴金的高祖李寅熙,著有《秋門草堂詩抄》等,有文名,又同嘉興籍的狀元汪如洋交往,在一起吟詩唱和,因而一直世居嘉興甪里街。四川的李介庵有三子——李旋、李璣和李璠,他們都在四川、甘肅等地做官。李璠的嫡曾孫,是李氏家族遷四川后的第五代。由於巴金在嘉興的高祖李寅熙無子,便認四川李介庵的兒子李璣為嗣子,從此,李介庵的兒孫頂了四川與嘉興兩支血脈,兩地家族也一直保持著聯繫。

22、新都李氏

原籍:廣東 入川時間:康熙三十九年 始祖:李曄

《四川的客家人與客家文化》的作者孫曉芬,在其著作中註明了該枝李氏家族從廣東遷徙到四川的源流:“四弟兄於康熙三十九年‘啟程追川’……孫曉芬對新都三河鎮山秀村《李氏族譜》這樣寫道:“該譜以隴西李氏為始祖,以唐昭宗為其高貴的皇帝……按此計算,持譜人李毓水應為唐昭宗的三十三代孫……”

持譜人李義讓稱,經過他對李氏族譜的研究分析,發現這裡的繁陽村、五龍村和山秀村一樣,有大量的李氏宗族後代,加起來有1000人之多;此外,在龍泉驛、青白江、都江堰、彭州、廣漢等地也有李曄的後代

23、邛崍李氏:

湖北麻城入川

川成都邛崍、雅安的名山、天全等地:天開守奉文,思餘支有成,時恆先本現,萬子永長春,重振家之光,龍榮國際昌,…,後面還有幾十代,詳見邛崍夾關鎮“草池壩”墓碑。聽“萬“字輩講,我們祖先是從湖北的”麻城縣孝感鄉填四川來的。有誰能介紹一下嗎。

24、新津李氏

原籍:湖北黃州 入川時間:崇禎十六年入川 始祖:李思德

四川新津,李支族入川祖公思德,生於明崇禎二年己己歲三月十三日午時,原籍湖廣黃州府,於崇禎十六年癸末歲五月張獻忠陷武昌逼近桑梓遂避賊來川,家於夾江縣嘉定府之紅石橋(今日稱樂山)後復值亂離乃來新津縣長樂鄉,後分七房,本家譜有記錄三房七代(約為清朝中後期)日太公於陝西華陽營任官,官篆逢春字笑如,日太公生五子氏劉其中一子(樹人公)居陝西漢中府南鄭縣劉家山,雖與南鄭之子描述有差異,體供參考。

四川自貢、內江、洪雅、樂山、瀘州等地李氏家譜字輩摘要

四川自貢、內江、洪雅、樂山、瀘州等地李氏家譜字輩摘要

四川自貢、內江、洪雅、樂山、瀘州等地李氏家譜字輩摘要

四川自貢、內江、洪雅、樂山、瀘州等地李氏家譜字輩摘要


25、大邑李氏

原籍:湖廣麻城孝感 入川時間:康熙年間 始祖:李朝舟

《大邑縣誌》,李姓“先祖李朝舟於康熙年間,由湖廣麻城孝感遷居大邑依仁鄉

26、大邑李氏

原籍:四川大邑 出川時間:元末明初 始祖:李逢春

你好 我是湖北人 根據可考證的歷史記載 我的老祖宗逢春公是四川大邑人時間是元末明初戰亂流落出川后來考取功名在北京及湖南當縣令從朱元璋當皇帝起普通中國人才開始編家譜也可能因為別的原因 所以在老譜上對逢春公前系記載的不是很清楚只寫明老家附近有坐大雪山 因而我們這支自稱為雪山堂李 氏 我們的派系是 逢水仕金廷陽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國 其家祥光美(如果老譜裡面記載了元朝末 期至明朝中期有李逢春鄧氏 及三子李水澄 何氏 請與我聯繫)補充:逢春公有七子三子澄公(三房祖) 六子源公(六房祖)奉父命回老家守墓曾流傳兄弟二人後代在老家沿東西兩向遷居三房後人有一支在清朝早期回遷荊州若若五百年 枝散子實而根不

27、大邑李氏

原籍:湖北麻城 入川時間:清康熙年間

我也是大邑李姓相傳也是湖北麻城人。據考證我們一族是麻城孝感鄉人,祖宗入川三百年。家譜;可文龍啟得、春佔元善良、祖宗光萬國。

28、大邑李氏

原籍:湖北麻城(洪雅) 入川時間:

我們李家的祖輩是從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遷到四川的。最初住在洪雅縣,後全家遷到大邑縣安仁鎮定居。父親的堂叔李先春(我叫他么爺爺),是我們李家第一個到成都求學的人。他畢業於成都甲等工業學堂化工科,先後在大邑、樂山、仁壽等地擔任鹽場場長和知縣、知事等職。李先春的發展,讓李氏家族看到一條新出路,一條追求上進、擺脫貧窮之路。

李光普,育有二子一女:大姐李潔芳、大哥李國康、三哥李國寧(建政前病逝)。

29、邛崍平樂李氏

原籍:浙江武陵 入川時間:明萬曆年年間 始祖李朝佐

清咸豐末年,邛崍首富李洪楷決定在邛崍平樂鎮花楸山的深山中選址建宅時,一定想到了祖上避禍蜀地的那段歷史。

邛崍李家祖上原是浙江武陵人氏。始祖李朝佐,明朝萬曆年間進士,曾官任山東單縣知縣,為官一向以勤政愛民著稱。李朝佐長子李延邦武舉出身,任貴州守備之職。李延邦無意中捲入官場政爭,遭兵部尚書奏 “通匪”,萬曆帝下旨滿門抄斬。延邦遂令三子各給銀四百兩,乘夜潛逃入川,其中一子改名隱居臨邛平落(邛崍古稱臨邛,平樂古稱平落),即是李洪楷九世祖。從彼時起,李家便隱居此處以種竹務農為業。

30、蒼溪李氏

原籍: 入川時間:明代 始祖:李才仲

據可靠資料查考,蒼溪縣現白橋鎮鳳凰宮一帶和天觀鄉陽嶽山一帶兩個李姓聚居地的李姓,是唐高祖李淵之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嬰的後代,我們的先祖明朝葭萌縣令李才仲是李元嬰的第十五代孫。李才仲的第十一代孫李正德有二子,長子李天華,次子李天錫。其中李天華有六子,除第五子李允仲及其李天錫的兩個兒子李允昌、李允秀留居在鳳凰宮一帶外,李天華的其餘五個兒子李允甲、李允祥、李允貴、李允質均遷往陽嶽山,由此形成了歷史上上述兩個李姓的聚居地。習慣上的稱呼是,以嘉陵江為界,嘉陵江以東的陽嶽山一帶李姓為河東李家,嘉陵江以西鳳凰宮一帶李姓為河西李家,二者之間相距約150華里。由李才仲開始到現在最晚的孫輩已是第二十九代。字輩:大德自發祥,明清慶澤長,傳家崇孝友,萬世永光昌。該譜附:李氏族譜,光緒丙申年修

31、四川富順李氏

原籍:江西新建入川時間:元致和間 始祖李榮六

李氏家乘: 不分卷:[四川富順]:李遠榮纂修;始遷祖:[元]李榮六;先世居江西新建縣,宋建炎南渡時遷湖北麻城。元致和間,榮六遷蜀之富順富義鄉,是為遷蜀始祖。譜載像贊、世系派名、例言、封典、志冊、墓誌、行述、家傳等。民國28年(1939), 鈔本。

32、四川自貢富順李氏

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 入川時間:元佑六年入川始祖:李元慶

入川始祖是李元慶字子先,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系出東漢固始侯李通的後人。在元佑六年(1939)庚申告憑文入蜀居鴻鶴鎮。娶姜氏生三子,長子有明居鴻鶴鎮為鴻鶴鎮七圖裡長,世世以鹽為業,次子友成居長壩井,三子友成居仙人石。明末時三支丁各數千有奇。東抵瓦澤鋪,西抵大灘,南抵奈遠鎮,北抵郭家堰,科甲仁宦祥載縣誌。

四川富順懷德李氏家譜字輩:(連維登運學 良成定家幫國泰文仁義順世慶隆光)清光緒21年(1895), 陽湖官廨木活字本

33、四川富順懷德李氏家譜

原籍:湖北麻城 入川時間:明初 始祖:李尚倫

(連維登運學 良成定家幫國泰文仁義順世慶隆光)

清光緒21年(1895), 陽湖官廨木活字本

摘 要:本族自明初入川,以世次無徵,譜奉尚倫為始祖,自湖廣麻城縣孝感鄉八斗穈遷四川合江東鄉石鵝癟、大灣、葛樹灣。卷首序文、凡例、誥命,卷一世系圖,卷二至五世系表,卷六、七家傳,卷八雜記,卷九藝文,卷十別房支譜略。

34、四川安嶽李氏

原籍:江西—湖南 入川時間:清康熙三十六年 始祖李勝 遷川祖李朝煥

李氏族譜: 五卷:[四川安嶽]:李佑平等纂修;始祖:[明]李勝; 始遷祖:[清]李朝煥; [清]李朝癧;始祖勝,由撫州臨川縣橋上徙居豐城正信鄉新城湖茫村。明洪武四年由湖茫村徙居湖南邵陽縣梅子市車塘踑。明末朝煥、朝癧兄弟奉詔遷蜀,清康熙三十六年來安嶽縣永康鄉鎮子場高家溝落戶,為遷安嶽始祖。卷一序文、凡例、家訓、家傳、五服圖、世原圖系等,卷二至五各派世系。民國20年(1931), 木活字本。

35、合江李氏家族1

原籍:湖北麻城 入川時間:明初 始祖:李尚倫。

合江東鄉篆洞園李氏族譜: 十卷,首一卷:(清)李超瓊等纂修;本族自明初入川,以世次無徵,譜奉尚倫為始祖,自湖廣麻城縣孝感鄉八斗穈遷四川合江東鄉石鵝癟、大灣、葛樹灣。。清光緒21年(1895), 陽湖官廨木活字本。

36、合川李氏2

原籍: 入川時間:17世紀(康熙晚期) 始祖李長庚

1、李長庚族譜: 一卷:[四川合川]:李芳侖編寫;始遷祖:李長庚;譜奉第四世李長庚為始遷祖,僅知其於十七世紀入川,立業於合川縣白沙鄉。後裔分長清寨、羅家灣、李家灣等十大房。譜載各房世系及家族大事記等。2002年, 據抄本複印。

37、古藺李氏

原籍:湖北麻城、廣東 入川時間:清 入川祖:李鳳鸞

系出隴西人,是從麻城孝感遷往廣東,又從廣東入川的.四川省古藺大石壩:成、秀、鳳、文、延,福、順、治、朝、乾...鳳字輩的李鳳鸞所生九男二女,分別是:文青、文榜、文喜、、、除了文青和文榜外,文喜等七位不知去往何方。我是文青下面的第六代,乾字輩。

38、黔江李氏

原籍:湖北麻城 入川時間:明洪武二年 始遷祖:李奎、李薦

黔江李姓譜略(舟白支系): 不分卷:[重慶黔江]:李華山等修;始遷祖:[明]李奎;始遷祖:[明]李薦;始遷一世祖奎,薦兄弟,於明洪武二年自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李家村遷來四川黔江縣洞口鄉舟白渡王家灣居住。今後裔被認定為苗族。自第二世至第十五世之世系已不得其詳。譜載世系圖、人事(族賢、壽考、人口)、祖塋、家訓。2002年, 電腦排印本。石橋壠李氏族譜:李建榮等纂修;民國18年(1929), 木活字本。

39、巴縣李氏

原籍:廣東長樂 入川時間:清雍正四年 始遷祖:李敏癸

隴西李氏續修族譜: 四卷:[巴縣]:李春蓉等纂修;始遷祖:[清]李敏癸;始遷祖敏癸,清雍正四年由粵省長樂縣遷蜀巴縣。譜載序、世系、輿圖、傳、詩、祠規等。民國2年(1913), 刻本。

40、重慶市璧山縣七塘鎮李氏

原籍:江西 入川時間: 始祖:李民望

我房李氏現居重慶市璧山縣七塘鎮約2000人,譜載一世祖民望公字懋德,生元世祖至9年壬申歲,歿順帝至21年辛丑歲,由江西吉水仕遷湖南上湘令,妣顏氏生三子:斯賢、斯貴、斯*(族譜破損,無法識別),公葬龍山廟,妣葬江西祖墳。不知何時再遷今重慶市璧山縣七塘鎮。我們字派是:斯時再天,必有重瑞,安邦定國,日新其德,紹先啟應,文謨武烈,克振家聲,長延世澤,垂之永遠,愈久彌特。我在網上只見邵陽萬安李氏前19字與我們相同,其後略有差異,估計我們應該是一個宗族。請問:民望公屬於什麼世系?好像不是火德公後代,民望公以前世系如何?邵陽萬安李氏看到此貼後請與我們聯繫

川北

41、射洪李氏

原籍:江西入川時間:明末 始祖:李輝始遷祖李嗣、李儀

李氏族譜: 十五卷,首一卷:[四川射洪]:李善昌等修;始遷祖:[明]李輝; 始遷祖:[明]李嗣; 始遷祖:[明]李儀;此是一統宗譜。第一世有輝、嗣(一名崇嗣)、儀(一名崇儀),皆明代後期人。輝原籍江西吉水大竹林,明末遷來射洪城南三十里之寶塘溝。嗣、儀居李家溝。據云祖先明初自湖北麻城遷來。卷一至四重印清嘉慶十年譜,有序、世系圖、傳記、藝文等,卷五至十重印清光緒三十年續譜。

42、中江李氏1

原籍:湖北麻城 入川時間:明初 始遷祖:李弘琚;李弘皀

中江李氏家譜: 八卷:(清)李如璜纂修;始遷祖:[明]李弘皀; 始遷祖:[明]李弘琚;始遷祖弘皀、弘琚,明初自麻城遷蜀中江。卷一序文、家誡、世系表,卷二紀略,卷三塋域表,卷四遷居表,卷五本傳,卷六褒崇,卷七讚頌,卷八著作。清乾隆31年(1766), 刻本。中江李氏續譜: 八卷:(清)李星根纂修;始遷祖:[明]李弘皀; 始遷祖:[明]李弘琚;參見清李如璜修《中江李氏家譜》條目,各卷內容亦同;清同治2年(1863), 刻本。

43、中江李氏家族2

原籍:湖南 入川時間:清康熙丙子年 始祖:李銅李文標等

標公位下十五世孫志歆,於清道光元年撰修的譜牒記載:我祖李銅,字克略,元末任江南江寧縣令,後因年邁解組,居全州。生三子:文榜、文標、文機,榜與機同居故土全州,吾標祖則由全州遷徙湖南寶慶府新寧縣盆溪村,生子發琳,琳生再雄(武舉)、再輝;雄生彥貴,創業於消灣之八甲,輝生彥隆、彥信;子鴨塘之三甲,兩房親如手足。由元明至清朝,留意耕稼,漸成富豪之家,立身棟樑之選。有詩曰:“濟濟多士”。

至清康熙丙子年,標公有部份裔孫奉詔填川,有的仍居湖南省新寧縣崀山鎮盆溪村。守故者仍享田園之樂,欲遷異地者,不憚跋涉之勞。入蜀後支派分衍,族眾人多,各落業一處。座落於原重慶府定遠縣(今四川廣安市武勝縣)的白馬寺、小橋、青龍山、大嘴、白合觀、高灘、汪家洞、厚壩、王家扁,以及昌垣、興龍灣、左槽門、獨木橋、人生坪、荒溝、巴縣、銅梁、合川、渭沱等處不下數十里均系我族人等。

有春綻公“文生”於康熙卅五年丙子年,奉詔入川,落業川東定遠縣,樂善王家(扁)田連阡陌。其子二,隨同入川,騰芳居王家扁,白芳居沿口白鶴觀,後世亦有居巴縣,蓋市場鍾家嘴。登春輩後裔,隋官氏於康熙三十六年奉詔入川,各落業於地。各立其祠。

44、四川高縣李氏 (前總理李鵬家族)

祖籍:湖北麻城 入川時間:明 始祖:李朝翰

續修於民國二十五年《重修慶符李氏族譜》序中說:“吾慶之李,自湖北麻城遷居於此,已數百年。到今家世耕讀,科名仕宦,代有其人。”

小序曰:“吾家在楚時宗派,自明季兵燹失譜,遂不可考。入川后,由始祖以次十世,逐以‘朝、喬、貞、光、旭,爾、松、合、山、元’命名。遜清嘉慶時,立方公創修族譜,因增‘文、運、天、開、遠,詩、書、世、澤、長’十字,載於譜中。其時無遠徙者,故尚無歧。茲續擬‘道、德、培、國、本,中、孝、振、家、聲’十字,以次‘長’字之後。”

其一世至七世為一世 李朝翰 字佚,原籍湖北黃州府麻城縣。

二世 李 喬 字佚,明省祭官,原配嚴氏。

三世 李貞機 字佚,明廩貢,原配張氏。

四世 李光眷 字佚,明生員,原配□氏。

了 五世 李向旭 字佚,明拔貢,配氏裡族均無考。

四川蒲江李氏

45\\大興場李氏(李家鈺家族,李為抗日名將,為原三十六集團軍司令)

原籍:湖北麻城 入川始居地:洪雅 再遷地:蒲江 始祖;李得才

始祖為湖北麻城縣孝感鄉瓦子坪人氏,原姓沈。明朝初年,沈家四兄弟入川時,“路途安宿,各得一夢,同食李子一枚”,改姓李。

兄弟四人分居三縣:李得高居夾江縣,李得才居洪雅縣,李得梅、李得英居峨眉縣。在洪雅落戶的李得才之子李敬為第二代;第三代李伏先;第四代為李訓、李佑;第五代李伯林、李伯根;第六代李向陽,是嘉慶乙未年進士。李夢陽,是雲南御使;第七代李其仁;第八代李閔;第九代李榮登、李榮貴;第十代李國春、李是春;第十一代李居和、李居勝;第十二代李洪基、李洪業。

46\\ 復興鄉、西來場的李姓

原籍:雅安 入蒲時間:清初

這支李氏家族,據稱:號為“貴族”,“系出世胄,郡屬隴西”,先代居住雅州府(雅安市)周公山落花巖,清初,遷移蒲江縣臨溪漕紅牌樓(今復興鄉李營村),其李和陽一支,遷居西來場正街。

道光十三年(1833年)修建文風塔,李和陽與其二子武生(武秀才)李鍾華、李芳春捐款三千文。李芳春,後考中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已酉科第三十名武舉人。

李芳春、李成珠父子都是武舉人,其在西來場正街住宅,清代磚木結構建築、木窗、吊墩皆加雕刻,古香古色。

47、蒲江干衝子李氏 始祖:李開舉

其字輩為:福開先朝,文成洪家,學光明允,德沛榮昌。--開字輩遷入蒲江干衝子李開舉--李先春--李文鬥--李朝相--李成棟--李洪章(杜氏)--李家裕(李氏)--李學聖李學賢(代氏)。從開字輩起至家字輩分家,分家前全家有一百餘口人。李家裕之婦李氏即前文李家鈺父輩三子二女之中一女。

48、蒲江林雨(成佳) 李氏

祖籍:湖北麻城 入川第一居住地:洪雅 入蒲江時間:康熙十九年

相傳祖籍為湖北麻城孝感人,考其遷川時間應在明代。先在嘉定府洪雅縣(今眉山洪雅)居住,康熙十九年(1680年)從洪雅縣遷蒲江縣林雨(今朝陽湖鎮)、成佳鎮居住。始祖為李鼎。今傳14代,在蒲江居住時間約330年以上。

(注,如有四川重慶地區的李氏家族朋友,知道自己的家譜簡要。比如祖籍,遷川時間,遷川地點,第一代始祖姓名,或前幾代祖姓名,並願意讓李氏大家族知道。請在博文後面跟貼,我將在第一時間將其精華摘要,融入四川重慶李氏家譜摘要大全中)

李氏宗親通過網絡發來的資料:

49、梁邑虎城李氏

原籍:廣東省 始祖李君用遷川祖李伯先 入川時間:雍正丁未年(1727)年

其下為網友自述:我家祖宗初址梅邑小密村,李君用遷徙萬二圖都柴黃堡黃芬村。十二世祖伯先公妣劉氏、宋氏,生尚錦公,字必勝,妣孫氏生三子,自雍正丁未年(1727)正月十六日來川於梁邑虎城裡,乾隆二年落業蔡家溝。長男元發公生於丙申年【1716-1798】三月廿日子時,生三子。次元臣公生於甲辰年【1724-1797】七月廿五日吉時,妣周氏生三子。三元興公生於戊申年【1728-?】六月初九日子時,妣餘氏生四子。元發公於乾隆庚辰年(1760)歸於東粵韻州府嘉應州祖籍地名畲坑堡中坑廟約溪橋子頭。

50、成都龍泉李家灣李氏

祖籍:江西吉安(湖南長沙)入川居住地:龍泉李家灣 入川時間:清嘉慶八年(1833年)前 始祖:李九郎

永久公後李氏祖楷字祖凱述:我李氏始祖九郎公,自江西吉安府吉寧縣遷至湖南長沙府鄉湘縣,後遷至四川龍泉李家灣.族譜述時為嘉慶八年(一八三三年)清明日合族大會 大伯叔夀棠公序

昭穆班序:

心再良正洪,福壽永昌隆;

世代光先祖,紹承繼述宗;

孝弟由慈著,文明道德風;

奇才安邦國,顯達會英雄.

52、四川營山、渠縣李氏

祖籍湖北 入川族聚地:渠縣、營山 始祖:李富志——

祖籍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高階堰鵝公大丘,因迫離湖北到四川省營山縣普嶺鄉定居,族氏龍西氏,歷傳所謂;湖廣(即是湖南湖北所轄)填四川,不謹我族如此,而其他族也如此。

始祖兄弟二人入川,行至途中有一始祖(惜不知名)便定居於渠縣;另一始祖;名富志(室人範氏)前來營山縣普嶺鄉固周村插佔為業,定居於張家坪坎下獨自獅子屋宅,(即今的老房子)

族譜為:富貴榮華天定,仁義(文)忠信為本。如思裕後光前,宜學大賢三省。

惜後四世祖受戰爭影響而失傳。 ( 如有相同請與QQ382610657 聯繫!)

53、合川李氏

昨有李氏宗親李朝志,雲其家族可能源自合川李長庚。正在尋李長庚家譜及後人。

重慶合川雙鳳鎮李氏:映秋大雁鴻,三元國正中,雲耀朝興鬥,蕘舜永安鵬。

聯繫人:李朝志QQ號56489127

54、彭水李氏

原籍:江西 系屬隴西 始祖李彥貴 遷居時間:明

李氏宗親李應都發來資料稱,該枝李氏,系屬隴西,起祖江西。李彥貴從涪陵黑石裡(今鶴遊坪)遷入彭水縣橋梓鄉,居土地堂大梅樹,故稱大梅樹李氏。自彥貴入彭為始祖,已經有第十六代。字輩:彥、南、正、勝,祿、國、先、秀、丹 文光開育化 洪應世其昌 永保天心順 宜思祖德長 居恆敦孝友 騰達學忠良 紹述仁賢盛 同宗慶顯揚。該族遷往貴州、四川、廣西、湖北、黔江等地的共三十多家,特別遷往貴州的居多。他希望尋查彥貴公以上的源流。

55、四川仁壽李氏

祖復宸公,於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由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北關外李家壩,攜兄弟復龍,復材,遷居四川仁壽縣順和鄉鰲嶺下三岔口延祥觀,後改名李家溝。復材遷居四川東山灣(未詳),後無所考。復龍居地和後裔無考。

始祖母鄭氏,麻城鄭家村人氏。

傳至10世左右,適逢明末清初,四川局勢動盪,復宸公後裔分遷仁壽各處,井研,以及簡州等地。

清嘉慶16年(公元1811年),我族傳道公(井研人,和井研四傑李道傳沒有關係)修譜。考證出復宸公乃仁壽,井研,簡州三地十三支李氏上溯肇祖。

十三支李氏如下:

文禹公,仁邑應學溝。

應乾公,仁邑豔陽溝。

旺亨公,仁邑柏林並李家溝。

洪周公,仁邑王疤子林並梁家營。

朝官公,仁邑高天院。

洪德公,井研龍潭尾。

尚志公,簡西李家碥(今簡陽玉成鄉李家碥)。

維剛公,仁邑高家場。

文周公,仁邑橫山子。廷紀公之子。

文堯公,仁邑中沖溝。廷紀公之子。

智達公,仁邑鄒家壩費家巷。

可賢公,仁邑香爐山。維業公之後。

可忠公,仁邑古佛寺。維業公之後。

清代“清明會”所擬統一字輩:復華維時宗,芳春應昌隆,文盛道燦永,毓秀振其崇。建國繼天長,安邦學士常。萬鍾明廷遠,先澤啟榮光。

以上13支內,傳道公乃井研龍潭尾一支,字晤亭,晚號龍潭居士。好黃、老之學,與樂山李嘉秀友善。工書、畫,頗有名一時。父時青,弟猶道,字雨疇,亦以書法見推。好為詩,著《袖峨詩草》,《益州書畫錄續編》。《井研縣誌》有傳。

而在民國二年,簡陽李家碥一支芝淮公主持修譜,現存於四川圖書館內。該譜原本我未曾得見,但是我家裡族譜就是據此譜錄下的。

【四川仁壽】李氏續譜不分卷 (民國)李芝淮續修民國二年(1913)排印本一冊南開大學四川圖(二部)

《簡陽縣誌氏族志》裡面記載了尚志公遷簡陽玉成李家碥的情況,提及尚志乃復宸公之後,但是《仁壽縣誌》中對氏族沒另外立志,無法查詢更多信息。

我是簡陽李家碥一支第14世,復宸公24傳裔孫。尚志公於明末遷居簡陽玉成橋蘇家溝李家碥居住,至今已傳至15世(復宸公25傳)。

希望同宗宗親能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繫。QQ(287661775),QQ(502866507)。

56、重慶安居李氏

具祖輩手抄家譜本記載,原籍:湖廣省寶慶府邵陽縣大東路。三溪三都,屬新塘廟祠地。唐家溝。原老字輩排行:常以有?仲,宇景文庭新,天子永萬春。

新字班於乾隆三十二年在重慶市銅梁縣安居鎮啟用。

新字輩排行:敬祖嘉德正,福祿世代雲。安幫洪國太,朝??才隆(注:?問號為不認識的字)。所記載湖廣入四川祖輩:李萬曉,號:帝照。敬請樓主查一下所屬宗派系。QQ398795341

(博主回答:不好意思,暫無法查清,只有幫你發在博客中,看是否請知情人與你自己聯繫了不起 2011。4。7)

57尋找四川重慶府李盛才後人:李盛才,字國柱,生於康熙59年,大約清朝乾隆20年從湖南宜章白沙(當時叫笆籬堡)桐木灣村(也叫桐崗)遷往重慶府羅漢場,現尋找李盛才後人。

因遷往羅漢場距今已有200多年時間,加上歷史變遷或地名改變,無法聯繫,族譜提供的信息也非常少,只知生辰,配傅氏,生有三子:大子名吐榮、二子名吐秀,三子吐豔。

其兄名李盛德,字國楨,一直居住在桐木灣。

另:據年長的族人講:大約在1946年到1947年,在調防廣東樂昌的國民黨軍隊一團長叫:李隆漢,來自四川,自稱是世忠公後代,李盛才後人。當時短暫駐紮在廣東樂昌,和桐木灣在國民黨部隊當兵的人也有相識,並打算回桐木灣看看,但當時戰事緊張,被調往其他地方,沒有成行。

現在族人打算重修李氏族譜,輩份排行是:

李忠仕會友;

允從廷尚義;

一春逢景盛;

萬代必昌隆;

繼志承先澤;

58、重慶李氏

家族於湖廣填四川時代遷至四川。

來川時李氏三兄弟,分別居於現在的涪陵、豐都、貴州(具體那裡不清楚)

我們系涪陵分支。

祖墳在涪陵李渡附近(具體地址不祥)

我曾祖父於1900年左右遷至重慶居住,現今五代。

家族字輩排行:朝山正方金印懷,天開洪光永和諧,庭觀克勤國玉璽,古今常承萬代興

我係永字輩。

四川自貢、內江、洪雅、樂山、瀘州等地李氏家譜字輩摘要

四川自貢、內江、洪雅、樂山、瀘州等地李氏家譜字輩摘要

四川自貢、內江、洪雅、樂山、瀘州等地李氏家譜字輩摘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