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何進自己有兵,為何還要董卓去消滅十常侍?

柳雙龍


何進自己有兵不假,可是他不僅僅是讓董卓去收拾十常侍,同時發的詔書裡還有丁元、橋瑁等幾支外地比較強大的兵馬,而且也不是讓他們來消滅十常侍,而是給太后逼宮、施壓,將處置十常侍的權利讓渡出來。

何進發跡

何進是個屠夫,在東漢晚期,這樣的職業雖然不入流,但做一個富家翁也沒什麼大問題。張飛就是一個屠夫,按照他的說法,“頗有家資”,劉備起兵時的300鄉勇,這人吃馬嚼的,都是張飛花錢的,等於劉備的天使投資人,所以張飛以後不管犯了多大的錯,張飛只管喊一句“大哥”,劉備也就罷了、罷了。

所以,何進有一份不錯的職業,不過好運氣還在光顧他。他的妹妹因為貌美,被天子選中,還生了兒子劉辨,這在東漢朝廷裡是一個了不得的大事,因為東漢朝自和帝以來,已經長達61年沒有皇子成年了,所以《後漢書》都記載,“東京(洛陽)皇統屢絕”。皇家添丁,普天同慶。何家妹子母憑子貴,做了皇后,何進作為皇帝的大舅哥,也成了顯赫一時的外戚。

按照漢朝的傳統,外戚、宦官輪流掌權,皇帝在背後大搞平衡之術。外戚掌權的基礎是貴族世家的門生故吏,宦官掌權的基礎是皇權,即“口含天憲”,皇帝執政離不了外戚,又不能大權旁落(參見霍光、王莽、竇憲、梁驥等有名的外戚,功高震主甚至欺主),所以就扶持起內廷宦官與外戚爭鬥。漢桓帝鬥倒大將軍梁驥,靠的就是宦官。

宦官當政,為天下士子痛心疾首。因為宦官身體殘缺,心理與常人有異,也沒有子孫後代,因此他們行事乖張,毫無人格、道德底線,加上他們只是懂得迎來送往,阿諛奉承,沒有執政經驗,所以整個朝廷烏煙瘴氣。這些清流就組織起來,攻擊宦官,要求皇帝制裁為非作歹的宦官。皇帝心裡想了:當年朕受到大將軍欺壓,這些士子安在?如果不是這些宦官,朕是否有命活到今天?因此一概不理。宦官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接連發動了兩次有組織的對士子的鎮壓活動,史稱“黨錮之禍”。從此,宦官勢力一家獨秀,同時士子與宦官的矛盾激化,全無調和可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何進當了外戚後,好運氣接二連三,鎮壓黃巾軍,外有諸侯聯軍剿殺,內有黃巾軍叛徒向他告密。於是,何進作為項目的總負責人,竟然稀裡糊塗的在4年內就把聲勢浩大的黃巾軍起義給鎮壓下去了。因功勞巨大,被授予大將軍,走上了人生巔峰。

何家分裂

東漢朝廷的大將軍沒有幾個善終的,好像有一種魔咒一樣。外戚一旦掌握了大將軍權柄,皇帝就開始防著了。何進總督天下兵馬,可是那都是諸侯們的私兵,或者叫做部曲,漢王朝在地方上的武裝力量,在黃巾軍第一波衝擊下就已經損失殆盡了。因此,何進能夠掌握的武裝力量也就只有京師周圍的駐軍。

漢靈帝為了重振朝廷威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漢制,一個校尉能帶兵2000到5000人,這個在皇命下新編練的一支軍隊,理應由全國兵馬總指揮——大將軍來統領,本來編練新軍的主意也是何進出的。

結果,漢靈帝卻把十常侍安排進了西園軍,還讓十常侍之首蹇碩當了中軍校尉,統領全軍,大將軍何進由於手下沒兵,也要聽從蹇碩的命令。

這樣的人事安排,也太有意思了,漢靈帝這是明擺著讓他的大舅哥跟太監勢成水火。蹇碩心裡明鏡兒一樣,平時也不敢對何進怎麼樣,何進也就揣著明白裝著糊塗過了2年。

公元189年,皇帝死了。

蹇碩很明白,皇帝死了,他就更什麼都不是了,唯一的機會是趁著國喪的機會擊殺何進,另立劉協為皇帝,這樣才可以保住性命。

他也是這麼做的,不過蹇碩雖然是十常侍首領,人緣兒卻不好。十常侍就有2個人出賣了他,把計劃都洩露給了何進,還把何進需要做的應對之策說清楚了,就是依靠何太后(何家妹子升級了),立皇帝劉辨,則大局定也。十常侍中的這幾個人,之所以這麼做,無外乎是想著何家勢力大,想早一點找個靠山。

接下來,蹇碩被殺,何進大權獨掌,天下士子彈冠相慶,大快人心。東漢重名望,很多名士投到何進門下,何進也感到蓬蓽生輝。這些投奔的士子中,有一個叫做袁紹。袁紹有一個同事,兩人都是校尉出身,叫做曹操。

蹇碩被殺,讓這些士子看到了大將軍誅殺宦官的魄力,但是他們還想要更多。因此袁紹就進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能馬上除掉所有宦官,一旦他們翻過身來,將會大失天下士子之心。

何進深以為然,問計於太后,卻被太后一頓痛罵:我們是窮苦人家的孩子,能夠在深宮中立足,並不是靠的什麼名門貴族,而是這些宦官們的幫襯。今天把他們都殺了,以後能夠指望誰?指靠誰?何太后除了何進一個哥哥之外,還有一個哥哥,叫做何苗,當時在做豫州牧。何太后甚至動了撤掉何進的官爵,讓何苗來做的心思。

何進被罵的暈暈乎乎的,在府邸袁紹再次獻計:既然何太后護著宦官,何不引入外援,逼迫何太后同意殺掉宦官。何進對名門貴族身份的袁紹所言,深以為然,立刻付諸實施。

何家的分裂,導致何進籌謀良久的誅殺宦官計劃不得不遷延日久,最終造成了朝廷內部的火拼。

京城生變

各地郡守收到京師飛鴿傳書,當下點起兵馬,殺奔洛陽而來。地方實力派,多是世家貴族,在黨錮之禍中對宦官集團咬牙切齒,如今大將軍挑頭報仇,此時不去,更待何時?

這麼大動靜,十常侍也是有情報網的人,早早的就知道了。他們明白,一旦外兵進入洛陽,何太后就算是想保他們也由不得何太后了,現在只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

他們哭著哀求何太后,求搭救。何太后一聽何進做的這事情,立刻就火冒三丈——把她之前說的話當了耳旁風,立刻召何進入宮問話。何進被罵了一通後回到家,又收到宮中傳話,讓他進宮。何進不疑有他,大大咧咧地進了皇宮。剛一進門,就被摁住了,被太監們指著鼻子罵:忘恩負義的東西,我們把你們何家捧起來,就是要當靠山的,現在你們竟然想把我們都給殺掉。我們要死,你也活不了。


何進被殺。宦官們又迫殺何太后,殺何太后之母舞陽君,何氏家族滅亡,東漢最後一個外戚專權勢力被剷除,而漢朝也從此走向了戰亂。

變故傳到何進府邸,急切地等著消息的袁紹、曹操等人大吃一驚,立刻點起兵馬,殺入宮中,將沒有鬍子的男人全部殺掉,宦官勢力隨著何大將軍的隕落,一起從東漢朝廷的政局中消失了。此時,距漢靈帝駕崩,也不過5個月而已。

此後,外戚、宦官都不存在了,地方諸侯的勢力卻方興未艾,東漢朝廷在那一刻,已經名存實亡了。

何進初衷

何進作為大將軍,名義上統領天下兵馬,除了洛陽附近的駐軍,加上西園軍,軍事實力相當可觀,即使做軍閥,也是漢末第一軍閥。

宦官集團實際上對何氏家族的威脅很小,何進未必會如此愚蠢,要與宦官集團拼個魚死網破。究其本意:以宦官集團為餌,釣天下諸侯之兵,匯聚洛陽,以朝廷名義,收天下兵權。以外藩壓力,逼迫中宮讓渡權利。誅殺宦官集團,盡取士子人心。如此一石三鳥,可以畢其功於一役,實現何氏外戚的一家獨大。

可嘆,何進一旦身死,何氏家族立刻遭到毀滅,大漢朝也滑入了覆亡的快車道。


而知而行的歷史


真實的政治鬥爭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漢靈帝死前有意廢長立幼,立王美人所生的二皇子劉協為帝,暗中囑咐宦官騫碩擁立劉協,還用西園八校尉分何進的兵權。但漢靈帝還沒為劉協鋪好路就已經駕崩,何進聯合何皇后擁立何皇后所生的皇長子劉辯登基稱帝,自封大將軍,總攬軍政大權。

何進雖然成功擁立劉辯登基,也掌控了朝政大權,但皇宮卻是宦官的勢力範圍,騫碩手中也有軍權,宦官都想擁立劉協為帝,劉辯和何進的位子還不安穩。這種局面下,騫碩想先除掉何進以擁立劉協,何進也想將宦官一網打盡,一了百了,雙方的衝突已經不可調和。騫碩曾設計想要招何進入宮,趁機除掉何進,但被何進手下識破,逃過一劫,雙方的爭鬥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階段。

何進招董卓進洛陽也不能完全說是昏招。宦官掌控著皇宮,騫碩手裡也有一定的兵權,何進想將宦官一網打盡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如果貿然發動失敗的可能性比較大。何進的本意只是想讓董卓帶兵駐紮在洛陽城外形成威懾,自己在內舉事,即使不能一舉剷除宦官,也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只要何進能成功剷除宦官,何進的威望將達到頂峰,而且洛陽就是何進的地盤,董卓來了也翻不出多大的風浪。

只是何進終究還是小看了宦官的膽氣,被宦官集團先一步動手殺死,外戚集團群龍無首,才被正好趕到的董卓撿了便宜。

何進的昏招不在於招董卓進京,而在於沒有充分重視宦官,小瞧了敵人。政治鬥爭就是如此殘酷,往往是一招走錯,滿盤皆輸。


古今之言


從演義裡分析何進不聽曹操建議,堅持引兵的原因有5個。

1、直接原因,曹操提議用一個獄吏,剪除元兇收服其他的宦官,何進說曹操是因為宦官之後似有私情,雖然是諷刺,但是這個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甚至再深究一下,何進還可能擔心曹操因此賣人情給宦官集團,留下禍患。

2、關係複雜,宦官們是一個集體,彼此之間雖然會爭寵奪利,但是對外的時候卻很團結。剪除元兇,只能解一時之急,沒有辦法解決根本問題,隨時都可能會被反咬一口。

3、天生敵對,宦官權利是皇權的延伸,歷代漢朝皇帝扶持宦官的初衷都是對抗、甚至是消滅外戚勢力,收復皇權。所以兩邊是天生的死對頭,根本不可能收為己用。

4、出身低微,何進是屠戶出身,何進能上位一部分是因為他的確有點能力,裙帶關係也是主要原因,何進根基不穩對軍隊的掌握沒那麼強大,所以不能跟何太后直接翻臉。

5、袁紹獻計,獻計的人是袁紹,四世三公袁家勢力龐大,說話很有分量,不是當時的曹操所能比的。如果得罪袁家,就會獨木難支。

順帶一提,袁紹引兵召集的不只是董卓還有其他人,只不過董卓軍隊經常打仗,腳力比較快何進死後第一個趕到了京城。


瘋癲史鑑


何進並不是靠兵去“消滅”十常侍,而是希望借用外兵的威勢去威逼自己的妹妹何太后下詔書,名正言順的除掉十常侍。

在『何進傳』裡面有提到:

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何進和他的幕僚們想要根除宦官,而何太后則猶豫不決。因為何太后覺得,自己何家能夠當上國戚,兒子能夠當上皇帝,其實都是賴十常侍的功勞。為什麼要對十常侍趕盡殺絕呢?畢竟何家出身屠夫,本來也和士族大家們看不對眼啊?就像何太后對何進說的:

先帝新棄天下,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對共事乎?

但是何進打的是另外一個主意,何進想除去宦官,作為自己被士族接納的投名狀,從此以後,南陽何家,就是高門大族了!

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和弟弟何苗,其實和宦官也很親近,經常接受宦官的財物,所以他們反而指責何進殺宦官是想專權,結果導致太后也開始對何進產生了懷疑。

但是箭在弦上,終究是不得不發。於是何進開始徵召外兵,準備靠外兵的力量,去脅迫何太后聽話。這是聽了誰的話呢?當然是袁紹。袁紹其實也不是一個人,其背後是整個汝南袁家。袁家毫無疑問是漢末的頂級大世家,何進正是受了袁家的影響,才做出了召董卓的昏招。

為什麼是董卓呢?因為董卓其實是當朝太傅,袁家掌門人袁隗的故吏!雖然後來董卓專權之後把袁隗殺了,但是現在人總不能預知未來,董卓入京,其實是袁家利用何進的一步暗棋,如果何進真的屠滅了宦官,恐怕真正掌權的,不是何進,而是在董卓威勢下的袁隗。

殺宦官,不論成敗,對於何進來說其實是個必輸的局,只是他當局者迷罷了。


經史通義


不是何進要引外兵來洛陽,而是袁紹想這樣做。在這件事上,何進其實多少有些被逼無奈,而袁紹想引外兵來,是因為他的心裡有更大的野心,也有一個個人的小算盤。

在引外兵入洛陽這件事情上,何進其實一直被袁紹牽著鼻子走

漢靈帝臨終前與大將軍何進的矛盾日漸突出,何進的妹妹何皇后毒死了漢靈帝最喜歡的王美人,觸犯了漢靈帝的底線,漢靈帝準備立王美人所生的劉協為太子,何進感到了危機。

何進竭力拉攏袁紹,希望得到袁氏為代表的黨人的支持,以對抗漢靈帝及其追隨者,袁紹幫助了何進,結果漢靈帝死了,被漢靈帝“託孤”的蹇碩剷除了,何皇后所生的劉辯繼位當了皇帝,何氏兄妹心滿意足。

何進想就此收手,但袁紹不幹,因為黨人們還一無所獲,袁紹於是提出趁機誅殺宦官,何進對此興趣不高,而且也怕黨人勢力坐大後對自己不利,所以盡力拖著,藉口是妹妹何皇后(此時已是何太后)不同意。

但是,袁紹反覆相逼,不達目的就要有與何進一拍兩散的架式,何進沒辦法,只得答應袁紹提出的引外兵入京以給宦官和何太后製造壓力的建議。

袁紹引外兵入京,目的不僅是誅殺宦官,而是準備連外戚何進一齊解決

漢末政壇有3支重要力量,分別是宦官、外戚和黨人,三者之間也有過一些合作,也有鬥爭,但黨人從未與宦官有過合作,二者出身太懸殊,“三觀”也相差得太懸殊,根本弄不到一塊。

在黨人眼裡,外戚可以利用,但也不是什麼“善類”,總體上還是給予鄙視的,如果有條件的話,能在解決宦官的同時連外戚一塊解決,好就再好不過了。

所以,曹操、陳琳等人反對引外兵入京,認為那樣是小題大作,要解決宦官根本不必費這麼大的勁、冒這麼大的險,他們之所以這樣看,是沒有看到袁紹的真正意圖,解決宦官確實不用費那麼大的力氣,可以連外戚一塊解決就必須有充分的實力了,畢竟何進的弟弟何苗等人還掌管著北軍。

袁紹認為引外兵入京就能解決問題,是他對董卓這個人不瞭解

要引外兵入京,當時最有實力也最現成的兩支人馬分別是丁原的幷州軍和董卓的涼州軍,幷州軍離洛陽最近,政治立場與何進、袁紹一致,呼之即來,召之能戰。

要不要引董卓的涼州軍來,這個爭議比較大,大多數人反對,但袁紹堅持召他們來,因為董卓早年曾在袁紹的叔父司徒袁隗手下做過事,被認為是“袁氏故吏”,在當時這相當於一種政治標籤,就像腦門上被刻了字一樣,“袁氏故吏”可以沾袁家的光,但也必須效忠袁家。

袁紹的問題在於他了解“袁氏故吏”卻不瞭解董卓的為人,董卓最年也生活在內地,但沒有接受過嚴格的經學教育,不受儒學那一套的約束,根本沒把“袁氏故吏”當回事,袁紹把董卓當成了自己人,但董卓卻把袁紹當成了權力之路上的絆腳石。


南門太守


何進屠戶出身,做為外戚因為姐姐何皇后而獲得大將軍之位,屬於典型的無能者居高位,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一夜暴富,幸福來的太快了。但是自己又沒有駕馭財富和權力的能力,那就只能惹禍上身了。



十常侍的能力

在我看來,十常侍儘管貌似權勢滔天,但實際這些人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就好比到明代的時候,九千歲魏忠賢權傾朝野,但嘉靖皇帝繼位之後,說滅就滅,究其原理,太監的權力來源於皇權,他並沒有自己獨立的勢力圈子,沒有皇帝,他們就失去了依靠,失去的地位。


曹操的判斷

因此要除掉太監,按照曹操的說法得一勇士即可,根本不需要大費周章,讓外部勢力介入,那樣只會把局面搞得越來越亂,而失去控制。因為像董卓這樣的地方勢力有兵有權,但是就是沒有規矩,不知道尊卑,不知道長幼有序,君臣之禮,讓董卓這樣的人進入京城才是最大的禍患。

一個屠戶的見識

何進身為大將軍,掌握天下兵權,對他來講,除掉十常侍只是舉手之間的事,而他顧忌何皇后的命令,不敢自作主張,充分體現了其優柔寡斷的婦人之仁,結果只能自取滅亡,自取其禍。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誰說何進是天下兵馬大元帥?他只是大將軍。

什麼是大將軍?大將軍並不是領兵的將領稱謂,漢朝武帝開始設置大將軍一職位,位列三公丞相之上,主決策權,由外戚擔任,比如霍光、王鳳,從沒領過兵打過仗,有一定的調兵權,

但大將軍這一職務並不是武官,而是主中樞決策的官員,目的是剝奪丞相的決策權,讓丞相成為執行者,而由皇帝控制的尚書檯和大將軍主決策權,所以霍光是大將軍,他為輔政大臣,處理國務,丞相成了撅著屁股幹活的。

所以何進這個大將軍,哪能說是天下兵馬大元帥呢?哪來的兵權呢?他可以以皇帝的名義下聖旨,徵調軍隊進京,他弟弟何苗是禁軍將領,但禁軍也並不站在他這邊,而在皇帝和宦官那邊。

其次,何進的權力來源是什麼?他的作用是平衡士大夫集團和宦官集團的,如果士大夫集團消滅了宦官,打破平衡了,何進算什麼東西?這也是為什麼袁紹、曹操等人想殺宦官,而他不同意,要讓董卓、丁原等人進京的原因。

因為董卓、丁原等人進京,袁紹和曹操就不敢衝擊皇宮去殺宦官了,殺了宦官,不過是為董卓做菜罷了。

只是後來沒玩好,何進被殺,而袁紹等人衝擊皇宮,誅殺宦官。

董卓、丁原來了洛陽後,董卓策反了呂布,呂布火併丁原,然後投靠董卓,而何苗等人率領禁軍也投靠董卓,這樣洛陽裡就董卓一家獨大。


南朝居士


因為何進對自己的兵力沒有信心。

何進本身出身屠戶,沒有什麼根基。他能力也平平,靠著妹妹做了皇后,才當上了大將軍。以他的出身、威望、能力,想穩定控制朝政是有困難的。

何進要對付的宦官集團,是東漢中後期最強大的一股勢力。竇憲、梁冀、竇武等很多外戚權臣,都死在這些太監手裡。何進自然是對這些太監很忌憚。

何進自己的兵馬,成分很複雜。他當時剛剛除掉了上軍校尉蹇碩、驃騎將軍董重,收編了他們的部隊。蹇碩是漢靈帝最寵幸的太監,執掌“西園八校尉”,掌握的兵權比何進都多,但還是被幹掉了。董重則是漢靈帝母親董太后的侄子。蹇碩、董重都是劉協的支持者。

不管何進除掉了多少政敵、掌握了多少兵馬,要清除“十常侍”,他都沒有足夠的信心。“十常侍”掌權幾十年,在京城、在宮廷裡有巨大的影響力。包括何進的妹妹何太后、弟弟車騎將軍何苗等,都跟太監關係很好,並明確反對除掉宦官。

何進要對付的不僅是“十常侍”,還有臨朝聽政的皇太后(小皇帝自然也聽太后的),還有他的弟弟、手握重兵的車騎將軍何苗,情況非常複雜。拿皇家禁軍去對付皇太后、皇帝,自然是不靠譜的。

所以何進才考慮調集外地兵馬。他是大將軍,有權力節制外地兵馬。而何太后和太監們,一輩子生活在宮廷裡,跟這些外將毫無瓜葛。這些外地的兵馬一到,何太后和太監們就害怕了,太監們都去找何進謝罪。可惜何進做事遲疑不決,讓太監們先下了手。


國史拾遺


這就是何進的昏庸之處和精明之處。

此話怎講:

在討論之前,先說一下當時朝廷情況,十常侍把持朝政,用太后名義排擠何進和他當皇后的妹妹的勢力,雙方都想置對方於死地。

何進雖貴為大將軍,但屠夫出生,朝中紛爭他是外行。在處置十常侍的方法和手段上既昏庸又精明。

他的精明在於借外力除掉十常侍,這樣,皇帝和百官就不會怪罪於他,事成之後,他既能保住大將軍位子,又能獨攬朝政。

他的昏庸在於那些在外的軍閥都有強大的武裝,虎視眈眈,一心要入朝搶位子,一旦引狼入室,不要說何進,恐怕連他妹妹皇后也做不成了,殺身之禍離他何進不遠了。


叢中笑6603


何進,字遂高。他出身屠戶,地位低微而且命還不好,先喪母,其父何真再娶,生有一子二女,後來,何真也去世了,何進養育一家五口人。

後來何進因異母妹被選入宮中,成為貴人,並受寵於漢靈帝,這才被封為郎中,隨後遷虎賁中郎將,任潁川太守。

光和三年(180年),何貴人被立為皇后,何進因此成為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

黃巾起義時,何進為大將軍,總鎮京師,因及時發現並鎮壓了馬元義的密謀,被封為慎侯。隨後為張大威望,何進請靈帝在京師講武結營,置西園禁軍校尉。

漢靈帝死後,蹇碩密謀誅殺何進改立皇子劉協為帝,結果被何進殺了,何進的外甥少帝劉辯即位。

此時何進權傾朝野,但是權力並不穩固,此時東漢朝中有三股勢力,分別是外戚、宦官和士族。其中宦官和外戚在東漢中後期主導了朝局,交替掌權,士族因此迫切想要獲得政治權力。

何進出身外戚,其權力來源於何太后,在擊敗了董太后的外戚集團後,何進成了外戚集團的代表,而袁紹則是士族的代表,十常侍是宦官集團的代表。這三位代表的關係造成了何進的決策偏差。

何太后身居後宮,身邊待著的就是十常侍,她十分偏信十常侍,導致外戚的權力受到了來自宦官勢力的威脅,這是何進不願看到的。

何進本人的謀略是不足的,所以他找上了四世三公是袁紹,在其建議下大舉邀請各類名流來朝廷做官,意圖貶謫宦官勢力任用的官員。

但剷除宦官勢力還得從根源上進行,十常侍不除,宦官集團就一直不倒,所以何進打算除掉十常侍。對此,曹操的意見是一獄卒即可,也就是刺殺。

然而何進毫不猶豫地否決了這個計劃,反而聽從了袁紹的,召外地軍隊進京絞殺十常侍,這是遠水解近渴,而且還是有毒的水。

那麼何進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軍隊呢?他身為大將軍,手裡握有兵馬,事實上,在他死後,曹操和袁紹都能攻進宮中大殺四方,他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首要一點,何進並不是一個果決不畏的人,他相當看重妹妹何太后的意見。當他表露出要誅殺十常侍想法的時候,何太后對其很不支持,對何進大加斥責,何進因此妥協,想要借刀殺人,讓董卓消滅十常侍。

可宦官首領張讓先發制人,先殺了何進。但董卓還是來了,他的進京,標誌著漢末亂局全面開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