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朱元璋臨死前曾改變主意 緊急召見燕王進京當皇帝嗎

1398年初夏,明太祖朱元璋因積勞成疾,駕崩於應天府(今南京市)。

早在6年前的1392年,朱元璋就已經將嫡長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長孫。雖然這一“立孫不立子”的舉動讓許多人不理解,但6年來,朱允炆皇長孫的地位相當穩固,無人撼動。朱元璋也從來沒有產生改立他人的念頭。所以,按照正常情況,此時就應該由朱允炆成為大明王朝新的皇帝。

可是,《明太祖實錄》記錄了這樣一件公案:“上素少疾,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

是說朱元璋在感覺不久於人世之際,派人召見燕王朱棣進京。朱棣趕緊南下,已到淮安時,被人假借聖旨攔住,被迫了北平封地。後來,朱元璋一直詢問“第四子來未?”

隨後,《明太宗實》則記載:“太祖崩,是夜即斂,七日而葬,皇太孫遂矯詔嗣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

根據《明太宗實錄》的記載,皇長孫屬於“矯詔嗣位”。“矯詔嗣位”這四個字的定性太重要了。按照這種說法,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趕走朱允炆自己取而代之等才具有正當性。

朱元璋真的是臨死前改變主意,緊急召見燕王朱棣進京當皇帝嗎?

朱元璋臨死前曾改變主意 緊急召見燕王進京當皇帝嗎

並非如此。

《明太祖實錄》共計257卷,記載了1351至1398這47年之間的大事。朱棣即位後,曾經兩次修訂《明太祖實錄》。這兩次修訂有兩類重大修改。一是刪去明太祖朱元璋的過失和建文朝大臣對朱棣的指責,二是反覆歌頌朱棣“奉天靖難”的功勞。

由於修改得太多,《明太祖實錄》只有257卷,看起來太單薄。

很顯然,朱棣在這兩次修訂中刪去了對自己不利的記錄、增加了為自己美言的記錄,因此,《明太祖實錄》關於“靖難之役”相關內容的表述,是不足信的。

《明太宗實錄》是由朱棣長子、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命張輔、蹇義、夏原吉等為監修官,楊士奇、黃淮、楊榮、金幼孜、楊溥等為總裁官,歷時5年纂修而成。鑑於此前,朱棣已經兩次“焚燬檔案”,損毀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同時朱高熾“為尊者諱”,使得《明太宗實錄》不得不繼續為《明太祖實錄》圓謊。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還朱棣唆使一幫文人修撰《奉天靖難記》,給建文帝朱允炆潑汙水,裡面言之鑿鑿地聲稱,建文帝朱允炆“又作奇技淫巧,媚悅婦人,窮奢極侈,暴殄天物,甚至褻衣皆飾以珠玉錦繡。各王府宮人有色者,皆選留與通,常服淫藥……”甚至還編出“更縛牝羊母豬與交”的情節。由於情節過於匪夷所思,反而影響了前面記錄的真實性。

朱元璋臨死前曾改變主意 緊急召見燕王進京當皇帝嗎

隨著時間的流逝,後人得以站在一個比較超然的角度和地位上,重新審視“靖難之役”。

1497年,明孝宗朱祐樘下令編撰《大明會典》,歷時5年,這部史書初稿完成。《大明會典》收錄了一份很特別的文件,即朱元璋遺詔。遺詔全文如下: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遺詔中說得清清楚楚,一直到朱元璋去世前,朱允炆依然是大明王朝的合法繼承人,“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同時,朱元璋為防止藩王在他死後搗亂,特別規定,“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這種特別的規定,說明朱元璋也開始意識到,手握兵權的藩王,有可能成為未來朝廷的麻煩製造者。

朱元璋臨死前曾改變主意 緊急召見燕王進京當皇帝嗎

無獨有偶,由清朝人張廷玉編撰定稿的《明史》也採信了《大明會典》的觀點。

《明史》記載:“太祖崩,皇太孫即位,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王自北平入奔喪,聞詔乃止。”由此可見,朱棣從北平封地到京師奔喪,完全是自作主張,根本就不是朱元璋緊急召見。

【參考資料:《明史》《大明會典》《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