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愛因斯坦旅行日記》一個天才的人格背面

《愛因斯坦旅行日記》一個天才的人格背面

愛因斯坦(1879-1955),猶太裔物理學家,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從最近出版的《愛因斯坦旅行日記》裡,可以看到這位天才的明顯人格缺憾。

1922年,日本學界邀請愛因斯坦赴日演講。1922年10月,他從柏林啟程,坐船前往遠東,一路經過(英屬)巴勒斯坦、(英屬)錫蘭/斯里蘭卡,(英屬)新加坡、(英屬)香港,上海、最後到了東京。在日本,他同大正天皇和皇后在皇宮見面,盡享殊榮,又辦了多次數千人參加的講座,之後原路返歐。因為這次赴日講學,愛因斯坦甚至錯過了在瑞典舉辦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

愛因斯坦行一路寫一路,將此行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全部記錄下來,集成了這一本《旅行日記》,全稱有點長,《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旅行日記:遠東、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 - 1923》。可以說,《旅行日記》反映了愛因斯坦的真實想法。

《愛因斯坦旅行日記》一個天才的人格背面

《愛因斯坦旅行日記》封面

不過從最近出版的《愛因斯坦旅行日記》裡看,愛因斯坦私下使用過大量直白,甚至不忍卒讀的種族主義文字,嘲笑和辱罵了那些曾經招待過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亞洲“劣等民族”,特別是中國人。如:

“中國人吃東西時不坐在長椅上,而是像歐洲人去樹林如廁時般蹲下。安靜又拘謹。即使是孩子都遲鈍無神。”

“如果這些中國人取代全部其他種族,那真是可惜。對我們來說,光是想到都感覺難以言喻的淒涼。”

……

《愛因斯坦旅行日記》一個天才的人格背面

愛因斯坦訪問上海時的合影,若於右任、王一亭知道愛因斯坦是如何評價中國人的,是否還會這麼隆重地接待他?

而在此之前,愛因斯坦在公共場合的表現則是一位人權捍衛者。他積極維護美國黑人的合法權利,說“(種族隔離)是白人的疾病”,並且聲稱:“也許因為我是個猶太人,所以我能夠理解並同情深受歧視的黑人們”。多少年來,西方媒體將他視作社會道德模範,在物理學大家的王冠之上,又套上了反種族主義者的光環。而如今日記的出版,精心打造出來的“反種族主義者”的公眾形象似乎失色不少。

但詭譎的是,在國內網絡上,不少讀者對愛因斯坦種族主義言論的評價卻異常包容,溫和到實質在給他洗白。這是怎麼回事呢?

《愛因斯坦旅行日記》一個天才的人格背面

1922年旅行期間的一頁日記

上期回顧:

下期預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