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一週科技盤點: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進展順利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晉):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目前進展順利,將於12月發射嫦娥四號著巡組合體;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研究團隊近期在超導塊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對於構建穩定的、高容錯、可拓展的未來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15日在北京透露,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精度高於預期,目前運行正常,靜待計劃於今年12月發射的嫦娥四號著巡組合體,“鵲橋號5月21日發射升空以後,現在經過了對地精度的觀察、精度的校準,以及和我們嫦娥四號在地面的模擬聯試,數據接口都已經打通,而且都非常正常,精度比我們預想的要高,它已經完全具備條件。”

過去60年內,人類已發射了百餘個月球探測器,但至今沒有任何一個能夠在月球背面著陸。計劃於今年12月發射的嫦娥四號著巡組合體,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目前,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進展順利。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說:“月球背面因為人類從來沒去過,所以我們到底對它瞭解多少,現在中國人爭取能夠走到這一步,到現場去考察。月球背面有很多對我們人類來說還是未知的一些情況,或者地形地貌,或者其他一些物質,我們必須到現場去看。這對我們人類發展是很有好處的。”

另據瞭解,8月15日,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在北京啟動全球徵名,結果預計10月上旬公佈。嫦娥四號著陸器和月球車外觀設計構型當天也首次公開。

近期,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在超導塊體材料體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任意子。這項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世界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

80多年前,意大利物理學家埃託雷•馬約拉納預言了一種特殊費米子的存在,也就是馬約拉納費米子,但目前尚未得到實驗上的證實。近年來,理論研究表明在固體物質中也可能存在馬約拉納費米子,而更神奇的是,當一個馬約拉納費米子被束縛在一“點”上時,變成兩個馬約拉納任意子,可以用來構造拓撲量子比特,應用於高容錯的量子計算機。

此前,也曾有國際研究團隊宣稱制造出了可以產生馬約拉納任意子的材料,但這些工藝都相對複雜,且只能在非常低的溫度下工作。這次聯合研究團隊的帶頭人--中科院院士高鴻鈞介紹,此次研究發現在超導塊體材料體中存在馬約拉納任意子,而且成分純度很高。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該馬約拉納任意子在相對更高的溫度下都能穩定存在,“我們是第一次在單一塊體超導材料中發現高純度的馬約拉納任意子,而且在相對高的溫度下實現,不容易受到其他準粒子的干擾。該成果高純度、高溫度且結構簡單,更容易實現對馬約拉納任意子的編織操縱,對構建穩定的、高容錯、可拓展的未來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具有極其重要意義。同時,這也預示著在其它的多能帶高溫超導體裡也可能存在馬約拉納任意子,為馬約拉納物理的研究開闢新的方向。”

當前,在固體物質中嘗試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成為國際科技界激烈競爭的戰略制高點之一。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在鐵基超導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的研究是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加強頂層設計,科學家聯合攻關取得重大科學成果的範例,“當前國際科技前沿競爭日趨激烈,創新無止境,永遠在路上,希望全院科學家充分發揮中科院基礎研究和人才方面的優勢,開拓創新,勇攀高峰,不斷產出重大創新成果,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

再來關注兩則簡訊:

中國科學家從兩棲動物大蹼鈴蟾的皮膚中發現了“孔道形成蛋白複合物”,該複合物能促進皮膚組織再生和修復,使傷口無疤痕癒合。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合會會刊》上。該研究為深入瞭解組織再生和修復、疤痕形成的分子病理機制提供了新思路,也對研發無疤痕治療藥物提供了參考。

記者15日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瞭解到,中國新一代遠洋航天測量船遠望7號船已解纜起航。這是遠望7號船繼上半年完成嫦娥四號中繼星測控等任務後,今年第二次出海,也是入列兩年多來首次開赴印度洋海域執行任務。遠望7號船是由中國自主設計研製的大型航天遠洋測量船,於2016年7月正式入列,船長220多米、高40餘米,滿載排水量近3萬噸,可抗12級颱風,能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北緯60度以內的海域執行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