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老子》一書中到底是“上善若”還是“上善治水”?

道一有三


怎樣讀懂《道德經》?

當今社會上不少關於“道德經”社會現實意義解釋的文獻學術資料,極具主觀臆造的篡改誤導性,會把人們引入錯誤的社會價值觀判斷,而害死很多人!

老子的《道德經》不是解釋“人性品德,與人為善”的哲學社會科學文化理論,而是用來解釋“自由競爭、個性化獨立創新和鬥爭博弈技巧”的哲學社會科學文化理論。

《道德經》裡的“無為而治”其實就是指的“市場經濟那隻無形的手”,“道法自然”其實就是指的“自由競爭、順其自然、個性化意識獨立自主、自由開放”,“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實就是指社會公共政治產品領域採取“共識政治或政治正確”的那種弱肉強食、成王敗寇、願賭服輸、贏者通吃社會支配權配置管理哲學思辨模式。

由此可見,老子的“上善若水”理念也決不是什麼“不爭名利、與人為善、無慾無私、恪盡職守、包容大度”的“優良品格或道德情操”,而是指為了滿足追求自己個性化的利益特殊需求而“善於學習管理和具有極強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這個“善”字是“擅長和善於掌控自由競爭博弈技巧能力”的意思,而不是什麼“崇高無私奉獻精神”的意思。

有的人一直甚至一輩子看不懂《道德經》,是因為人們一般不知道老子哲學社會科學文化講的是“利益的獲取”,講的是個性化開放自由市場經濟的管理。而孔子哲學社會科學文化講的才是“義務的履行”,講的才是社會公共政治產品社會道德規範和公共規則秩序的管理。

如果不明白這些道理,是永遠不可能瞭解中國老子和孔子的哲學文化,也不可能讀懂《道德經》的!


竹筒夫子的鋼筆


“上善若水”,乃語出《老子》(或稱之《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在中國古書中,有多種說法,帛書甲本“上善治水”,乙本“上善如水”,王弼本“上善若水”,世傳本多用王本“上善若水”。高明在《老子帛書校注》中作了分析,認為“古文‘臺’與‘以’同字,‘治’與‘似’同音,故借‘治’字寫為‘似’,謂‘上善似水’”,則“似水、如水、若水”義同。也就是說,這幾種說法其實是一個意思,只是用字不同,沒有本質意義上的區別。

所謂“上善若水”,“上”即至極、最高、上面,“善”即吉祥、美好、善良,“若”即順從、選擇(佛教也表示“智慧”,例如“般若”一詞),“水”即無色無味且透明的液體,可引申為標準、靜止、滋養。故而,“上善”即至善至美,“若水”即以水為準,“上善若水”指的便是:天下最完美的善性就是水那樣的品性,滋養萬物而有自身的分寸。水是萬物的生命源泉,是一切存在的生機活力,是永無止境的恩澤奉獻。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家思想之精髓的一個集中體現。老子尚水,以水為最高智慧的象徵和代表,與他的“無為而治”思想關係相當密切。水的自然之性是最接近於道的:它無色無味且透明無形,可大可小、可方可圓,可液、可汽、可固,無處不在、無所不利、無物不有,往往能依勢而為、自失自得,於自然而無所違。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他告誡統治者,為政治國,不僅不能與民令行爭執,而且反而還要與民休養生息,使天下形成一個自治的大好局面。在本質上來說,“無為而治”的“無為”並非是一種“無所作為”,而是一種“有所作為”(即“有為”)——一種“無為而無不為”,一種“有為而不妄為”。



知識銀行


讀《道德經》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角度和每個人的觀點。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

老子為什麼稱上善如水?要把水形容為“道”。

在道德經的開篇當中,老子稱“道”為“無”。道是一種永恆的存在。(“無”是什麼,這裡不另解釋,可點關注看《請跟我來》)。

什麼東西才能夠永恆的存在?並且能夠穿越所有的空間和時間,而不改變其特性。只有一種特性存在——純粹性。

在我們的世界當中,幾乎看不到純粹性的東西。科學算一半——有限的純粹性原理。數學可以稱得上是純粹性的邏輯運算。物理和化學都算不上純粹性的學科。因為其都無法隨著時間的改變而保持不變。

在自然界當中,我們只看到兩種接近純粹的物質。一是水,二是鑽石。換句話說,這兩種接近純粹的物質幾乎都不會顯示任何的空間特性和時間色彩。純粹的水是無色的——相當於老子所說的“無”——不顯示任何特性。

為什麼老子又稱善若水呢?

實際上老子意思稱:人類自身的“善”都帶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這不是最高的善。人不能為了謀取善良,而去行善;也不能為了,達到善良而去行善。這都不是善良的本意 ,真正的善是沒有任何目的性和功利性。不會讓行善之人覺得是行善,也不會讓受善之人感到是受善。所以老子才說:“水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

善應該是一種本能,才具有純粹性。

人的靈魂,如果沒有沾上世俗的色彩,也同樣具有純粹性。所以我總認為靈魂能穿過空間而存在。


自然之子一一來去無意



上善若水更多是有偽善的成分。“若”的意思就是有好像的意思,好像只是像,是假象,假的反面就是真。假像還能稱上善?

水要做水,人要做人。學水就如學狗學狼學雞學貓是一個意思的,人不是水,人也不可能如水不吃不喝無私無慾無情無義,抽刀斷水水更流。說要是能做到抽他一刀反而活的更歡,可能嗎,不可能,人體裡的骨髓血液才像水呢,用誰的血液骨髓利養萬物,澆花灌草吧,那不正合敲骨吸髓的需要。

上善治水,這提法很好,體現法制思想,治理社會平之如水公平公正境地,這是真善,大善。

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而在周朝之前的所謂堯舜禹時代也切實存在有大禹治水的經典典故。大禹也就是因為治水而成為萬民敬仰的統帥。是上善的典範。而不是大禹像水,大禹若水。若水與治水都有因勢利導,隨曲就伸,順其自然的意思,但是上善若水就製造了十分完美的“阿Q精神”。阿Q住土穀祠,不可謂不是“處眾人之所惡”,他幾於道了嘛?以其不爭故無尤,他不爭他無尤了嗎?怒其不爭。

反而是“上善治水”這與《道德經》整體的“道法自然”的意思是相同的了,中醫也是有治病如治水的思想。治水遵循水性,因勢利導。這是其一。

其次,“治”這個字,本來就是三點水“氵”。這個字的本源也就是與水有親密的聯繫的。試想下98年抗洪的時候,水呀,真是“善”呀!上善若水,若洪水!搞破壞沒商量!

因此,“上善治水,利萬物”,就可以理解成,上等的善於治水的如大禹,能夠讓水利養萬物;下等的不善於治水的如大禹的父親鯀,洪水氾濫,災害滋生,腐枝爛葉……這樣解釋很好嘛。

李世民有句名言“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裡的水就是勞動人民的意思。以此來看,就算按上善若水,勞動人民才是最善的、上善的。可是歷代勞動人民卻最無心於“上善若水”,顯然的道理,古時老百姓受教育都是個問題呀。那麼,追求上善若水的都該去默默的種地去吧,可是事實相反。陰陽顛倒。


再個,也是老子有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啥意思呢?就是,就算把所謂的德也分個三六九等的話,上等品德呢,不自我標榜有德,不自己鼓吹學習什麼什麼水德,什麼上善若水,那就是上德呀!下德呢,就總是掛到嘴上呀,總是鼓吹標榜呀,表面一套,文質彬彬,好像道德高尚,學習什麼什麼德,刻意的搞功績立德,學習上善若水,像水一樣似乎無私卻無孔不入,鑽營投機,這就是沒德。

上善不善,只是自然。水本是自然的,刻意的學習水,就不是善。上善是如水一樣自然,如空氣一樣自然如此而已。是以,道法自然,水有水性,人有人性,不是說要人去學習無情無義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水性水德,人若把自己搞弄成水性狼性狗性,就是失去人自然的本性,就是沒善,偽善,因為連真性情這個真都沒有,

人就做真性情的人,做本來面目的人,做真人,總弄個學習些貓呀、狗呀、狼呀、神呀、水呀、地呀、天呀等等的。就是不做本來該是的人。弄到頭來還要高調叫喧著“做人”。何必呢?不是嗎?

水聚之成型散之成氣,人生老病死,這都是自然。天地都是一視同仁看待的。

其實,《道德經》最早就是秦朝中央集權皇權社會之前的至少說是歷史書上說的夏商周這個時期的治國銘文,據說最早這些句子都是記載在一種叫銘的器物上面,既是“銘”文。那是奴隸社會統治者治國的銘文。把最好的法則法規寄託於對統治者的要求上,當然對統治者的最好的治國狀態要求並非是要統治者本人達到非人的沒情沒義不吃不喝的這樣的聖人境界,這樣的“聖人”只能是死人。而是要求其治國的法規及其執行法規時要像水一樣平,像水一樣不能夾帶私人感情,處理一些矛盾要像水一樣因勢利導,順其自然,不要老是堵,堵,堵,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除了瞞就剩騙,能成嘛?拿個木頭塞住口,困呀,其實,自秦一統天下,樹立皇權社會又經漢武帝獨尊儒術,歷代不出百十年不都搞弄的積貧積弱嘛。

總之,皇權社會,把“天人感應”主客觀雜糅起來了的那一套,然後就虛偽、偽善百出,中華民族的很多劣根性這是來源之一。

歷來認為最好的《道德經》的解讀有兩者,一莊子、二就是韓非子。韓非子的法家,為何叫法家?這裡的法家的“法”與道德經裡的“天”“地”“人”“自然”四者之間關係的那個“人法地”“地法天”的“法”有何關係?吾現在倒突然有所體悟,應該很有可能就是從這裡引申出來的。

首先,我們來看“法”的繁體字“灋”,《說文解字》“法”作“灋”,篆文作“法”。

字形由“氵(水)”“廌(zhì)”“去”三部分組成,“水”代表執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能明辨善惡是非的神獸。

因此,“上善若水”不如“上善治水”更合理,就是取法水的平之如水,法律要無情無義公平正義之意。天若有情天亦老呀!上善治水,這個是對誰說的,在現代社會就是對法律的要求對執法的要求,在古代奴隸社會誰才有這個執法平之如水的權力呀,統治者。也就是說,上善治水是對統治者行使獎罰的法則法規要求。一碗水端平,即是公平。但是現在普遍的人把上善若水都弄成自己去效法水德,一方面有一定的可取處賦予一定的意境境界;但另一方面,它也是弄得大天朝人,男不男女不女陰死陽活的,水貨假貨遍地是,上善若水此四字可謂居功至偉功勞響噹噹!


質躍


《道德經》札記之四:被斷章取義的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恐怕是道德經中最受大家喜愛,名氣最響的一句話吧!眾多企業、個人視其為座右銘,我辦公桌正上方就掛一幅行雲流水的名家草書,以示為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隨手Baidu一下,約12,300,000條之多,釋義大致相同,略舉一二:

1、上善若水: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2、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此處省略200字),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3、善,會意字,“善”具有深刻的倫理學、哲學和佛學內涵,是宗教、哲學、倫理學等範疇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此段共省略300字)。

4、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5、“故幾於道”譯為它的品質無比的接近於高尚境界。這裡的道是指一種境界,崇高的。

全都把善比作水的美德。大公無私,做好事不留名,整個一雷鋒精神。水真有造福萬物卻不爭的謙虛美德和善的品行嗎?那洪水猛獸、水火無情又何解釋。這裡的善真是善行之意嗎?還有,原本是《道經》,卻不提“道”,而去論“善”,雖然善是一種美德,那也應該放在《德經》去議,這不是跑題了嗎?!

如果說前面文言斷句還可商榷,這般解釋上善若水就不可理喻了,典型的望文生義,用現代漢語生搬硬套古文。《道德經》是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不是各章獨立的雜文集,且古文詞義寬泛多義、隱喻、簡略,我們只有結合上下文連貫地理解,才不至於片面誤讀。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是《道德經》第八章,實則仍在論證道德經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即《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觀點,而不是講什麼“善”。

善:在這裡與善行、至善沒有毛線的關係,而是擅長、易於,上善指最擅長、特性;若:比喻,好似;利:也不是有利於、造福,而是利用,依照。

老子在這裡用水的特性作比喻,通俗形象地解釋什麼是形而上的道,為什麼“道可道非常道”。道好似水一樣,水在不同容器中,會自然呈現不同的形狀。所以說水是有形狀的,可誰都無法說水是什麼形狀。同樣,我們都能感覺到道的存在,可卻不能言說。道與水的這個特性極為相似,但還不是,真正的道還更玄乎,是沒法解釋的。

所以,上善若水讚美的並不是所謂水的善行,而是水的可塑性、靈活的適應能力。“上善若水”教導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企業,都要像水一般順應社會環境。

上善若水充分體現了老子的自然主義哲學思想。


王強的價值經營


綜上可以得知,是上善若水,而非上善治水


袁天罡風水文化


我認為上善若水才對!若是好象之意!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而水用之不善又必須治水!物極必反!生而不殺必自殺!上帝不會用惡意害人!而害人的是自己!為什麼?因為人人都以己為最聰明之人!其不知天外有天!這與維度之說並不矛盾!人類社會數據量化都無法平等!什麼意思!一個百姓數據與地方政府不同萬個人為一個地方的話個人數據與萬人百分比的數據!不一樣!比如一個人有急需一萬元救治!萬人中有人捐十元有人捐百元!有人不捐!只終數據誰知!?看似都在數據量化而結局不同!分層次去看事物!才叫立體多維思維視角!現代文明中價格與價值失調!人類發展生產力!而最終被困於生產關係!分配原則上!一一一引航者!為世界導航!牟志法直言不諱!敬請世界多包容!


法度之家


當然是“上善若水”。《老子》中的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就是說,水具有最高尚的道德情操,水善於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水具有謙虛的品德,老子在他的書中號召人們以水為師,像水學習為人處事的品德,汲取正能量。


司馬公昭


上善若水就是上善若水!不要斷章取義!上等的善於如水一樣。

上善若水:

別執著,用一個比喻最好,《道德經》之“上善若水”。

金來生水,則生之得之。

水來助水,則助之大之。

木來傷水,木大則傷,水大則浮。

土來阻水,土大則阻,土小則衝。

火來滅水,火大則滅,火小則反。

總之,順其自然。來去自由。能得到,能放下。水不能沖垮這山則繞之,所以要“柔”,懂得變通。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不執於事物,若得之則得之,若失之則失之,順其自然,來去自由,拿的起放的下,不可貪戀,不可執。即要認真的對待事物或工作,能得則得,不能得若想得到還可堅持,若不能得又痛苦又傷身就不要執了,該放物就得放手。

《道德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寶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朱毛戰術:“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上善若水,

來去自由。

有來則來,

有去則去。

上善若水,

無形無色。

無形易道,

無形不爭。

無色生心,

無色不迷。

上善若水,

順其自然,

利於萬物,

可幾於道,

可有可無,

來得失去,

安然順遂。

上善若水,

處無為事,

外作不始,

生而不有,

著而不執,

為而不恃,

得而不居,

自然若水。

《道德經》至高無上!老子哲學至高無上!

今天,我再補充一下:

請看《道德經》第八章和第二十三章

老子:「道德經」:第 八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我簡單解釋一下,第八章,上等的善於如水一樣,幾於道,什麼都善於,從不與人爭。

第二十三章,老天不是天天下雨,也不是天天出太陽,天地都這樣,何況是人呢?

這兩章是一個意思。你若是喜歡太陽,陰天,下雨,颳風,打雷,下冰雹,都是你的敵人,因為你只喜歡晴天嘛,所以其他天氣你都受不了!所以,要玄同!不要執著!不要有顏色!要和水一樣,懂得變通!這樣全天下都認可你了,你就混的開了!就這樣吧。


用戶97784099792


老子的中心思想是道法自然,萬事萬物遵循自然的本質,都應學習自然,敬畏自然,你說是上善若水還是上善治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