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碳纖維40年:國際封鎖下的艱難攻關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面對國內發展和國外環境複雜變化,各地區各部門要堅決按照黨中央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抓住主要矛盾,以進促穩、以穩應變,確保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年目標任務。

以進促穩 以穩應變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繼續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這是紮實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必須倚重的現實基礎。

但同時也要清醒意識到,當前形勢不同以往,正在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和新挑戰。中央政治局會議做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的重大判斷,強調要抓住主要矛盾,採取針對性強的措施加以解決。黨中央這一重要決策部署,為科學把握經濟發展大勢指明瞭方向,為各地區各部門在複雜局面下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送上了極為重要的“定心丸”。

應當看到,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既受到國內發展面臨諸多矛盾相互交織的不利影響,更有外部環境出現明顯變化的嚴重干擾。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必須突出抓好一個“穩”字,就是要確保經濟社會大局的穩定。保持經濟運行之“穩”,絕不是被動求穩,不能因外部環境變化困住我們自己發展進取的手腳,而是要把“穩”和“進”辯證統一起來。要緊緊圍繞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這個關鍵,把以“進”促“穩”、以“穩”應“變”,作為紮實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的一個整體,統籌把握。

以進促穩,重要一條,就是要加強宏觀調控與推進改革開放的統籌協調,在外部環境明顯變化的形勢下,形成更為精準有效的政策合力。宏觀政策要有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既要保持貨幣流動性合理充裕,又要堅定做好去槓桿工作;既要使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更要通過加快推進改革開放釋放更強的增長潛能。要以更加積極進取的姿態、更加精準細緻的行動,在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紮實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以及保護在華外資企業合法權益等各項工作。

以穩應變,關鍵是要及時消除各種內在風險隱患,尤其要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協調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經濟社會大局穩不穩,能否打好“三大攻堅戰”是關鍵。首先是穩金融、防風險。一方面,要積極有為地通過機制創新不斷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願;另一方面,要著力破除傳統發展觀念和相關因素干擾,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合理引導預期,促進供求平衡,堅決遏制房價上漲。與此同時,還要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記,惟有紮實做好民生保障、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等各項工作,保持經濟社會大局之穩,才有更加牢固的發展基礎。

正確引導經濟社會發展預期

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中央政治局會議及時做出重大決策部署,要求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做好上述工作,對保持下半年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和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意義重大。

確保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是紮實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從經濟發展現實看,國內生產總值已連續12個季度穩定運行在6.7%到6.9%的中高速區間,經濟增長穩定性明顯增強。與此同時,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提高,新動能成為推動平穩增長的重要動力。這些都為進一步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等各項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穩預期與其他各項工作有所不同,尤其是當前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將會對人們的主觀心理產生更為複雜的影響。因此,在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的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對社會預期的穩定與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社會預期是人們對客觀現實世界所形成的主觀反映,同時又對社會現實產生能動的影響。就近期而言,穩預期主要是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在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理性感知我國經濟未來走向,並使人們對經濟形勢的主觀反映與經濟發展的客觀軌跡協調同步、良性互動。因此,科學研判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的基本態勢,是堅定人們對今後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的重要基礎。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的不確定因素主要來自於外部環境的明顯變化,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的嚴重干擾。貿易戰沒有贏家。但改革開放40年積累下來的國民經濟綜合實力告訴我們,即使面臨嚴重的外部環境干擾,中國經濟巨輪仍然具有劈波斬浪、砥礪前行的強大內力。首先,看產業。服務業具有強大的就業吸納能力,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走強。目前,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60.5%,且持續增強。其次,看動能。今年上半年,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6%、9.2%和8.7%;從行業構成看,與新技術發展密切相關的行業發展較快,比重持續上升。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上半年增長高達30.4%。第三,看內需。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4.2個百分點。事實表明,我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既有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物質基礎,又擁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發展韌勁足、市場迴旋餘地大、經濟增長動力強,絕不是一句空話。

基於此,我們說,雖然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但正確引導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的定力卻始終不能變。因為,無論是當下還是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經濟巨輪絕不會因為外部環境的改變而偏離正確航向。

唯有攻堅克難方能贏得未來

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並針對這些突出問題和風險挑戰作出了一系列精細、務實的工作部署。這是對時局形勢瞭然於胸所作出的重大判斷,也充分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直貫穿於治國理政實踐中的鮮明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為我們直面現實、攻堅克難,紮實辦好自己的事、開闢發展新空間提供了指南和遵循。

“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方面面,扭住深層次矛盾和重點難點問題持續發力、精準發力。這些問題,有的是改革發展進程中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有的是與人民群眾利益攸關的各種問題,有的是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一些國家開始圍堵打壓的嚴峻考驗,有的是發展起來後中國共產黨人必須解答的時代課題⋯⋯正是以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為目標任務進行開拓性、創造性工作,5年多來,我們才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的歷史性變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在轉型與變革中積累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能,同時也面臨錯綜複雜的矛盾和前所未有的挑戰。辯證地看,我們正在迎接的挑戰、需要化解的風險、必須補齊的短板等問題,解決好了,都能轉化為促進事業發展、開闢廣闊空間的關鍵動力。實踐也已經證明,誰能更好發現問題、把握問題並且有效解決問題,誰就能贏得發展的先機和主動。

我們要解決好“三大攻堅戰”等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防範化解包括金融風險在內的各種風險,事關國家安全、發展全局,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精準脫貧攻堅戰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只能打贏打好;環境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得到人民認可的一個關鍵。打贏“三大攻堅戰”,是破解重點難點問題、一鼓作氣向第一個百年目標衝刺的現實需要,務必凝神聚力、真抓實幹,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我們要解決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難點問題。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過去40年,我們已經啃下了許多難啃的“硬骨頭”,但面前還有許多“攔路虎”“絆腳石”需要破除: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創新能力不強問題、振興實體經濟問題、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等等。只有強化問題導向,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才能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只有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我們要解決好推動創新創造的關鍵問題。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相比,我國科技在視野格局、創新能力、資源配置、體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地方,例如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科技管理體制還不能完全適應創新發展需要、全社會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制和環境有待優化⋯⋯我們要切實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堅定信心,奮起直追,按照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從國家發展需要出發,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強基礎研究,努力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

我們要切實解決好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當前民生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公共領域仍然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我們要通過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完善社會政策,努力分好蛋糕,把做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堅持問題導向,矢志攻堅克難,才能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此,我們要深刻領會堅持問題導向這一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核心要義,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將其自覺運用於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實踐。

辦好自己的事 以不變應萬變

面對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確保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任務繁重而艱鉅。各地區各部門要緊密聯繫實際,把思想和認識及時統一到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的重大判斷上來,堅定不移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聚焦主要矛盾精準施策,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政策合力。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不是偶然的。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蹟。踏上漫漫征程,歷經重重險阻,是社會進步的必然。改革開放40年,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我們的奮鬥目標。但同時也要看到,越是抵近頂峰的時候,環境就越艱險;越是可及目標的時候,道路就越難行。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正是我們發展中所必然要面對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深度調整。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其政府當局不顧國際社會和有識之士反對,一意孤行,挑起中美貿易摩擦,不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種種不確定性干擾因素,更為世界經濟復甦埋下極其危險的禍根和隱患。這是當前我們發展外部環境面臨的最大變數。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在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基礎上,迫切需要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力促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在更高水平更寬領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為人類共同發展作出更大的中國貢獻。這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綜合分析國內外各種因素,如何應對經濟運行的穩中有變,關鍵是要全面準確理解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重大判斷的深刻內涵,精心梳理好國內經濟發展的“穩”與外部環境的“變”這對矛盾對立統一的關係。要看到,無論外部環境發生何種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堅實基礎沒有變;我們積極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沒有變;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也沒有變。立足變與沒有變,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未雨綢繆、靈活主動,這是我們以不變應萬變的重要之策。

進一步分析,還應意識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歷史上,美國政府為了一己之利迫使他國埋單的行為並不鮮見。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美國為首的五個發達國家簽署的“廣場協議”,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就是典型的一例。當類似的歷史現象再次上演,我們在堅定信心和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還要始終堅持底線思維,提前做好應對各種風險和困難的準備。在戰略上要全面充分,在戰術上要細緻精準。從中央到地方,既要一致對外,又要眼睛向內,全面加強統籌協調,確保形成政策合力。

宏觀上,對可能發生的變化,要做到心中有數,注重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財政政策要把著力點放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既要為外需空間可能出現的萎縮騰挪更多國內市場空間,又要為經濟增長持續發力構築更加合理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貨幣政策要在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的同時,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既要把握好去槓桿工作的節奏力度,又要主動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願,不斷夯實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的根基。

微觀上,廣大企業要處變不驚、堅定信心、從容應對。實事求是地講,企業在創新發展過程中,即使沒有外部環境變化,自身成長也會遇到各種困難與煩惱。因此,惟有更加自覺地與黨中央決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堅持在深化改革中謀求新動力,在擴大開放中搶抓新機遇,才能在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的形勢下勇闖難關,開闢企業浴火重生的新境界。

各地區各部門作為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承上啟下的執行者,要立足外部環境之變,著眼國內發展之穩,抓住主要矛盾,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政策合力。一方面,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著力破除去產能的制度梗阻,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另一方面,還要高度重視約佔對美國出口商品60%比重的外國公司,包括美國跨國公司在華的生產經營情況,切實保護好在華外資企業合法權益。要把降低企業成本作為一項重要工作落到實處,讓管用見效的重大改革舉措真正落到市場主體上。這樣,在雲譎波詭的環境中,經濟增長才能不斷蓄積新動能,創新發展才能持續增添新動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應對新挑戰 彰顯新作為

中央政治局會議科學研判當前經濟發展形勢和國際國內發展大勢,作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的重大判斷,對更好推動下半年經濟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有效應對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問題和變化,確保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凝聚奮進合力,堅定不移貫徹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項戰略部署,思想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行動上盡心盡責把各項工作做好做實,亮出勇挑重擔敢承重壓的“鐵肩膀”,在砥礪前行中應對新挑戰、彰顯新作為。

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的不確定因素主要來自外部環境的明顯變化,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的嚴重干擾。儘管如此,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仍然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主要宏觀調控指標處在合理區間,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紮紮實實的效果。這充分說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而且,我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既有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雄厚物質基礎,又擁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說我們的發展韌勁足、市場迴旋餘地大、經濟增長動力強,絕不是一句空話。總的看,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制度的強大調節能力,有市場的持續抗壓能力,只要我們能夠統一思想、堅定信心,把中央的既定部署不折不扣地執行下去,就能成功駕馭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和大局。

前進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新問題新挑戰的出現在意料之中,黨中央對此早有科學預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新徵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們將會面對許多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攻堅奪隘的前進路上必然要經歷各種考驗、化解各種風險。有效的應對之策,就是保持戰略定力、增強應變能力,既要辦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又要對新出現的問題冷靜判斷、見招拆招,不斷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面對當前的新問題新挑戰,各地各部門都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於當前經濟形勢的分析和判斷上來,振奮精神、積極應對、有所作為。要堅持新思想引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正確認識當前國內外形勢;要展現出新風貌,強化使命擔當,提前做好應對各種風險和困難的準備,尤其是在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必須處變不驚,拿出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銳氣,敢碰硬、不迴避,堅守立場、據理力爭;要落實好新舉措,既要按照既定戰略規劃和目標,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又要抓住主要矛盾,採取一系列針對性強的措施加以解決,圍繞打贏“三大攻堅戰”等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全面深化改革難點問題、推動創新創造關鍵問題、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切實發力,更加註重改革發展的成效,更加註重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面對新長征路上的挑戰,我們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更要樹立勝戰的信心,保持戰略主動,繼續做強自己,以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彰顯立場、回應質疑,走穩走好自己的路,不讓任何障礙牽絆我們的腳步,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勝利推向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