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老子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什麼意思?

噴火的貓


《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寥寥幾字,意義深廣。

“多言數窮”,大概有兩層意思。

1、我不說了,因為無論我再怎麼說、說得再多,也說不清楚這個“道”的。

2、如果你們修道、修行,那就不要說太多話,因為說話說得再多也沒有意義的。

在聖人眼裡,說話多是一種病。這也的確是一種病。

為什麼現在人那麼愛說話?如此地愛說廢話?為何如此地熱衷於閒談?

就是因為人們空虛,所以試圖通過無休止的說話來填補它。他們妄圖用語言來填補這個無盡的無聊和空虛——這是人類最常用的一種手段。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佛家會有一種苦行的方法叫“禁語”。因為“靜能生慧”,或叫“定能生慧”。智慧只有從寧靜中才能產生。這句話在儒家稱之為“寧靜致遠”,它們的含義是一樣的。


“不如守中”。

“守中”是一種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不管在道家、佛家還是儒家都是非常地重視的。儒佛道三家都提倡“中道”。

那麼“中”是什麼?

其實“中”就是心。在道家,就是那顆“道心”;在佛家,就是那個“佛性”;在儒家,就是那個“良知”。

在《論語》中提到的“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就是這裡的“守中”;同樣也就是《中庸》裡的“中庸”;同樣也就是《孟子》裡的“養吾浩然之氣”的“浩然之氣”。它們的表達方式不同,其內在含義是完全相同的!

那麼,“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用現代的語言表達,就是:

停止你們的語言和說話,安靜下來!

在寂靜中感受世界、感受自己、感受生命,

去感受並守住你心裡的那點“道心”吧!


無知先生


我個人很喜歡老子說的話,因為他寫的話不僅富有哲理,而且每次回味起來都有不同的感觸與收穫。

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簡單翻譯過來所說的無非就是與其說那麼多話,不如少說話多做事。

但是,若是我們深究其中深刻的道理與韻味,又會有不一樣的收穫與感悟,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老子的話對於不同的人生經歷與境遇,都會有不同的感觸。

若是針對年輕人而言,這句話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無非是說作為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不要好高騖遠,不要眼高手低,要求真務實,要少說多做,因為言多必失。

與其總是喋喋不休的說個不停,不如沉下新來靜靜思考自己擅長什麼,然後全力以赴打造自己所擅長的東西,這樣會呈現出大智若愚的效果。

若是對於中年人而言,在我們對人生的態度中,與其把話說得十分飽滿,不如留下幾分在心中,既是給自己退路,也是給別人留有餘地,同時,也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華與經歷,而是懂得抱朴守拙,懂得為別人指點迷津。

以上便是我的理解,不當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教。歡迎留言討論!


安小念說情感


我們寫或讀某種體會的文章時,常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道學首先是體悟之學,不但說不盡其意,最重要的是體“道”時說不得。

道貴不言(不說,重在體悟)之教,無為(無思無慮,忘物忘我,一任自然)之益。倘要想進入“道”的角色,須塞其兌(閉口不言,有言便落於有思),閉其門(關閉視聽通道),終身不勤(勞思勞形乃道之害也),倘開其兌,濟其事,則終身不救。

道貴潛虛靜默,其意為:道要潛下心來,虛極靜篤,合氣於默(默:不作聲,不出聲,靜寂守候)。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多:量之大,不可盡數;數:陰陽之氣盈縮消長的數理變化;窮:盡、窮盡也;守中:內景不出,外景不入,心守於斯,但又不可頑執於斯。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意思是說:道是體悟之學,它不但說不盡,而且最重要的是說不得,最好是潛虛靜默,外景不入,內景不出,雖言守,但又不能心頑執於物,須做到若即若離,若有若無的勁道分寸拿捏,才稱得上合格的守中。


微妙玄通冰激凌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安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老子的這句話說的特別有道理,在我們生活中也有特別健談的朋友,無論走到哪都是誇誇其談,別人根本插不上話。這類人到底受不受歡迎?言多必失,這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對語言的總結。

多言數究,不如守中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做人本本份份,不僅求一份心安理德,我們從不誇大其辭,但也不是心中無數。心中有數而不言實為君子,心中無數而亂言,實屬小人。有的人外表憨厚,不善言談,這種人是真的心中有數,察言觀色、外才不露,絕對的實幹型。對於話多者來說,剛開始讓人心生敬仰,但話如果太多,一是惹人討厭,再有話多必有過失,說到最後無法圓場。我的一位朋友,特別健談,每次聚會就他一個人在哪沒完沒了的說,說到最後詞窮,還不罷休,剛開始能控制自己的嘴,後期根本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東家長李家短,從頭說到尾,就差沒說 自己媳婦穿什麼內衣了。這就是言多必失,到最後變成了笑話。

與人交流,別一人獨享,話怎麼說、事怎麼做,這就是為人處事之道。

言多者人不一定壞,但話太多必有失分寸之處。不擅言談的人不一定全是好人,但做人心中有數,懂得分寸。話多話少,各有優缺,只須做到:需要你說話時別沉默,不需要你說話時,保持沉默,自己能控制住自己就好。

要學會語言共享,生活中,你話多還是話少?


尼木子


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什麼意思?人工智能(算法)推論之後,給出解答:算法與數據驅動未來10年變化,開啟三次元時代

玄石聊——智慧學(3)

《道德經》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在原文加上一句:算法不仁,以數據為芻狗。加了這句,能推演當下與未來十年(2019——2029)'中'之所在。天地、聖人、算法均為影響未來變化之驅動源。

下面梳理芻狗的價值週期,分為三個場景。

場景一 製作

用茅草紮成狗,用於祭祀。主祭巫師需齋戒沐浴之後,方可把它護送到神位上行祭。受到重視。

場景二 接受眾人跪拜

祭拜活動中,芻狗居於祭壇之上,與祭拜之神同樣接受祭拜者行跪拜大禮。所處位置極為尊貴。

場景三 被刪除

獻祭活動完畢後,芻狗會被隨手拋出,打柴人可以把它撿回去燒火用。價值歸零。

將這一場景放大。在中國,距今一百多年前是以追逐八股文為'中';近代是追逐工業化為'中';2000年左右是追逐互聯網技術為'中';當下開始追逐人工智能(算法)為'中'

找到了2019年的'中',實際上就找到了未來十年的風口,創業者、產品經理有了方向感,不會在商業寒冬中失去方向,路徑安在?這才是大家關注重點。

不同時代有不相同的'中'。

老子說變,遞進一層,變中一定有不變存在。

不變是驅動變運行的'中'

聊到這裡,理解"不仁"就容易了,結構與變化是對變量,在這對變量中加入主觀情緒就是多餘。

進入重點,推論變化與'中'這對變量,老子用風箱(從幾千年至百年前的中國,風箱是每家廚房必備傢什,給柴灶鼓風)類比宇宙,推動風箱手把,慢推或快推,風箱出風量隨之而變,要說清楚風量變化,不可能。

受益點彈出:變化無窮無盡,變化一定受'中'驅動,下面分幾層梳理——'中'之精要:

(1)宇宙之'中':宇宙是由N維度構成,每序維度由於結構差異,導致邏輯、規律、法則差異。差異性維度又相互融合成宏觀立體存在。問題來了,要在微觀維度之間進行穿越,只有智慧邏輯才能完成,穿越維度層數越多,智慧屬性越強,後面要說的算法邏輯已經具備這一智慧。

(2)算法之'中':四十層分層算法(見2017《自然》論文)算法邏輯識別出每序維度中的規律與法則後,進一步會優化這序維度的法則與規律,成為結構之中軸,衍生出新變量。相關案例與實證在後幾期文章中呈現給大家。

(3)人類之'中':2019年之前的人類權威,僅是某領域規律洞見者,受限於線性思維,只能在單層維度或幾序維度之間生成應用,半徑非常有限。

(4)2019年,是人類認知與算法邏輯協作爆發元年。全球前沿公司、高智商達人,(2016——2018)專注於解碼算法邏輯之內涵,會創生出眾多驅動新應用的'中'。聊到這裡,也可以解開一個困惑,"不仁"何意?仁是情緒與主觀的產物,在維度之間不具備穿越功能,天地、聖人、算法將"仁"刪除。

指出了方向,路徑何在?提出問題,答案何在?

道是規律,'中'是智慧。

守‘中’等同守住智慧,守住智慧能應對任何變化。

智慧=線性邏輯+空間邏輯。聊到這裡會有反問?空間邏輯如此重要,為何在全球沒有大學傳授這門學問。修煉這門學問的教科書就在大家眼前——是人工智能(算法)創作的博弈棋譜,通過學習修煉之後,先靠譜,後靠‘

中’。全球頂級公司、頂級人才正在修煉中,比如谷歌(AlphaGo Zero)、騰訊(絕藝)。算法是通過在棋盤上修煉之後,不斷迭代與進化,去觸摸深藏在棋盤上沒有邊界的。算法創作的‘中’是無限接近的‘中’

提示(1):棋盤與棋子作為載體,承載數學模型完成了進化,推演出了空間邏輯這一知識模塊;理論數據正在載體上高速優化中。

提示(2):前沿公司之間競爭,聚焦棋盤之上,誰先於對方將數學模型中的空間邏輯轉化為人類認知,反向用人類認知優化算法數據,誰就先於對手接近'

中',獲得競爭主動權。之後!大家去想象吧。

提示(3):空間邏輯運行在0維度中。

在後面文章與視頻中,講述與推演空間邏輯運行過程之後,路徑與答案會呈現給大家。

閒聊到這裡,發出感嘆,原來中國是智慧國,不閒聊這個主題,還真想不到這一層。

中國公司有基因優勢,美國公司有知識優勢。

算法預測:誰先於其它公司掌握空間邏輯這一知識體系,會率先進入算法與數據驅動下的第三次元文明。

期待與你在評論區互動。

作者 玄石


玄石智慧


這句話出自《老子》第五章,全文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若守中。

我曾經解釋過這一章的第一句,這裡我就不再說了,就單單來說最後一句。

老子其實在告誡統治者,不要頒佈太多政令

所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從字面的意思說,你說的話太多,你就會有危機,所以你最好的處事方式就是保持“中道”。老子在這裡其實是一種延伸的意思,就是告誡統治者,政令太多會加速國家的滅亡,不如持守虛靜。

這句話在馬王堆帛書版本中,寫成“多聞數窮,不如守於中”,我們知道,帛書馬王堆本是現在發現的最早版本。那麼,似乎這句話應該更加接近老子真實的原意,現在我們通行的版本,都是後人傳抄所流傳的,那麼自然會出現訛誤。

學者馬敘倫曾引明代學者焦竑的說法,焦竑曾根據“龍興碑”認為“多聞數窮”是正確的。我也認為,最早的字是“聞”,聞既有聽聞,也有言說的意思,對於統治者來說,他不僅僅要言也要聽。老子的意思是,聽和說都不要太多。

至於“於”這個字,其實是表達一種狀態,有與沒有差別不大。

“不如守中”其實是“不如守衝”

還有“中”這個字,學者嚴靈封認為,其實是“衝”,後來在傳抄中出現了錯誤。這種說法得到了陳鼓應的贊同。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中,有“中氣以為和”,查帛書本原文是“衝氣以為和”。由此,就可以證明,這裡似乎也應該是“衝”。

那麼,什麼叫衝?衝其實是同“盅”,也就是虛靜的意思。第四章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意思就是道本身是虛靜的。

前面兩句,“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其實是呼應後慢的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之間難道不像一個風箱麼?空虛但不會窮竭,發動起來而生生不息。

所以,這句話還是在表達老子的核心意思,天地之間沒有人的干涉,它運轉得非常好。所以統治者應該學習大自然,不要過多幹涉國家的政治,保持虛靜,國家就能運轉得很好。


兮兮說事兒


看了很多回答者的答案,發現兩個現象,一是人們喜歡斷章取義,而不是從整體理解原意;二是喜歡單純的字面理解,但是中國文字是一詞多義的,這樣很容易誤解。我們知道這句話是出自《道德經》,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對典籍中文字進行字面上理解,而這種字面上的理解很可能曲解了它的原意,那麼我們就需要追本溯源。我們不能斷章取義,我們先看句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道德經》第五章中的最後兩句。事實上這兩句是對前幾句的總結,也就是下的結論。那麼我們可以看看第五章的原文:

作為後人,我們很難完全精準的對古人的句子進行翻譯,但是我們還是要對它簡單通俗的解釋,作為理解的入口。先看第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裡的“天地”就是自然界的法則和規律,就是說自然界的法則和規律並不像人類一樣有感情講仁義仁慈,它只是根據原有的規律運行,那麼萬物就像芻狗一樣。什麼是芻狗,清代思想家魏源曾註解道:“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意思是說用草扎一隻狗,祭祀完畢,就把它仍掉。在此前人們的祭祀原本是用狗,隨著風氣的變化,就用草扎一隻狗代替。在祭祀之前很重視,在祭祀之後就丟棄了,讓它自生自滅,這就是芻狗。我們看待老子的思想時不能用人為的道德情感觀念來看待,認為讓它自生自滅,好像天地就很殘忍。恰恰相反,讓它自生自滅,就是不干涉它。那麼第一句話我們可以解釋為:天地的自然法則和規律,是沒有仁慈不仁慈的,只是讓萬物自然生長自然毀滅。


那麼第二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實這句是對第一句的引申,從天地自然引申人,老子所講的“聖人”是無私的,無所偏愛的,和天地自然一樣,對百姓不加以人為的干涉,讓百姓沒有拘束。而事實上老子這段是講治國的,也就是說聖明的統治者,取法於天地自然,也就是“道法自然”。

接下來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對前面一句深入的比喻,“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龠”是風箱的意思,就是說天和地之間的空間,不就像風箱一樣嗎?中間是空虛的,但是卻不枯竭,只要鼓動它,風就會越來越多。

最後再把這個道理結論運用在治國上,那就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到底什麼意思?這裡的“言”,並不是說話言論的意思,而是政令、號令的意思。在《國語·周語》中記載“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東吳史學家韋昭,曾註釋“言,號令也。”有一個成語“言出法隨”,這裡的“言”就是命令或法令的意思。

那麼我們再看“數窮”是什麼意思。這裡的“數”是天數、命運的意思,“窮”是窮盡、窘境的意思。“不如守中”的“中”不是儒家的中正之道,而是虛靜,就是無為。也就是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願意是:如果政令煩苛,(國家)命數也就會窮盡,陷入窘境。不如保持虛靜無為。

老子所講的“無為”是對世界萬物的認識,並不是人的無所作為,實際上“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根本思想是“無為而治”。至於很多回答者說是話多了就會陷入窘境,不如保持虛靜。這其實是對老子本意的曲解,也是對字面的誤解,但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引申的含義。


怪譚先生


看這儉單的八個字,他在農民人的眼裡就是句便當的話,老少爺們經常掛在嘴上,吵閒那些說話多的晚輩人,少說話,少管閒事,少得罪人,安份守紀的做人,人家怎麼說,咱就怎麼做,好好的多學多聽,才是好孩子,每家的老人們,都是這樣教育著子孫後代。

確實話多的人,容易煩人,容易出醜的,容易得罪人,這樣顯出中性化人的高品,話不多一句評論,輕鬆的營來,大家歡迎和支持,這就是那句話的含義吧?



再有這句話在歷史的封建社會里,天地不人,以萬物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芻狗。天地間其猶橐龠乎,虛不出,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八字對有文學和官員人家中,是很有講究的,比喻在歷史上的封建統治下,皇帝面前,說話言行都要注意的,一不小心多說一句話,一個字可能招來殺身之禍,臭名遠揚的,所以在上層來說,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些都是咬文嚼字的人物。

人們從古止今的學,沒學透,沒學精,還的被老經。科學是不學經,只學鑽,綱鐵飛上天。


龍華中


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讓人少說,話說多了,說盡了,人也貧乏了,不如守中正,話不多不少,因時而說,該說則說,不當說不說。但人從人性上看,不能做到。有人天性寡然,你讓他說,鼓勵獎勵種種誘惑不能達到,就是不開口。雖然有好處,然而也冷場。有人性格穩,不急不躁,話說得適時恰當,符合老子這句話。有人性格急,天性活潑,愛熱鬧,到哪裡都氣氛活躍,有活力,不冷場。話多,有趣。

話會說沒了嗎?以常人觀點尋常百姓車轆轤話翻來覆去講不停。話已盡又重複講。但對於有修為之人,積累知識,開視野之人,見識到的事物層出不窮。天下事物盡畢生之力天天不重樣也說不盡,就怕不認知。以儲存的半瓶水折來倒去。人要不斷充識新鮮事物,始終保持一顆認知之心,話題必也新。不會陳年舊糧又拿出晾曬,總有新意 新趣。

天下事物怎麼說也說不盡。老子處的時代有限,很多知識沒有發展處於沉睡狀態。今天的時代只專業領域一輩研究不完,其它沒有觸及的領域很多,知識面極寬。從文學,天文,歷史,地理,科技,五花八門。即使老子到今天,也得上頭條,上網,天天弄出新玩意,不會平日閉口不說什麼,只留一本《道德經》,而且老子也得和人掐,服不服?老子服眾,眾人服老子?掐到死意都不能消。


青木皮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句話是從前邊例證得出當無為而治思想的總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人法道,道法天。有形必敗。政令繁多,必定有不通之處,不通之時。應當法天象地,致虛守靜,任其自化,無為而無不為。

這句話引申到言行之中,言多必失,顯形必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話一出口,必有被攻擊之缺點,不如致虛守靜,知其長而守其短,抱殘守缺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