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孟姓起源 孟姓的起源,孟姓遷徙,姓孟的名人

孟姓起源

一、出自姬姓

據史書記載,黃帝姓公孫,是少典氏部落首領的兒子。他生於壽丘(今山東曲阜),長於姬水,故又姓姬;後居軒轅之丘,因此號軒轅氏;再遷有熊(今河南新鄭),也稱有熊氏。

黃帝領導的部族是一個農業部族,發祥於姬水,生活於渭水流域,通過與炎帝、蚩尤部落的戰爭,勢力不斷壯大,最終黃帝取得了統治華夏的大權,因此,他們的活動範圍主要在中原地帶,屬土,土呈黃色,被尊為黃帝。

相傳,黃帝發明了衣帽,教人們建造房屋,製造車船、弓箭,他的妻子螺祖發明了養蠶技術,其史官倉頡造字,羲和佔日,常儀佔月,容成作歷,從而開始產生天文、曆法等。他能“以玉為兵”,開採荊山(今河南靈寶)之銅煉鼎,以作為國家的象徵。鼎煉成時,黃帝乘龍昇天,群臣牽衣不捨,追至橋山而去。人們只得葬其衣冠、弓箭為墓,其地就在今天的陝西省黃陵縣的“黃帝稜”。

孟姓起源 孟姓的起源,孟姓遷徙,姓孟的名人

據說,黃帝有子25人,其中有14人得姬、酉、祁、己、膝、蚜、任、荀、僖、姑、儇、衣共12姓。玄囂是黃帝正妃嫘祖所生,與黃帝同為姬姓。玄囂有子嬌極,嬌極有子高辛,他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嚳。

隨著黃帝部落的壯大,他的一些近親部落開始向四方拓展,開闢新的天地,而姬姓的周族是留守在祖先發祥地的一支部;落。傳說,帝嚳元妃有邰氏女姜螈,在野外踩了巨人足跡而懷孕,生下了一個男孩,她以為不祥,就把孩子丟棄了。但結果出現了許多怪異的現象,馬、牛自覺地躲避而不去踩他,飛鳥用自己的翅膀溫暖他。姜螈以為他有神靈保佑,便把他抱回撫養長大。因為當初曾經想拋棄他,就給他取名為“棄”。他就是周人傳說中的第一位著名的祖先。

棄從小就喜歡玩種植麻、菽之類的遊戲,長大後居然成為種莊稼的能手,善於“相地之宜”,知道什麼樣的土質適合種植什麼樣的莊稼。當地的人們紛紛向他學習,促進了農業的進步。帝堯聽說後,提拔他做了農師,管理農業,天下得其利。舜時,他被封於邰,號為“后稷”,別姓姬氏。

棄的後代子孫歷代為夏朝的農官,其官職名稱都稱后稷。最後一任后稷死後,他的兒子不簾立,時值夏代末年,政局不穩,不(空-工+出)放棄了“后稷”的農官職位,跑到了“戎狄之間”。後來,經過數代的努力與遷徙,終於在岐山之下尋找到了適宜於周人發展的土地。在這裡,他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建設起了一個有較大實力的邦國。

孟氏家族出於姬姓魯國,而魯國的始祖便是周初大名鼎鼎的周公:

在商末周初的社會劇烈變動中,周公是一位政治上的風雲人物。周文

王去世後,他輔佐武王,在周武王滅商的過程中,一直是武王的得力助手。武王死後,他又輔佐成王,為穩定和鞏固周朝的統治可謂嘔心嚦血。正由於他對西周王朝的卓越貢獻,他得以受封,擁有今山東西部、南部乃至江蘇北部的地區,建立了魯國,以輔佐周室。魯國成為當時諸侯國中的重要封國,備受列國尊重。在這片土地上,周公的後代繁衍生息,孟氏家庭就是其中的一支。


周公名旦,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早年的周公就以仁、孝聞名,後來,他隨武王伐紂,功勳卓著,武王去世後,成王年幼,周王朝又新建,政局不穩,面臨嚴峻的考驗,周公毅然攝政,成為西周初年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周公攝政之初,兢兢業業。在周朝新建、殷遺勢力蠢蠢欲動、而周成王年齡較小、還不足以控制天下局面的特殊背景下,周公為穩定人心,安撫內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這也引起了周王室貴族的疑懼,他們認為周公將對成王不利,有取代成王的企圖。而以紂子武庚為核心的殷商殘餘勢力則趁機連通反周力量商奄、薄姑以及周公的兩個弟弟管叔、蔡叔起兵叛亂。

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周公臨危不亂,他做了一番“內弭父兄,外撫諸侯”的耐心細緻的解釋和說服工作,以示自己對周王室的赤膽忠心,終於感動了成王和王室重臣,得到了他們的信任,穩定了內部團結。與此同時,周公還親率大軍討伐叛亂,消滅了以武庚為首的殷商貴族的叛亂勢力,誅滅了武庚和管、蔡叛亂集團以後,又繼續向東征伐,經過三個年頭的苦戰,最後剷除了參與叛亂的東方部落。

孝公二十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歷史進入了東周時期。

魯國實行典型的西周宗法制度,魯君由嫡長子世襲繼承,他的諸弟被分封為卿大夫,分別都有自己的土地、封邑和家族武裝,有參政、議政的權力。卿大夫在自己的采邑內,也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即長子為卿大夫,其餘諸弟則為士。春秋時期,由於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造成了魯國內部各個家族的勢力發展不平衡。公室和卿大夫、卿大夫和卿大夫之間爭權奪利、謀取地位的矛盾日益尖銳。孝公以後,經惠公、隱公、桓公、莊公、閔公、僖公後,“三桓”長期把持魯國的朝政。“三桓”是指慶父之後孟孫氏、叔牙之後叔孫氏和季友之後季孫氏,慶父、叔牙、季友都是桓公之子,莊公之弟,所以,三家後裔統稱為“三桓”。

孟姓的始祖為魯莊公的庶兄慶父共仲。魯國為公元前11世紀周(姬姓)分封的同姓諸侯國,建都曲阜(今山東境內)。莊公去世,子般即位,慶父派人殺死子般。閔公繼位二年,慶父又派人謀殺閔公,欲自立,使魯國大亂。故有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後慶父出走莒國(今山東莒縣)。魯季友(慶父之弟,此時為魯相)用賄賂求莒國送歸慶父。慶父在回國途中自縊。慶父死後,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祿位。古時兄弟姐妹中居長的稱作“孟”。慶父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子孫就稱孟孫氏。`後孟孫氏的後代因避諱慶父弒君之罪,便稱為孟氏。

孟姓起源 孟姓的起源,孟姓遷徙,姓孟的名人

慶父以後世系如下:

孟穆伯—孟文子—孟獻子—孟莊子—孟孝伯—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

其中孟文子、孟獻子、孟莊子三代是春秋時孟氏家族中最聲名顯赫的人物,他們為孟氏家族的建立、鞏固和振興做出了很大貢獻。孟文子 慶父之孫,他處事謹慎小心,《國語·魯語》載,魯文公曾想遷孟文子之宅,被孟文子婉言拒絕了,時人稱其善守祖業。

孟文子時,慶父之後離開公開始受封得氏,別立一族,成為魯國的世家大族——孟氏家族。孟獻子歷仕宣公、成公、襄公三朝,在魯國的內政、外交中都有出色表現,襄公初年還曾一度執掌魯政;孟獻子以儉樸聞名於當時,而且還知人善任,求賢若渴,開後世養士之先例。

由於孟文子、孟獻子、孟莊子三代人的努力及他們所取得的傑出成就,此時孟氏家族勢力大振,魯公賞賜成作為孟氏的世襲封邑。到孟武伯時,孟氏開始走向衰落。雖然孟武伯也以尚武著稱,但卻為人傲慢無禮, 他為相時,不能很好地處理魯國與鄰國的關係,與魯公、以及孟氏家族內部的關係也都變得相當緊張。孟武伯之後,孟氏家族的有關記載便逐漸從文獻中消失。

公元前408年,齊國攻伐魯國,取得了成地。孟氏由於失去了在魯國的根據地,孟氏後人迫於形勢,只得散居各地。鄒國的孟軻即其後代。孟軻是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氏族人以其為本族的榮耀,遂尊奉孟軻為本姓始祖,是為山東孟姓。

二、亦出自姬姓

春秋時,衛國(周分封的同姓諸侯國,開國之君為周武王弟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內)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因病不得繼位,其孫驅,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公孟氏。後有以公孟為氏,或以孟為氏,是為河南孟氏。

孟姓不論發祥地是山東,還是河南,均出自周文王之後,因此說,所有孟氏族人從根源上講都是同宗共祖,為周文王之後裔。

孟姓遷徙

孟姓同出一源,但發祥地有兩個,即今河南北部和山東東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興起,並且兩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極昌。漢代,孟姓已成為河南、河北及山東等省境一帶望族,並向西播遷於陝西咸陽,向南入遷浙江上虞、湖北鄂城、雲南曲靖。魏晉南北朝時,孟姓族人因避戰亂,大舉南遷,其中河南一帶的孟姓大多入遷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帶,山東一帶的孟姓多遷至今江蘇、浙江一帶。而今四川成都一帶大致在漢代已有孟姓,漢以後孟姓入遷逐漸增多,至五代得到迅速的繁衍。唐宋以後,孟姓廣泛分佈於我國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蘇等地,明、清之際遍佈全國各地。

自從戰國時期孟孫氏在魯國失去成邑這個根據地後,孟氏後人開始散居各地。此後,由於各種原因,外遷者不斷。到孟子四十五代孫孟寧時,孟氏家族人口依然不多,北宋以後家族開始繁盛,人口增長加速。到新中國成立前,孟子嫡裔已經傳至七十四代,並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儒學的發展受到限制。孔子以後的儒家八派中有“孟氏之儒”,而《孟子》一書本列為子書,免於被焚,但孟氏儒家所蒙受的打擊是沉重的。

西漢時期,揚雄首先肯定了孟子對儒學的傑出貢獻。東漢趙岐特別推崇孟子。自漢代至唐朝,要求尊崇孟子的呼聲連續不斷。五代時,後蜀主孟昶刻石十一經,開始增入《孟子》,自此《孟子》被列入經書;宋代正式將《孟子》刊刻為儒家的十三經之一。

北宋仁宗時,孔道輔尋訪到孟子的墳墓,在墓旁建立孟子廟。孟子開始有了宗廟祭祀。

隨著《孟子》一書影響的擴大,孟子的地位也被越抬越高。元朝仁宗延(蟲血兒)三年(1316年),詔封孟子父親為“邾國公”,母親為“邾國宣獻夫人”。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加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從此,“亞聖”之稱便與孟子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達到了封建皇帝對孟子封賜的極頂。明清時期,除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曾被朱元璋“罷配享”,趕出孔廟,以及明朝世宗時直接稱呼“亞聖”外,均沿襲舊制。

孟子後裔因此也受到人們的尊崇,得到封建朝廷的優渥祀奉。血脈相承 生生不息。

孟子四十四代公濟時,正值五代之亂,公濟率族人避亂於東山。北宋景蚍四年(1037年),孔中丞守兗州,訪得孟子後裔孫公濟之子孟寧,遂推薦於朝廷,授本縣主簿,主持祭祀孟子。後來被孟氏族眾尊奉為中興祖,從此以後孟氏後裔嫡裔相承,脈絡清晰,現今孟子故里鄒城的孟氏族人皆為孟寧的後代。

孟氏族人在外地居住者很多,孟氏族人自失去所依託的成邑,就陸續遷徙。北宋時在孟子故里有奉祀孟子的專祠,但孟氏族人仍散居各地。明清時期,隨著海禁的開放,孟氏家族開始有人漂洋過海,定居海外。

孟中厚子孫中的一支遷在南宋都城臨安,中間傳19代,到第六十一代孟治庵時,正當明朝末年,他東渡日本,成為現在日本廣島武林氏一支的始祖。

移居臺灣及海外

孟治庵東渡,其原因,在日本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孟治庵是在日本權臣豐臣秀吉侵朝戰爭中被俘的;另一派認為孟治庵是漂流到日本的。孟治庵到日本後,其後裔成為今日廣島武林氏一支。

孟子嫡裔也遷居海外,散居各地,尤其在東南亞和美洲最多。

民國孟繁驥先生南下,定居寶島臺灣,其子女隨行。

孟姓起源 孟姓的起源,孟姓遷徙,姓孟的名人

姓孟的名人

孟母:孟子的母親。仉姓。曾經三次遷移其居,以激勵孟子勤奮學習。後世奉為賢母的典範。

孟子(前372~前 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受學於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著有孟子七篇。亦稱為孟子。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唐代詩人,襄陽人。少好節義,隱居鹿門山。曾於太學賦詩,一坐歎服,其詩屬於自然一派,有孟浩然集。

孟勝是中國東周末年的墨家鉅子。其著名事蹟是為了守義,與約180名弟子死於楚國陽城君(一說魯陽文君)的封地。

姓孟的名人

歷史上姓孟的名人:

<table><tbody>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勝是中國東周末年的墨家鉅子。其著名事蹟是為了守義,與約180名弟子死於楚國陽城君(一說魯陽文君)的封地。

孟喜,又叫孟卿,善《禮》、疏氏《春秋》皆出孟卿。孟卿以《禮經》內容太多,《春秋》又煩雜,所以讓孟喜從田何再傳弟子田王孫學《易》,與施、梁丘賀同學。以後傳孟氏《易》,創西漢今文《易》學孟氏學。但孟喜不遵西漢經學家所恪守的“師法”、“家法”,史稱其“好自稱譽,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同門梁丘賀疏通證明之,曰:‘田生絕於施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博士缺,眾人薦喜。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漢書·儒林傳》)。

孟光,舉案齊眉的典故說的就是梁鴻、孟光,漢書生梁鴻讀完太學回家務農,與縣上孟財主的30歲女兒孟光結婚,婚後他們拋棄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區隱居,後來幫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給梁鴻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眉來眼去,夫妻十分恩愛。

孟宗(?—271年),三國時江夏人(今湖北省陽新縣),後因避孫皓字諱,改名孟仁,字恭武。少年時從師南陽李肅讀書,後官居吳國司空。出生不詳,卒於建恆三年,也就是公元271年。素仁孝,二十四孝之一的“哭竹生筍”指的就是孟仁為其母求筍的故事。

孟獲是中國三國時期南中一帶少數民族的首領,曾經起兵反叛蜀漢,後來被諸葛亮七擒七縱並降服。

孟海公,曹州濟陰人,隋末群雄之一,613年三月,孟海公在周橋聚眾起事,618年隋煬帝被殺後,孟海公自稱宋義王。620年11月,竇建德自河北率軍渡過黃河南下,孟海公不敵戰敗後,因而歸附了竇建德。竇建德留部將範願守曹州,孟海公隨竇軍西進洛陽救援王世充,但因為士卒疲憊,屢戰不利。竇建德又不聽凌敬提出的改道攻入關中,結果在成皋一戰被李世民擊敗,全軍覆沒,孟海公被俘,押解到長安,在621年時被李淵下令處死。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後蜀高祖孟知祥(874―934),字保胤,邢臺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皇帝,後唐太祖李克用侄婿。他是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建立者、後蜀第一位皇帝(934年在位),在位1年,享年61歲。

孟珙(1195—1246),字璞玉,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曾祖孟安是岳飛部將,祖父孟林亦是岳飛部屬,隨軍至隨州,定居於棗陽(今皆屬湖北)。南宋優秀的軍事家、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南宋中期宋蒙戰爭爆發後,曾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

孟稱舜,[明](約1599年-1684年)字子塞,又作子若或子適,號小蓬萊臥雲子、花嶼仙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崇禎時諸生。訓導。品方正孤介,不肯與俗伍,不肯以私阿,力以勵風俗、興教化為己任。朔望升堂講道,闡明濂閩心學,課士嚴正,毋敢或譁。學富才敏,昕夕誦讀不絕,寒暑著述無休。適學宮頹廢,謀如家事,汲汲不休。廟廡俎豆有未備者,皆繕補之。尊經閣藉其落成。其有功聖門蓋不少雲。入清,嘗為松陽令。

孟森(1869-1937),字蓴孫,號心史,武進縣人,清史學科奠基人。孟森早年受聘於上海南洋公學任教,旋至譯學館主持翻譯事務。1902年在廣西邊務督辦鄭孝胥暑中任幕僚,為鄭賞識,資送去東京政法大學學習,譯有日本維新後的政法類書籍。回國後主編《東方雜誌》,武昌起義後,為程德全指揮的江浙聯軍進攻南京起草宣言。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任黎元洪為首的共和黨執行書記。1913年4月,當選為國會參議員。

姓孟的女明星:

孟麗,1989年8月11日生於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中國大陸女演員,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

2006年在“綜藝滿天星”節目中獲得“最佳上鏡獎”、“最具明星潛質獎”、2011年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2012年首次參演電影是和文章、秦海璐、李威、黃維德等演員合作的《真心話大冒險》中的女一號,後來由於參與各種廣告的拍攝,被範小天所關注。

在2013中央電視臺開年熱戲《唐朝浪漫英雄》中出演宇文男一角,人氣上升,也奠定了她的演繹之路,2013年在著名編劇六六熱播劇《寶貝》中飾演丁一丫,由於《寶貝》收視率破三,而獲得了廣泛關注,在電視劇《翻手為雲覆手雨》擔任女一號。

孟姓起源 孟姓的起源,孟姓遷徙,姓孟的名人

/<tbody><tbody>

孟庭葦(Mai),中國臺灣著名女歌手。風靡90年代的情歌天后,歌壇玉女掌門人。1990年步入歌壇,1991年以一首《你看你看月亮的臉》成名,該專輯在全亞洲大賣破千萬張 ,因此得到“月亮公主”的稱號,其後的《冬季到臺北來看雨》《誰的眼淚在飛》《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等歌曲唱紅大街小巷,至今仍有廣泛的傳唱度。因其嗓音空靈、清脆、收放自如,有撫慰人心的強大力量,被譽為內地繼鄧麗君之後最受歡迎臺灣女歌手、90年代最暢銷專輯女歌手和風靡80後十大女歌手之一。2000年底曾宣佈退出演藝圈。2004年7月25日與高中同學張志鵬(現為“義海”幼教公司總經理)結婚。2004年12月21日宣佈復出。2007年正月初一產下兒子張彧,如今生活幸福美滿。2012年10月19日發行最新個人專輯《太陽出來了》。

孟瑤,2008年因參演香港導演王晶的電影《我的老婆是賭聖》出演女一號而一舉成名。2009年連續拍攝了兩部大製作的香港影片《金錢帝國》[1]和《未來警察》。

孟廣美,1967年8月17日出生, 臺灣藝人、模特兒,祖籍安徽,1995年進入模特兒圈,孟廣美用了十年的時間,當上首屆中國環保形象大使。孟廣美是臺灣首位成功的模特、主持、演員三棲,旅居香港、遊走兩岸三地之自由藝人。也是早年首位成功登上好萊塢大銀幕之臺灣女藝人。

人物關係

其它姓孟的女明星:

孟茜、孟瞳迪、孟佩璁、孟霞、孟耿如等等。

姓孟的男明星:

孟非:1971年10月出生於重慶市,中國主持人。1994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1992年至1996年,在江蘇電視臺文藝部體育組擔任攝像,開始了新聞工作生涯。2002年因主持《南京零距離》而成名,2003年獲得第六屆“百優電視節目主持人獎”。2007年至2009年主持江蘇衛視《絕對唱響》、《名師高徒》。2010年1月15日起主持《非誠勿擾》,節目受到全球華人觀眾的歡迎,2010年位居全國同時段綜藝節目收視率第一位。2011年6月8日起與郭德綱合作主持《非常了得》。2012年獲得第九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電視節目主持人“金鷹獎最佳主持人”獎。

孟京輝:是當前亞洲劇壇最具影響力的著名實驗戲劇導演。現為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他以獨具個性的創造力,多元化的藝術風格,不僅開拓了中國當代戲劇的新局面,而且已經成為一種值得矚目的文化現象。他執導的【思凡】、【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百年孤獨】、【戀愛的犀牛】、【臭蟲】、【關於愛情歸宿的最新觀念】、【琥珀】、【鏡花水月】、【豔遇】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tbody>/<tab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