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陈旉和他的《农书》

陈旉(1076-1156),真州西山人。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七十四岁时,他写成《农书》三卷,共有1.2万余字,分为上、中、下三卷。


陈旉和他的《农书》

【插图:陈旉农书】

著名农业史学家万国鼎先生评价:“《陈旉农书》篇幅虽小,实具有不少突出的特点,可以和《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并列为我国第一流古农书之一。”

万国鼎(1897-1963),武进人,192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林科,留校任教,1932年起,担任南京(战时迁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地政系教授,1953年任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1954年任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任教授兼农业历史组主任,1955年7月,农业部批准南京农学院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万国鼎先生为主任。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列入该院建制,成为国家专门的农业历史研究机构。

笔者手中的《陈旉农书校注》,即为万国鼎先生生前亲自校注的遗稿,1965年农业出版社出版。

陈旉和他的《农书》

【万国鼎《陈旉农书校注》序书影】

陈旉的《农书》上卷共有14篇,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主要讲述水稻的种植技术。对高田、下田、坡地、葑田、湖田与早田、晚田等不同类型田地的整治都有具体的操作指导。其中,对高田的讲述尤为详细。还讲到在坡塘的堤上可以种桑,塘里可以养鱼,水可以灌田,使得农、渔、副可以同时发展,很有现代生态农业的风采。其中十分强调传统的“因地之宜”,但又显现出较强的进取性与能动性。特别是对一些衰田,书中更注重的是改造。在水稻育秧技术上,书中确立了适时、选田、施肥、管理四大要点。书中对中耕非常重视,特别指出,即使没有草也要耘田。书中还对“烤田”技术作了发展,比《齐民要术》更为详明、进步。

《农书》的中卷讲述水牛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

《农书》的下卷是讲述植桑种麻,其中特别推荐桑麻的套种。

书成之后,送呈父母官真州知州洪兴祖(1090-1155,字庆善,号练塘,丹阳人,政和八年进士),洪兴祖连读三遍,大为赞赏,欣然为之作序。洪兴祖在序文中引陈旉所说:“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先圣之言,吾志也;樊迟之学,吾事也,是或一道也。”得到父母官的帮助,《农书》得以刊行并流传,此书后被收入明朝《永乐大典》,又被收入清朝《四库全书》。

万国鼎先生指出,该书有六大特点:

第一次用专篇来系统地讨论土地利用;

第一次明白提出两个杰出的对于土壤看法的基本原则;

不但用专篇谈论肥料,其他各篇中也颇有具体而细致的论述,对肥源、保肥和施用方法有不少新的创始和发展;

这是现存第一部专门谈论南方水稻区农业技术的农书,并有专篇谈论水稻的秧田育苗;

具有相当完整而有系统的理论体系;

具有力求掌握自然规律的思想。

陈旉没有功名,《宋史》和仪征史志中没有他的记载,他的情况只能从《农书》的序跋中寻找。万国鼎先生在《陈旉农书评价》一文中,有一段考证:

陈旉生于北宋后期熙宁九年(1076),《农书》写成于南宋初期绍兴十九年(1149),那时他已经七十四岁,五年后又在书后作跋,享年当在八十以上。

陈旉的原籍没有记载,他在自序中自称“西山隐居全真子”,又称“躬耕西山”,写成《农书》后,以七十四岁高龄,从西山送到仪真给洪兴祖看,西山当离仪真不远,可能是扬州西山。洪兴祖时任真州知州,陈旉可能是因为洪兴祖是地方长官而把《农书》送给他看,但也可能是事先认识的。就陈旉的活动地区和他的社会关系来看,他大概是江苏人。

我等作为仪征人,对万国鼎先生自然是崇敬有加,但对其“陈旉大概是江苏人”的结论是不满意的,陈旉长期居住和躬耕西山,七十四岁时又将毕生心血呈真州知州,当是仪真人无疑。

至于西山具体是指仪征哪里,也不应以“可能是扬州西山”带过。查《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援引《舆地纪胜》云:“鸾鹤亭,大中祥符六年,司天台言:‘建安军西山有旺气。’即其地铸圣像。时有青鸾、白鹤、景云盘绕炉冶之处。诏即其地建仪真观,立青鸾、白鹤二亭。”可知宋代的西山,就是建有仪真观和二亭的地方。而《道光重修仪征县志》的“青鸾、白鹤亭”条目,援引申《志》云:“二亭在西小山。大中祥符间,铸金像成,有青鸾、白鹤翔舞之异,因建亭于此。”今天的仪征市马集镇二亭村,就是当年建有青鸾、白鹤二亭的地方,据此,说陈旉是仪征中山区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近年来全国各地到处都在打造美丽乡村,江苏省委号召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好多地方都建有民俗体验馆,将过去的农事用具搜集陈列,内容大都雷同,缺少特色,关键是没有历史文化渊源。仪征有关乡镇如果能充分挖掘《陈旉农书》这一独特的优质资源,定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