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赣州老人22年坚守陈毅旧居

赣州老人22年坚守陈毅旧居

赣州老人22年坚守陈毅旧居

“母亲在临终前交代过,当年的革命者离开时曾表示一定会再回来的,所以我们家一定不能离开彭坑。”正是因为这句承诺,刘士华退休后,重回赣州市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彭坑陈毅同志旧居旁边的老家居住,为前来“陈毅同志旧居”参观的人们义务讲解“陈毅彭坑脱险”“母亲如何帮助游击队开展游击斗争”等一个个传奇革命故事,而他这一坚守就是22年。

老人的母亲曾冒着生命

危险为游击队员探听敌情

据介绍,现年83岁的刘士华老人,现在居住在赣州市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彭坑村小组,在他家不远处有一座静谧的农家小院,这是一栋典型的赣南客家民居、土木结构的青瓦房,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门额题匾上“陈毅同志旧居”六个大字遒劲有力,这是当时游击队交通员“篮嫂”周三娣的家。

原来,在1936年春,为加强各地的领导和便于指挥游击斗争,陈毅来到彭坑,在村民周三娣家后山上搭棚隐蔽居住。后陈毅因腿伤复发,应周三娣和丈夫刘汉光邀请来到他们家中居住。

国民党反动派搜查不频繁的时候,陈毅和同志们常聚在这里开会。因周三娣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提着竹篮为游击队员送饭、购买物资、探听敌情。陈毅为她取名“周篮”,游击队员们也都亲切地称她为“周篮嫂”。

“在陈毅居住养伤期间,母亲还用当地的土方法为他治愈了腿伤。”谈起母亲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游击队员,刘士华神采奕奕、满脸骄傲,“有这样的母亲,我感到很幸福。”

“母亲在临终前交代过,

我们家一定不能离开”

如今年迈的刘士华,是周三娣的次子。从小在彭坑长大的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1995年,刘士华退休后,与妻子拒绝了儿子提供的舒适住所,迁居至距离陈毅旧居十米远的楼房居住,这一住就是22年。

在坚守陈毅旧居的22年里,刘士华每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清扫旧址、查缺补漏。当记者问及为何要坚守陈毅旧居时,刘士华说:“母亲在临终前交代过,当年的革命者离开时曾表示一定会再回来,所以我们家一定不能离开彭坑。”

“曾有村民看好旧居周边的山地,想在此开发种果树,并组织人员砍树整地。”赣州市大余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士华不顾一切上前阻止,还到村委会、镇政府提出了保护陈毅同志旧居及周边林地的建议。从此,谁也没敢再打这片林地的主意。

讲述革命故事

传承革命精神

对母亲的承诺是刘士华在旧居讲解的不懈动力,他通过“大余党史”“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历史”等书籍,收集了《陈毅同志旧居》《陈毅彭坑脱险记》《陈丕显彭坑脱险记》《周篮帮助游击队开展游击斗争6个故事》等一批革命故事,采取“观景点、听故事、看照片、读来信”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一批批前往陈毅同志旧居的人们义务讲述一个个革命故事,传承了革命精神。

韶关的,延安的,南雄的,乐至的……几乎每天都有人从各地到旧居参观,刘士华就把当年的事讲给他们听,一讲就是二十二年。50年党龄的他以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为 荣,衣着朴素、语言平实的刘士华言传身教,坚持不懈地讲述“红色记忆”,让越来越多参观者了解到光荣的革命历史,感受到共产党人和百姓的鱼水深情,也感召了更多青年人自愿为旧居做起义务讲解,传承“红色基因”。

“我会一直守护下去,如果哪一天我干不动了,就让儿子接棒。”看着历经风雨的陈毅旧居,刘士华坚定地说。

记者了解到,因年事已高,刘士华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目前,刘士华的侄子已经从老人手中接过守护陈毅故居的任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