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德國研製130毫米坦克炮初探(下)

130毫米坦克炮彈的動能估算

據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發言人稱,他們所研製的130毫米坦克炮,比起當年研製的140毫米坦克炮口徑更小、重量更輕,這是它的突出優點。事實上,當年研製的140毫米坦克炮,儘管裝到了“豹”2坦克上,但那僅僅是一個試驗裝置,沒有自動裝彈機,沒有足夠的彈藥基數,只不過能勉強人工裝彈、然後打炮而已,不能用於實戰。為此,如果適當縮小口徑而仍然能達到140炮的威力,那何樂而不為之呢?

德國研製130毫米坦克炮初探(下)

萊茵金屬公司的發言人還宣稱,新型的130毫米坦克炮的威力接近,甚至可能超過原來的140毫米坦克炮,其炮口動能達到19.5兆焦,甚至23.4兆焦(原文如此,估計會有些“宣傳的成分”)!在這裡,姑且用15兆焦的數值,即比120炮的炮口動能提高50%,反過來估算一下130毫米坦克炮的一些大致數據。我們所用的,便是中學物理書上牛頓力學最經典的公式之一—動能公式。

動能公式為:E=1/2mv2,式中,E為物體的動能,1/2是係數,m為物體的質量,v為物體的運動速度。很顯然,物體越重,速度越快,所具有的動能也就越大,而速度對動能的“貢獻”更大些。就130毫米穿甲彈和120毫米穿甲彈的比較來說,口徑增大所帶來的炮彈彈丸增量約為27%,如果按炮口動能提高50%來計算,那麼,彈丸速度提高的“貢獻”應為23%,以120毫米坦克炮的炮口初速為1 650米/秒來推算,130毫米坦克炮的初速應為1 830米/秒。考慮到火藥(發射藥)的爆燃速度的極限,發射固體火藥的身管武器的極限炮口初速約為2 000~2 300米/秒。這意味著,在口徑增大所帶來的藥室容積增大(藥室容積應在13~16升左右),再加上發射藥性能的提高,1 830米/秒的炮口初速指標是不難實現的。當然,由此帶來的炮膛最大膛壓的增大和身管內壁燒蝕的加重,就要靠材料和工藝等措施來解決了。這也意味著,由火藥爆燃速度的極值來考慮,身管武器的炮口初速的極值,還有一些潛力可挖。

可以認為,由於有140毫米坦克炮的技術儲備,萊茵金屬公司宣稱要在2017年,甚至2016年底就拿出130毫米坦克炮的樣炮,底氣還是蠻大的。

德國研製130毫米坦克炮初探(下)

坦克炮口徑的辯證法長期以來,人們的慣性思維是,坦克的裝甲是越來越厚,而坦克炮的口徑也跟著越來越大,形成了“水漲船高”的局面。

這一回,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破例”地宣佈了未來坦克炮的口徑為130毫米,給人以十分新鮮之感。可以看出,這一大膽的決定,還是頗具匠心的。

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現象、過程都可以分為兩個互相對立和互相統一的部分。這就是“一分為二”的哲學思想。對於坦克火炮口徑的變遷而言,同樣適合這一規律。也就是說,增大坦克炮的口徑這件事,有利也有弊。

毫無疑問,增大坦克炮的口徑,是提高坦克炮威力的最重要的手段。遠的不說,二戰後的70年間,坦克炮的口徑便經歷了90毫米→105毫米→120毫米三個發展階段,這和二戰後坦克發展的“代”正好相對應,而且每一代正好增大了15毫米口徑。按照這一推斷,下一代坦克,即第四代坦克,火炮口徑該是135毫米或140毫米。西方國家預研的140毫米火炮和傳說的俄羅斯“黑鷹”坦克上裝的135毫米火炮,正好符合這一推斷。不過,這一回萊茵金屬公司的宣佈,不是140炮或135炮,而是130炮,這很有點“石破驚天”的味道。然而,回過頭來冷靜地想一想便會感覺到,德國佬的決策還是很符合辯證法的指導思想的。

坦克炮口徑的增大,在提高火炮威力的同時,也帶來了火炮、炮塔和全車重量的增加以及後坐力的增大,相應地便降低了火炮的壽命,減小了彈藥基數。當火炮口徑增大到一定程度後,它的“弊”的方面也越來越突出,事物將走向它的反面。這一回,德國的工程師們在經過深思熟慮和充分論證之後,充分調動增大火炮威力的其他各種因素,而將未來坦克炮的口徑從140毫米降到130毫米,無疑是一個大膽的、明智之舉。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一大膽的決定,將會對世界上其他各國未來坦克的發展,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德國研製130毫米坦克炮初探(下)

MGCS值得期待在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宣佈研製130毫米坦克炮的同時,該公司還宣佈了預計2030年服役的下一代坦克的研製計劃。和若干年前老美搞的“未來作戰系統”(FCS)一樣,德國人也將未來坦克起了個新名,叫做“主力地面作戰系統”(Main Ground Combat System,縮寫為MGCS)。它表明,未來的坦克將不像傳統的坦克那樣單單用來衝鋒陷陣,而是一種多功能的地面武器作戰平臺。不過,用上了Main(主要的)這個詞,充分表明這種兵器仍然是陸戰中的“大哥大”,只不過名字上有所不同而已。

從該公司發表的公報的截圖來看,這種MGCS有扁而寬的炮塔、長長的炮管、平展的車體、長長的履帶,不是坦克那是什麼?

萊茵金屬公司的公報還表明,西方國家的坦克工程師們並沒有“睡大覺”。在經歷了多年“小打小鬧”似的改進之後,從“豹”2A4→“豹”2A5→“豹”2A6→“豹”2A7坦克的漸進式改進後,這一回終於要上一個大臺階了。在經過“豹”2A7+坦克的過渡型後,2030年就要見到下一代的MGCS了。

萊茵金屬公司的公報還表明,在對抗“阿瑪塔衝擊”方面,歐洲人,特別是德國人和法國人,是走在前頭的。德法準備聯合研製MGCS便是明證。畢竟,歐洲人,特別是德國人,對“北極熊的利爪”還是心存芥蒂的。不過,老美對於這次的“阿瑪塔衝擊”倒是泰然處之,畢竟T-14“艦隊”主戰坦克還沒開始裝備,大量裝備後也不會開到美洲去。

MGCS的研製計劃表明,新一輪研製未來坦克的大幕已經拉開!今後一段時期內,世界各國的坦克研製將會處於一個相對活躍的時期。

MGCS,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