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M1911(45手槍)是一種在1911年起生產的.45 ACP口徑半自動手槍,由美國人約翰·勃朗寧設計,推出後立即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並一直維持達74年(1911年至1985年)。M1911曾經是美軍在戰場上常見的武器,經歷了一戰、二戰、朝鮮戰爭、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約翰·勃朗寧


研製歷史

U.S.M1911A1型手槍,是一種0.45ACP口徑軍用手槍,該型手槍的原設計者是約翰·摩西·勃朗寧,初期產品是M1911型,併成為美軍軍官的制式手槍。1922年至23年之間進行了部分的改良工作,定型為M1911A1型手槍;由於採用單行彈匣設計,使得裝彈量只有7+1發。可是,11.43毫米槍彈的威力是9mm槍彈無法比擬的。直至1985年,美國軍方採用伯萊塔92F(現在的伯萊塔92FS)來作為制式手槍M9,以取代原來的M1911A1。M1911A1可以說是自美國南北戰爭以來,美國陸軍所使用的傳統0.45口徑制式手槍的最後一種產品。而M1911A1的特色,則在於它那特大的口徑。該型於槍採用了0.45ACP(自動柯爾特手槍)子彈來作為彈藥,這一種子彈的口徑有11.43MM,可以說是一種又大又重的子彈。由於子彈偏大,以致於子彈的初速度並不高,只有246m/秒而已,卻擁有極高的人體抑止力,子彈的設計重點並非在於追求貫穿力與遠射能力,而是為了阻止突擊而來的敵人,並達到嚇阻效果而設計的。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結構原理

儘管M1911產生了許多新的型號,但其基本結構,如擊發與發射機構、保險機構卻保持不變。1911式手槍的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式,閉鎖方式為槍管偏移式(槍管繞絞鏈上下襬動),也稱為槍管擺動式或槍管起落式。槍彈發射後在火藥氣體壓力作用下(或手動上膛時用手拉動套筒),套筒和槍管一起後坐,由於絞鏈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因此其上端向後轉動,越過死點(起延遲開鎖作用)後便逐漸拉槍管尾端向下擺而開鎖。當套筒復進推彈入膛時,推動槍管復進到位,因為槍管後下端與套筒座為絞鏈連接,所以槍管向前運動時,使絞鏈向前迴轉,頂起槍管尾端,使槍管後上方的兩條閉鎖凸筋正好進入套筒內壁相應的閉鎖槽中。M1911採用單動發射機構,只能單發射擊。它的擊發與發射機構由擊針、擊針簧、擊錘、擊錘簧、阻鐵、阻鐵簧、單發杆、扳機連桿、扳機組成。其中,單發杆是一個桿狀件,與阻鐵裝配在一起,它既可上下做直線運動,也可與阻鐵一起繞軸迴轉。其下部有一凸耳。套筒復進到位後,單發杆上移進入套筒的缺口內,凸耳與阻鐵齧合在一起,這時如果壓緊握把保險並扣扳機,則可釋放處於待擊位的擊錘。如果套筒未復進到位,單發杆被套筒壓下,凸耳則處於阻鐵下方,與阻鐵脫開,此時雖壓緊握把保險並扣動扳機,則不能釋放擊錘。單發杆除有上述作用外,還可避免扣一次扳機形成連發。保險機構正是作用於擊發與發射機構,才能實現全槍的保險。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傳奇故事

在一戰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美國英雄阿爾文·約克(Alvin York)的戰鬥經歷是一個使用M1911手槍的著名例子,也是在戰場上成功應用輔助武器的例子。建立功勳的M1911

約克下士所在的部隊是美國陸軍第82步兵師第328步兵團,當時在馬斯河的阿爾貢地區,位於223高地後面的鐵路沿線。在1918年10月8日的清晨,該團正被德軍機槍的火力所壓制。包括約克在內的17名士兵被派遣到機槍的側翼進行偵察,負責指揮的是約克的好朋友兼上司伯納德·厄爾利(Bernard Early)軍士。[1]這支17人的巡邏隊由於看錯了地圖(法語地圖)而走錯了路,碰巧的是德軍的戰線上居然有個薄弱部位,被他們正好繞了過去進入到敵人的戰線後面,結果他們看到一名德國軍官和一些德軍士兵在吃早餐。這些德國人認識到他們被包圍了,便迅速投降。然而當厄爾利軍士打算押解俘虜回自己陣地時,另一邊機槍陣地上的德國人一邊用德語呼喚自己人趴下,一邊用猛烈的機槍火力橫掃了這支巡邏隊,當場射倒9人,包括伯納德·厄爾利也被17發子彈打成重傷,他臨死前讓阿爾文·約克中士指揮這支巡邏隊。[1](注:另外有資料提到厄爾利臨死前把指揮權轉交給Harry Parsons下士和William Cutting下士,他們兩人命令約克幹掉機槍手。但很多資料都提到約克是個虔誠的信徒,上戰場以來一直不願意向同為人類的敵人開槍,而在這次戰鬥中他首次向敵人開槍很可能是看到好朋友被射殺,倖存的同伴也有隨時被殺的可能,才把信仰放到一邊的,靠他人的命令未必能使他信服。)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當時美國人仍然控制著他們的俘虜,倖存的美國人和德國人都趴在地上,同時避免誤傷自己人,德軍的機槍手不敢打得太低。約克看到德軍機槍的位置大約有30米遠。能清楚看到戴著“煤桶”鋼盔的敵人的臉,於是他用他的恩菲爾德M1917步槍開火了,約克來自田納西州山區的窮鄉避壤,他餐桌上的食物是靠槍打來的。山區人很節儉,每一槍都不能落空,所以他是一槍一個德國獵手。在約克看不到的地方,另一些德國兵利用地形掩護向前推進,接近到約克的位置。他們計算著約克的槍聲,算準了他的恩菲爾德連續打了5槍並開始裝彈的時候就跳出來撲向約克,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約克除了步槍外,隨身還攜帶了一把M1911自動手槍,迎接德國人的是他們意想不到的持續槍聲。(注:在電影《約克軍士》中,約克並沒有攜帶手槍,此時他用的手槍是從俘虜身上繳獲的魯格P08手槍,另外電影中他使用手槍的射擊方法是從最後一個人打起,由遠至近,最後被手槍打死的德國兵離他只有一步之遙,但是才舉起上刺刀的步槍就被手槍打死了。)約克繼續射擊和前進,在他的鼓舞下,另外幾個同伴也起來戰鬥,最終他們一共打死了25名德國兵,俘虜了132人。此役後,約克被提升為軍士並獲得國會榮譽勳章。不過有關他的事蹟卻被吹噓得太過分,有些數字稱他單槍匹馬地就幹掉了35挺機槍並俘虜了132人。但約克一直都宣稱他不是單獨行動的,另外7個倖存的同伴也有功勞。


在日本動漫《名偵探柯南》曾多次出現過。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緋彈的亞里亞》中,女主角神崎·H·亞里亞使用的武器是雙小太刀和柯爾特M1911政府型手槍(Colt Government)。不鏽鋼制(銀色)、鋼製(黑色)各一,槍械彈藥為.45 ACP,握把側板上鑲嵌了雕刻著其母親神崎香苗的側像。TV動畫《死後文》中女主美川文伽使用的是m1911做成的藝術槍,具備發射功能。

遊戲中的M1911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美學欣賞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槍械美學第一期之(M1911)


[1] 傳說與故事:M1911在1、2次大戰中的經典表現.二戰網.2012-03-19 [引用日期2020-02-03]

[2] 柯爾特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二戰資料網.2006-12-11 [引用日期2020-02-03]

[3] 兵器壽星排行:M1911手槍一百年還在用.新華網.2013年12月24日 [引用日期2020-02-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