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小王子》: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影片中主角的心路历程

《小王子》是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由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于1924年创作。

它的语言形象生动,表面上看,这部作品是写给儿童的童话书,实际上却是写给大人的哲理童话。

周国平在序言中曾经写道:“ 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作品,如此精美又如此质朴,如此深刻又如此亲易近人。从内容到形式都几近于完美,却不落丝毫斧凿痕迹,宛若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

由此可见,《小王子》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作品。2015年,这部文学作品被“ 功夫熊猫之父 ”导演马克·奥斯本改编后搬上了电影荧幕。导演以全新的故事结构来构思电影,对作品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和尝试。

《小王子》: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影片中主角的心路历程


电影以双线叙事方式展开,一条线索是围绕现实中没有童年的小女孩展开。小女孩生活在着妈妈为她精心规划的人生大计中,但一场意外让她认识了隔壁的老飞行员。

她在和老飞行员相处的过程中知道了小王子的存在,并在最后拯救了成年的小王子。在此过程中,她逐渐找回了童真,学会了反抗,最后按着自己的自由意志成长蜕变。

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围绕小王子的故事展开。小王子和飞行员的相遇,与不同星球的怪诞成年人之间发生意识上的冲突。在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中遇上了蛇,最后又在狐狸的点拨下意识到自己对玫瑰的爱和责任。

看完影片,我被影片中儿童和成人世界的对立观所震撼,同时也为苦闷、压抑悲观的世界中小王子、小女孩和老飞行员的积极反抗的行动所感动,然而这一切都是存在主义哲学最真实的体现。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探讨影片中小王子、小女孩及飞行员与成年人荒谬世界观的对立及其对自由意志的选择。

《小王子》: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影片中主角的心路历程


一、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该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由萨特发扬光大。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它指任何无理性意识活动。

这就意味着,人只有有了自我选择的权利和空间,人生才有意义,否则只是在虚无中过完此生。而正是这种自由意志的选择,让我们每个个体的人生变得和他人不一样。

根据萨特的观点,存在主义哲学包括三个原则:

1、存在先于本质。

即人类只有活在这个世界上,才能通过经历一切来获得本质。

2、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世界是充满冲突和矛盾的,也充满了罪恶和丑恶,一切都是荒谬的。世界给人的只能是苦闷失望和悲观情绪。

3、自由意志的选择。

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

所以,存在主义是一门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哲学,它揭露了人活着的本质和意义、世界本来的荒谬感,同时又倡导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在存在主义哲学下,小王子的人生的遭遇、小女孩的蜕变、老飞行员对童真的追求都可以得到进一步解释。

《小王子》: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影片中主角的心路历程


二、儿童与大人世界的对立:荒谬的世界里,莫要忘了自己为何出发。

萨特曾经在存在主义中提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这是一种消极悲观的处事原则,却又真真切切地存在着。那么在存在主义中,到底何为荒谬?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在《西徐弗斯神话》中对荒谬做出了这样的描述:

在一个突然被剥夺掉幻象与光亮的宇宙里,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一个异乡人,既然他被剥夺了对失去家园的记忆或对己承诺之乐土的希望,他的放逐是不可挽回了。这种人与生命以及演员与场景的分离就是荒谬的情感。

换句话说,人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因为这个世界大环境的影响,逐渐被世俗所同化,从而丢失了原本童真的自我,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颗原子。因此只有在鲜明的对比中,才能体会到不忘初心的童真的重要性。

电影中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对立便是如此。他们的对立,将成年人世界里的荒谬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小王子》: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影片中主角的心路历程


影片一开头,飞行员讲述自己童年的时候的故事。


他画了人生中的第一幅画,去问父母他们害不害怕,父母却说:“ 这世上有谁会害怕一顶帽子?”

后来,作者又画了另外一幅画,画中蟒蛇吞掉了大象。父母跟他说:“你还是专心学习算数、学历史、学语文吧。”

生命最开始的童真,纯粹无暇,却在父母的打压和嘲讽下,被捏得粉碎。

飞行员听从了父母的建议长大了,却忘记了童年的时候的所有感受。因为成年人将儿童的想象力和个性扼杀在摇篮里,把儿童变成了他们意志强加下相似的个体,没了快乐,忘了自己。

无独有偶,影片中的小女孩在童年时期自己的人生便被母亲安排得明明白白。在母亲的安排下准备好了面试,却在面试中出现重大失误。在面试过程中,她机械地背诵原来准备好的答案,不管面试官到底问的什么话题。后来,影片将镜头转向等候室的墙头,原来问题就在墙上。

这无疑是对现实世界的反讽,也是对机械化心态的抨击。父母把自己对功利主义的追求强加给孩子,从而想掌控孩子的一生。

在我看来,这种儿童与成人的对立,更加凸显了成年人的世界里的荒谬。每个大人都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也控制着下一代的人生,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失去了童真,下一代在他们的控制和影响下也是如此,从此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万劫不复。

《小王子》: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影片中主角的心路历程


影片中不同星球的主人们也都是成年人荒谬世界的真实写照。

· 这其中有没有臣民的国王,非常虚伪又很自大。他甚至和小王子说自己可以随时让太阳下山。这个国王象征着成年人世界里的对权力的追捧。

· 而后,小王子碰上了一个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注的人,他不断跟别人行脱帽礼,只是为了博得他人的喝彩与掌声。

· 后来,镜头转向了现代社会中的商人星球,这里的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只是为了获得财富。这里的大商人只知道不断收集星星,却又不知道如何发挥星星的价值。

不同星球的主人们,他们有着各自的追求,有的追求权力,有人追求尊重和掌声,还有人对财富的追求孜孜不倦。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荒诞,却有着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成年人。这正是存在主义里的荒谬,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自己,却在成人的世界里迷失了自我,没有了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如若去问这些被大人掌控的孩子,他们快乐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如若再问各个星球的主人们,他们快乐吗?我想他们会犹豫。

但事实的真相是,他们所承受的人生是被忧虑、恐惧和焦虑包围着的,就算是有一时的快感,也会被荒谬的自己和世界所吞噬。

《小王子》: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影片中主角的心路历程


三、孤独的存在:只有自由意志的选择,与他人建立联系,才能排解孤独,寻回真我。

“孤独”是存在主义的一个关键词。叔本华曾经说:“人生而孤独。”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道:

“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

在海德格尔看来,每个人都是“存在”的人,面对世界的“虚无”时,总是孤独的。

毫无疑问,影片中的小王子、小女孩、和老飞行员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自于自己的苦闷和恐惧,来自于被别人安排的人生,来自于同龄人不能理解的童真 。他们三个人物角色虽然各有千秋,却有着共同点:保持着一颗童心。

哲学家三木清曾说过:

“孤独之所以令人恐惧并不是因为孤独本身,而是由于孤独的条件。任何对象都无法使我超越孤独,在孤独中我是将对象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超越。”

诚然,孤独是没法超越的。

影片中三个重要人物角色都是孤独的:小王子在俗世中挣扎;小女孩在父母的掌控下生活;飞行员在功利的成年人的世界里格格不入。

所以他们选择了同一种方式来摆脱孤独,那就是对现实的反抗。这也是他们对自由意志的选择。

萨特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所以,面对孤独时,人们选择采取的行动,便是对自由的追寻。

《小王子》: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影片中主角的心路历程


老飞行员因为保留着一颗童心,和这个世俗化的世界格格不入,也找不到一个真心的朋友。直到在沙漠中遇到小王子,他看懂小王子画的画,并且一语中的,也引导小王子画出了小绵羊。这一切让他和小王子的交流越来越默契,也收获了一段纯真的友谊。

他和小王子一起在沙漠里找到了井水并一起饮下。这象征着他们的生命生机勃勃,友谊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这是他因为孤独而选择去和他人建立联系的过程,也是寻找生命本真的过程。

而影片中另一个角色小王子因为对玫瑰的爱而感到烦恼,所以选择离开。在旅行的过程中,她遇见了狐狸。狐狸告诉他,想要和他人建立联系,就需要被驯服,牵绊才是真正的需要彼此。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得真切。

这时候的他突然间意识到了自己星球的那束玫瑰是独一无二的,她需要的,是爱和责任。所以,小王子选择回到自己的星球,去守护自己的那束玫瑰。

《小王子》: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影片中主角的心路历程


萨特说:人是自由的。自由决定了人的本质。人必须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根据自由意志做出人生的选择,最后行动。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离开不可靠且不真实的生活环境,以期寻找真实的自我和存在。

小王子的离开与回归便是寻找真实自我存在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心灵的救赎,寻找生命本真的过程。小女孩也是如此。

她的生活原本是在妈妈制定的“人生大计”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却因为结识了邻居的老飞行员而返现真正的快乐所在。她原本的生活看起来十分规律,却十分孤独毫无生气。后来,她央求妈妈给她留出交友时间。这让她的人生从此大有不同。

飞行员开着自己破旧的汽车带小女孩去松糕店,车子在路上抛锚被警察扣押。小女孩替老飞行员辩解,妈妈却在旁边拉着她。这时的小女孩意识到自己的友谊在妈妈眼中还没有人生大计重要。

“那是你理想中的人生,不是我的。如果你多些时间陪我就会明白!”

影片从这里开始,小女孩开始学会了反抗,学会了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在过程中不断寻找真实的自我。后来,她在老飞行员的牵引下,去现代星球寻找小王子。

《小王子》: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影片中主角的心路历程


而这时的小王子已经变成了成年人了,成了现代星球的楼顶清洁工。他变得和其他成年人一样,只会工作,机械木讷,没有朋友,完全失去了童年的天真和单纯。而小女孩不屈服于成年人的世界,带着小王子回到了曾经天真烂漫纯洁无瑕的自我,重新获得自信和自由。

女孩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同时也拯救了小王子。这是重塑自我的过程,更是自由意志的选择,让她体会到真我的存在。自由的意志也帮助她重新定位自己,开启了人生新征程。

《小王子》: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影片中主角的心路历程


结语:

从《小王子》这部哲理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世界儿童世界与成年人的荒诞世界的对立无处不在。小女孩的觉醒和反抗,折射出了自由意志的选择在存在主义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正是这样的对自由意志的选择和行动,才让每个人能够有不一样的本我存在状态,同时也让人从孤独中解脱出来,形成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尼采说:“ 要是没有选择的自由,面对现状,我们是断然无法感受到快感或不快的。” 正是因为人的自由选择,才让自己和世界变得有所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