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古之遺愛-慕容恪(上)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從三分歸晉到隋朝統一,這段亂世持續了近三百年,政權更迭,豪傑雲起,文化交融。一幕幕大戲精彩上演,一個個英雄登場,寫下不應被後世遺忘的華章。

一直以來,史家對五胡十六國的記述一直是有失偏頗的。他們以漢家正統自居,對這些蠻夷總是頤指氣使,刻意貶低,導致後世對於他們總是缺乏充分的瞭解和感受。

古之遺愛-慕容恪(上)

慕容恪

然而,偏偏一人受到史學大家的推崇,他就是前燕的太原王慕容恪。

東晉的梟雄桓溫:“慕容恪尚存,所憂方為大耳。”

前秦的王猛:“慕容玄恭信奇士也,可謂古之遺愛矣!”

北魏的崔浩:“王猛之經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恪之輔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

有時候對手的評價才能更真實的反映一個人。而明朝大家王夫之的評價更高:“五胡旋起旋滅,而中原之死於兵刃者不可殫計。殫中原之民於兵刃,而其旋起者亦必旋滅。其能有人之心而因以自全者,唯慕容恪乎!故中國之君,一姓不再興,而慕容氏既滅而復起。恪圍段龕於廣固,諸將請亟攻之,恪曰:“龕兵尚眾,未有離心,盡銳攻之,殺吾士卒必多矣,自有事中原,兵不暫息,吾每念之,夜而忘寐,要在取之,不必求功之速。”嗚呼!惻悱之言,自其中發,功成而人免於死,恪可不謂夷中之錚錚者乎!”

在當時亂世的中原之地,刀光劍影,只有慕容恪能夠做到真心關心平民大眾,不妄動殺戮。這種儒家的治世理念在那個時代是多麼的難能可貴,更何況一個外族蠻夷之人,更是不可多得。也許正是這樣,一姓之國滅亡後便不再興起,唯有慕容一族能在滅亡後再度復興。

那麼,慕容恪究竟是何人?

慕容恪(321年—367年),字玄恭,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前燕開國君主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以“恪”為名,不知是否寄託著父母對他的期待。

不得不說,此時的慕容家族人傑輩出,除文明帝慕容皝外,他的兄長慕容翰、長子慕容俊、四子慕容恪、五子慕容垂、以及後來的幼子慕容德皆是不世出的人物,可謂是星光閃耀。

少年得志

慕容恪少年時因其母高氏不被寵愛,所以一直不為父親慕容皝所注意。直到十五歲時,其父和他對話,才發現他任何問題都能說出經世之理,於是很看好他,讓他統領軍隊。 從此,慕容恪開始了領軍生涯。

338年五月,後趙皇帝石虎發兵數十萬北進伐燕,圍困棘城(今遼寧義縣)。燕趙兩軍相持十餘日,趙軍久攻不下,便開始後退。此時年僅16歲的慕容恪抓住機會,率2000騎兵於清晨出城追殺。石虎見城內師出,大驚,棄甲潰逃。慕容恪乘勝追擊,大敗後趙軍,斬獲三萬餘級,一戰成名。

十二月,段氏鮮卑首領段遼降趙復叛,並與前燕合謀設伏,欲消滅趙軍。當時後趙石虎已派徵東將軍麻秋、司馬陽裕等率兵3萬前去受降。燕王慕容皝親率大軍前往,慕容恪帶精騎7000埋伏於密雲山。後來慕容恪大敗麻秋於三藏口(今河北承德),趙軍死亡大半,麻秋步行逃脫,司馬陽裕被俘。

攻高句麗

341年十月,燕王慕容皝以19歲的慕容恪為渡遼將軍,鎮守平郭。此前,高句麗屢次進入燕國境內騷擾,慕容恪至平郭後,撫舊懷新,屢破高句麗兵,高句麗畏之,不敢再入燕境。

344年二月,燕國進攻鮮卑宇文部宇文逸豆歸。慕容恪與慕容軍、慕容霸(後改名慕容垂)及折衝將軍慕輿根等率兵分三路並進,最終大破宇文軍。燕軍乘勝追擊,攻克宇文氏都城紫蒙川(今遼寧朝陽西北)。宇文逸豆歸敗逃,死於漠北,宇文氏從此散亡。

346年正月,慕容恪與世子慕容儁、慕容軍、慕輿根及1.7萬騎兵襲擊扶餘國。慕容儁坐鎮中軍指揮,而慕容恪則統帥諸軍冒矢石進擊,攻克扶余,俘扶餘國王玄及部落5萬餘人凱旋。

至此,燕國遼東已基本安定,穩定了北方。此時,慕容恪不過26歲。

燕魏大戰

在慕容恪的軍事生涯中,與冉閔的較量不可不提。

古之遺愛-慕容恪(上)

冉閔

冉閔(?-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是後趙皇帝石虎的養子,以勇猛聞於天下。

338年五月,後趙皇帝石虎久圍棘城不克,被迫撤軍。燕國王子慕容恪,率二千騎奔襲,趙軍各軍棄甲潰逃,只有冉閔治軍有方,一軍獨全,在潰退的趙軍中鶴立雞群,因此深得石虎喜愛,從此得到重用。兩位頂級名將同時一舉成名,登場歷史舞臺,日後也成為無法迴避的最強對手。

350年,後趙大將冉閔佔領鄴城,滅亡後趙。自立為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

351年八月慕容恪領軍攻破中山(今河北定州)。不久,冉閔也攻取了襄國(今河北邢臺),欲圖幽州(今北京)。與此同時前燕佔領幽州後,也想繼續南進,圖據中原,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廉臺之戰

352年,經過兩年征戰,冉閔終於平定了冀州(今河北南部),然而此時冉魏國力、軍力亦折損慘重。尚未休整喘息,便要與虎視眈眈的北方強敵--前燕決一死戰,不可謂不是險招,也為後來失敗埋下隱患。

古之遺愛-慕容恪(上)

廉臺之戰

三月,冉閔率部北進於常山、中山各郡。

四月,燕王命慕容恪等率軍南下攻魏。冉魏大將軍董閏、車騎將軍張溫建議冉閔:“鮮卑乘勝鋒銳,且彼眾我寡,宜且避之;待其驕惰,然後進擊可勝。”冉閔聽了不高興,說:“吾欲以此眾平幽州,斬慕容儁;今遇恪而避之,人謂我何?” 司徒劉茂、特進郎闓見冉閔不聽勸告,相互說道:“吾君此行,必不還矣,吾等何為坐待戮辱!”於是雙雙絕望自殺。

冉閔率軍進駐安喜,慕容恪也隨即率軍追至,燕王慕容儁俊又率燕軍主力南下,進駐中山,準備會同慕容恪合圍冉閔。冉閔聞訊,率領部隊向常山方向南撤,決意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將燕軍引向臨水的魏昌,企圖利用那裡多叢林的有利地理環境來揚長避短,在相對數量劣勢的不利局面下,能夠剋制燕軍的騎兵優勢。同時,廉臺位於常山方向,常山太守蘇彥的部隊可前來接應。

慕容恪率軍追擊,在泒水南岸的廉臺和魏軍對峙並交鋒。

冉閔所部兵將,是魏軍最菁華所部,經歷多年血戰中打磨了一隻精銳鐵軍。因此魏軍以劣勢兵力,以步戰騎,與燕軍接陣十戰,竟十挫敵鋒,充分證明冉閔戰術指揮上的無雙才能。這也是慕容恪十餘年戎馬生涯中,首次接連在戰鬥中敗北,燕軍將兵不由大為畏戰。

此時前燕軍士氣低沉,於是慕容恪於陣前激勵所部將士,稱冉閔有勇無謀不過一夫之敵,魏軍雖然兵甲精良,但糧少飢疲,定可一舉擊破。冉閔所部多步卒,欲引燕騎兵至叢林作戰。參軍高開指出,燕軍皆騎兵,利於平地作戰,若跟著魏軍入叢林必然不利。不如派遣輕騎佯敗誘敵至平地,然後擊之。

慕容恪採納高開建議,將魏軍引至平地後,把燕軍分為三部;自率主力為中軍,選善射者五千人,以鐵鎖連戰馬結方陣而前(此戰術在數百年後的宋金戰爭中,仍為金軍所使用,宋人稱之“柺子馬”), 充分抵消了魏軍兵精的優勢,另兩部各置一側配合主力進擊。慕容恪認定冉閔用兵風格輕銳,又因為魏軍兵少,必然會用險突擊自己所部中軍,以求一擊破敵;命令左右兩翼一待戰局焦灼,便從旁合圍,可獲全勝。

冉閔見燕軍識破自己的計謀不肯進入叢林,又受燕軍激將,加之糧食短缺士卒飢疲不能久拖不決,且鑑於此前已有多次在平地上擊敗燕軍的先例,遂決定冒險將計就計,回到平地上與慕容恪進行決戰,企圖力挽狂瀾於既倒。

冉閔騎朱龍寶馬,左操兩刃矛,右執鉤戟,一馬當先衝入慕容恪中軍陣地,斬殺數百名鮮卑勇士,勇不可當。當他看到慕容恪的中軍大旗時,遂發動決死衝擊。冉閔突破連環馬鐵陣後直衝慕容恪本人,連侍奉慕容恪左右的參軍高開也在激戰中喪命。這時左右兩翼的燕軍從旁夾擊殺出,大破魏軍,將冉閔團團圍住。

此戰,魏軍7000餘將士全部力戰而死。冉閔突圍東走二十餘里,燕軍窮追不捨,這時朱龍寶馬力盡倒斃,冉閔被燕軍一哄而上擒住。

冉閔被慕容恪送到薊城,慕容儁責問他:“汝奴僕下才,何自妄稱天子?”冉閔不卑不亢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

永和八年(352年)五月初三,慕容儁把冉閔送到龍城,在遏陘山將其斬殺。傳聞山左右七里草木全部枯萎,蝗蟲大起,自五月起天旱不雨,直至十二月。慕容儁派使者前往祭祀冉閔,諡號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

是役雙方主帥戰術上的表現皆可圈可點,微操上無懈可擊,代表了兩晉時代戰役指揮的頂級水平:慕容恪中軍退卻、兩翼包抄夾攻的完美殲滅戰流程,足以媲美垓下之戰與坎尼戰役;冉閔的應對和決策,無論戰略戰術都同樣無可挑剔,可說面對最強勁敵,打出了軍事生涯最佳水準,只可惜沒能成全自己的又一次軍事奇蹟。

此戰之後,燕軍進入中原掃清了最大的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