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总听到的“瘀血”,到底怎么来的?听国医大师李今庸怎么说

《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以载气,血为气之府;气以行血,气为血之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人的生命活动,促成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

我们常常听到中医说的“瘀血”和西医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内经》无“瘀”字,《说文·广部》说:“瘀,积血也,从广於声,所谓积血也者。”就是指人体内蓄积凝结而不流行的血也。那么,这些瘀血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起听李今庸先生说一说——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的血液在经脉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在其“流行”“环周”的过程中,通过经络荣养着人体脏腑组织的表里上下,维护着人体各部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血液一不流行,就积而为瘀,危害人体,使之发生疾病。

  • 一、瘀血的发生原因

人体中瘀血的发生,常是由于下列几种原因造成的。

1、因寒

《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表明人身血液的运行,实有赖于人身阳气的推动。如果血中的温气不足,血液失去阳气推动就会滞涩而不流行。所以,《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寒则血凝泣。”血液凝涩,不能濡养人体,则成为瘀血。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瘀血候》说:“此(瘀血)或月经痞涩不通,或产后余秽未尽,因而乘风取凉,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结成瘀也,血瘀在内,则时时体热,面黄,瘀久不消则变成积聚癥瘕也。”

2、因热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极热伤络。”《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说:“热伤血脉。”脉为血之府而血循于脉中,脉能壅遏营血令无所去而只在经脉之中循环运行。血液在经脉中循环运行过程中,一部分溢入络脉以荣养人体全身的各部组织,如热邪损伤血脉,则血脉无以壅遏营血,血液溢于脉外,失去运行之道而留止不行,遂成为瘀血,所以,《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说:“热之所过(至),血为之凝滞。”亦有寒凝血瘀,阳气郁久而化热者,是另外一回事。

3、跌打闪挫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灵枢·百病始生》说:“……用力过度,则络脉伤。”跌打闪挫,必然损伤络脉,络脉因伤而破裂,则血溢于脉外而留止不行,从而形成瘀血。

4、气滞

《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说:“血为气之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是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由于情志内伤或其他因素,使气机不利,气行受阻而郁滞,遂导致血液不行而留止为瘀。

5、出血强止

《灵枢·百病始生》说:“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或因六淫,或因七情,或因起居不节,或因饮食过度,或因跌打撞击,或因用力太过,或因其他疾病如久咳等,皆能损伤脉络,导致血液溢于脉外,离经而外出。或为吐衄,或为下血,而成为出血病证,治之者,一般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令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如误用收涩止血药强行止血,必使其离经之血既不能尽出于体外,又不能内返于经络,遂停积于脉外而为瘀血。

  • 二、瘀血的常见病证

瘀血为病,在临床上是相当广泛的,数十种病证都可以因瘀血存在而发生,如积聚、疟母、石瘕、癥痼害、虚劳、中风、瘫痪、痿证、痹证、麻木、咳嗽、喘促、浮肿、胀满、噎膈、呃逆、呕吐、便秘、癃闭、淋证、大小便不通、痢疾、泄利、伤寒发黄、善忘、发狂、失眠、脱发、发热、汗证、晕眩、经闭、月经不调、白带、胞衣不下、骨节痛、身痛、心痛、胃痛、胸满胸痛、胁痛、腹痛、出血、疮痈、目疾等,还有头痛、脚痛、心悸、不语、癫疾、不孕及紫白癜风等。

好 · 书 · 推 · 荐

总听到的“瘀血”,到底怎么来的?听国医大师李今庸怎么说

《李今庸临床医论医话》

本书收集了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关于中医临床的医学论述、医学笔记和医学谈话。内容包括中医辨证与辨病的结合、中医的特色“辨证施治”、中医经典的临床意义等。该书反映了作者的临床医学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经验。书末附有“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的生命”“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是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给立志于从事中医药事业者指明的一条正确行进方向。(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国医大师李今庸医学丛书——李今庸临床医论医话》(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今庸著,李琳整理),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